拼音jué bù hù duǎn
注音ㄐㄩㄝˊ ㄅㄨˋ ㄏㄨˋ ㄉㄨㄢˇ
解释护短:自讳过失。指丝毫不护着自己的短处或过失。
出处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至矣。”
例子我决定对子女的教育绝不护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敢于承认缺点。
感情绝不护短是中性词。
繁体絶不護短
英语do not shield a fault
动物生肖牛,虎,蛇
绝(絶)的拼音:jué(ㄐㄩㄝˊ)
⒈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⒉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⒊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⒋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绝技。绝伦。绝唱。绝代。
⒌ 一定的,肯定的:绝对。绝然。
⒍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⒎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绝句。五绝。
绝字UNICODE编码U+7EDD,10进制: 32477,UTF-32: 00007EDD,UTF-8: E7 BB 9D。
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絕絶㔃㔢
absolutely、desperate、exhausted、hopeless、making no allowance
续
会意:从纟、从色
to cut, sever, break off, terminate
详细解释◎ 绝的拼音:
絶 jué
〈词性:动〉
(1) (会意。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3)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4)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6)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7)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8)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9)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犯人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10)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论语》。皇疏:“无也。”
(11)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12)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注:“过也。”
(13)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14)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
(15) 杜绝;摒弃 [com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16)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17) 超过 [surpass]。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18)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9)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20)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鲍照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 绝的拼音:
絶 jué
〈词性:形〉
(1) 才技特异,独一无二 [unique;superb;excellent]
绝妙好辞。——《蔡邕题曹娥碑》
(2) 又如:绝学(独到的学问);绝足奔放(喻千里马疾驰);绝才(过人的才能。无人能及的才能);绝手(具有第一等才艺的高手)
(3) 距离远、隔绝难通的 [distant]
殊邻绝党之域。——扬雄《长杨赋》。注:“远也。”
(4) 又如:绝域(极远的地方);绝地(极远的地方);绝垠(极远的地方);绝国(僻远隔绝的邦国);绝徼(极为遥远的地方);绝郡(边远的郡县);绝区(极边远地区)
(5) 缺乏;贫困 [poor]。如:绝乏(缺乏。多指供应短缺)
◎ 绝的拼音:
絶 jué
〈词性:副〉
(1) 绝对;全然 [absolutely]——用在否定词前面
绝无有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绝无踪响。(绝,绝然,绝对,根本。)——《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绝不可能;绝无此意;绝非偶然;绝异(全然不同);绝无(全然没有)
(3) 极,最 [extremely]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至险绝处。
(4)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喻千里马)
◎ 绝的拼音:
絶 jué
〈词性:名〉
(1) 绝句 [Chinese four-lined verse with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to each line]。诗体名。亦称“截句”、“断句”。律诗通常有八句,而绝句仅四句,是截取律诗一半而成。如:五绝;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绝诗(即绝句)
王荆公绝句。—— 宋· 洪迈《容斋随笔》
(2) 指食物断绝的穷困者 [hungry poor]
务蓄积,以备乏绝。——《盐铁论》
◎ 绝的拼音:
絶 jué
<语气>
罢了,了 [that's all]
听言绝,我则沉默默腹内忧,都做了虚飘飘心上喜。——元· 孙仲章《勘头巾》
绝版、绝笔、绝壁、绝产、绝唱、绝尘、绝代、绝代佳人、绝倒、绝地、绝调、绝顶、绝对、绝非、绝根、绝后、绝户、绝迹、绝技、绝交、绝经、绝景、绝境、绝裾、绝口、绝粒、绝路、绝伦、绝门、绝密、绝妙、绝灭、绝品、绝棋、绝情、绝然、绝色、绝食、绝世、绝世佳人、绝嗣、绝望、绝无仅有、绝响、绝续、绝学、绝艺、绝育、绝域、绝缘、绝缘体、绝招、绝症、绝种、绝子绝孙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护(護)的拼音:hù(ㄏㄨˋ)
