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ūn bù yàn zhà
注音ㄐㄨㄣ ㄅㄨˋ 一ㄢˋ ㄓㄚˋ
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作战。
感情军不厌诈是中性词。
近义兵不厌诈
英语Nothing is too deceitful in war.
动物生肖牛,虎,蛇
军(軍)的拼音:jūn(ㄐㄨㄣ)
⒈ 武装部队:军威。军服。行(xíng )军。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
⒉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
⒊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军。
军字UNICODE编码U+519B,10进制: 20891,UTF-32: 0000519B,UTF-8: E5 86 9B。
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軍
army corps
会意
army, military; soldiers, troops
详细解释◎ 军的拼音:
軍 jū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bāo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2) 同本义 [encircle]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attack and kill]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command;battle]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be stationed]。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join the army]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 军的拼音:
軍 jūn
〈词性:名〉
(1) 军队 [armed forces;army;troops]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corps]。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arms of the services]。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soldier]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barracks]。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prefecture in the Sung dynasty]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place guarded by armymen],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position]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
军备、军操、军车、军船、军刀、军队、军阀、军法、军费、军风、军服、军港、军工、军功、军官、军管、军规、军棍、军国主义、军号、军徽、军婚、军火、军机、军机处、军籍、军纪、军舰、军阶、军界、军垦、军礼、军吏、军粮、军龄、军令、军令状、军旅、军马、军帽、军门、军民、军命、军棋、军旗、军器、军情、军区、军权、军犬、军人、军容、军师、军实、军士、军事、军书、军属、军帖、军统、军团、军威、军委、军伍、军务、军衔、军饷、军校、军械、军心、军需、军需品、军训、军衣、军医、军营、军用、军邮、军援、军乐、军运、军长、军政、军职、军制、军种、军众、军装、军资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厌(厭)的拼音:yàn(一ㄢˋ)
⒈ 嫌恶,憎恶:厌恶(wù)。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⒉ 满足:贪得无厌。
厌字UNICODE编码U+538C,10进制: 21388,UTF-32: 0000538C,UTF-8: E5 8E 8C。
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厭猒
be disgusted with、be satisfied、be tired of、detest
形声:外形内声
dislike, detest, reject; satiate
详细解释◎ 厌的拼音:
厭 yā
〈词性:动〉
(1)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 [press]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2) 又如:厌覆(车翻人压)
(3) 泛指压制;抑制 [restrain]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汉书·翼奉传》。——师古曰:“厌,抑也。”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汉书·辛庆忌传》。师古曰:“厌,抑也。”
(4) 又如:厌抑(压制)
(5)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pray for suppressing or driving away]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纪》
(6) 又如:厌法(厌胜法。是一种用咒符来制服对手的巫术)
(7) 堵塞 [block up]
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8) 另见 yàn
◎ 厌的拼音:
厭 y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厂( hǎn ),猒( yàn )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2) 饱,满足。后作“餍” [be satisfied]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厌极(满足穷尽);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塞(满足);厌伪(对奸邪巧伪感到满意);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副(满足);厌足(满足)
(4) 憎恶;嫌弃 [loathe;abhor;detest]
人常厌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5) 又如:厌世(现世;出丑露乖);厌厌地(无精打采地;微弱的样子);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6) 另见 yā
厌薄、厌烦、厌恨、厌倦、厌腻、厌气、厌弃、厌世、厌恶
诈(詐)的拼音:zhà(ㄓㄚˋ)
⒈ 欺骗,用手段诓骗:欺诈。诈骗。诈取。诈财。诈哄。尔虞我诈。诈语(骗人的话)。
⒉ 假装:诈死。诈降。
⒊ 古同“乍”,突然。
诈字UNICODE编码U+8BC8,10进制: 35784,UTF-32: 00008BC8,UTF-8: E8 AF 88。
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诈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詐
cheat、pretend、swindle
形声:从讠、乍声
cheat, defraud, swindle; trick
详细解释◎ 诈的拼音:
詐 zhà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2) 同本义 [blackmail;cheat;swindle]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脩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相如度 秦王特以诈佯为予 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禽兽之变诈。——《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诈端(讹诈的理由);诈掯(敲诈勒索);诈哄(欺骗);诈伪(欺骗);诈力(诈术与暴力);诈人(专务诈欺作伪的人)
(4) 假装;冒充 [feign;pretend]
诈自称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
诈云欲降。——《资治通鉴》
(5) 又如:诈酒三分醉(喝酒不多却装做醉酒);诈使命(假使节;伪装的使节);诈允(假装允诺);诈狂(假装颠狂);诈死(假装死去);诈痴不颠(假装痴呆)
(6) 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sound out]
谁不知道李十太爷是能事的!把我一诈,就吓毛了!——《红楼梦》
(7) 又如:他是拿话诈我
◎ 诈的拼音:
詐 zhà
〈词性:形〉
(1) 体面;俊俏 [handsome]
打扮的身子儿诈,准备着云雨会巫峡。——《西厢记》
(2) 矜夸;神气 [cocky]
只待要弄柳拈花,马儿上扭捏着身子儿诈。——元· 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3) 不诚实;虚伪 [false; sham]
先诈力而后仁义。——贾谊《过秦论》
诈唬、诈冒、诈骗、诈晴、诈取、诈尸、诈降、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