⒈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护。护卫。护理。护士。护航。护林。辩护。守护。
⒉ 掩蔽,包庇:护短。庇护。
护字UNICODE编码U+62A4,10进制: 25252,UTF-32: 000062A4,UTF-8: E6 8A A4。
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護
be partial to、protect、shield
形声:从扌、户声
protect, guard, defend, shelter
详细解释◎ 护的拼音:
護 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蒦( huó )声。本义:保卫;保护)
(2) 同本义 [defend;guard;safeguard]
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欲护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从我杀贼护家室。——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贯铁絙护之。
(3) 又如:护队(行军所设防卫的军队);护藏(保护经藏);护梁(城楼上作护卫用的横梁);护镜(护心镜。衣甲上用以防护前心和后心的铜镜)
(4) 爱护 [take good care of]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护书(收放文书用的长方形木匣子);护头(小孩子不肯剃头发);护槽(马吃草时,人难接近)
(6) 袒护;包庇 [be partial to;shield from censure]
谨护其失。——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护庇(袒护;包庇);护相容隐(庇护容忍);护失(袒护自己的过错)
(8) 监视;监督 [supervise]
护,救视也。——《说文》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车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史记》
(9) 救助 [help sb. in danger or difficulty;succor]
高祖为布衣时, 何数以吏事护 高祖。——《史记·萧相国世家》
(10) 总领 [command]
乐毅于是并护 赵、 楚、 韩、 魏、 燕之兵以伐 齐,破之 济西。——《史记·乐毅传》
护岸、护臂、护兵、护城壕、护城河、护持、护短、护耳、护法、护国运动、护航、护驾、护肩、护脚、护栏、护理、护林、护路、护坡、护前、护身符、护师、护士、护士长、护手、护守、护送、护腕、护卫、护膝、护心镜、护胸、护袖、护佑、护照
短的拼音:duǎn(ㄉㄨㄢˇ)
⒈ 长度小,与“长(cháng )”相对:短期。短暂。短促。短途。短命。短讯。短浅。短兵相接。短小精悍。
⒉ 缺少,欠:短少。短缺。
⒊ 缺点:短处。护短。取长补短。
短字UNICODE编码U+77ED,10进制: 30701,UTF-32: 000077ED,UTF-8: E7 9F AD。
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rief、fault、lack、owe、short、weak point
欠、缺、长
形声:从矢、豆声
short; brief; deficient, lacking
详细解释◎ 短的拼音: duǎn
〈词性:形〉
(1) (会意。从矢,豆声。从“矢”,表示短不短可以用矢来量。古代弓长箭短,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本义:不长)
(2) 同本义 [short]。指两端距离小。与“长”相对。指空间或指时间
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文》。按,短,不长也。
以其长见与短见也。——《吕氏春秋·长见》。注:“近也。”
帝尧长,帝 舜短, 文王长, 周公短, 仲尼长, 子弓短。——《荀子·非相》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
(3) 又如:短趁(打短工);短盘驴子(短途来往的驴子);短盘(分段作短程行走);短票(借贷的凭证,借约);短绠(短绳。比喻才学浅薄);短梦(短暂的梦)
(4) 寿命短促 [short-lived]
凶短折。——《书·洪范》。郑注:“未冠曰短。”
(5) 又如:短局促(短卒律,短古取。短促);短岁(短命,早死)
(6) 浅薄,简陋 [shallow;superficial]
问之人以穷其短。——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短才(智慧低下或才智笨拙的人);短笔(自谦文笔拙劣。同拙笔);短供(指粗简的菜肴)
◎ 短的拼音: duǎn
〈词性:动〉
(1) 引申为不足,缺乏 [lack;be short of]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不短钱花;短头(缺德;有罪;至少);短乏(犹贫乏);短欠(少;欠缺);短吃少穿(谓衣食困乏)
(3) 指摘缺点,揭发过失 [expose]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 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 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短恶(揭短,说坏话);短毁(谗言中伤);短状(检查书,供状)
(5) 缩短 [shorten]。如:短丧(缩短服丧期限);短价(减低或压低价格)
(6) 指短路。拦路抢夺 [intercept]
看他穿的袄子布衫靴子帽,则怕有短路的。——明· 徐伯株《贫富兴衰记》
◎ 短的拼音: duǎn
〈词性:名〉
(1) 缺点;过失 [shortcoming]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短儿(过失;隐私;缺点);短道儿(坏主意);短话(关于别人缺点,错失的话);揭短;取长补短
(3) 姓
短棒、短兵相接、短波、短不了、短长、短程、短秤、短处、短传、短粗、短促、短刀、短笛、短短、短吨、短歌、短绠汲深、短工、短骨、短号、短褐、短褐不完、短简、短见、短见、短剑、短句、短剧、短距离、短裤、短量、短路、短论、短命、短跑、短篷、短篇小说、短片、短平快、短评、短期、短气、短浅、短欠、短枪、短拳、短缺、短上衣、短衫、短诗、短视、短寿促命、短亭、短统靴、短途、短袜、短外套、短文、短衣帮、短线、短线产品、短小、短小精悍、短袖、短讯、短训班、短衣、短语、短暂、短指、短装、短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