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āi tái luó gǔ
注音ㄎㄞ ㄊㄞˊ ㄌㄨㄛˊ ㄍㄨˇ
解释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
出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例子马烽《吕梁英雄传》:“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工作或运动的开头。
谜语戏前音乐
感情开台锣鼓是中性词。
繁体開台鑼皷
英语prelude(a flourish of gongs and drums introducing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俄语прелюдия
动物生肖牛,虎,蛇
开(開)的拼音:kāi(ㄎㄞ)
⒈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化。开诚布公。
⒉ 分割:对开。三十二开本。
⒊ 通,使通:开导。开窍。
⒋ 使显露出来:开采(挖掘矿物)。开发。
⒌ 扩大、发展:开扩。开拓。
⒍ 发动或操纵:开动。开车。
⒎ 起始:开始。开宗明义。
⒏ 设置、建立:开创。开国。开设。
⒐ 列举,写出:开单子。开发票。
⒑ 支付:开销。开支。
⒒ 沸腾,滚:开水。
⒓ 举行:开运动会。
⒔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开。
开字UNICODE编码U+5F00,10进制: 24320,UTF-32: 00005F00,UTF-8: E5 BC 80。
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開
discharge、karat、opening
启、关、闭、谢、落
会意
open; initiate, begin, start
详细解释◎ 开的拼音:
開 kā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2) 同本义 [open the door]
開,张也。——《说文》
天门开阖。——《老子》十章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
开物成务。——《易·系辞上》
开我东阁门。——《乐府诗集·木兰诗》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记》
开轩面场圃。——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开城(打开城门);开门钱(男家迎亲的轿子到女家,女家开门前索取的钱财)
(4) 打开,开启 [open]
微子开封于 宋。——《荀子·议兵》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开卷有益;旗开得胜;顿开茅塞;开封(拆开书函);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开箱(女子出嫁后第一次打开其配嫁的箱柜);开着眼(睁着眼)
(6) 引申为开放;舒放 [come into bloom; unfold]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只在花开之数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7) 又如:春暖花开;盛开(花开得茂盛);开眉(舒展双眉。解愁、欣喜的意思);开眉展眼(形容高兴的样子。应作开眼展眉)
(8) 创立,建立,开创,设立 [set up;found]
欲开置县。——《海瑞传》
旁开小窗——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开工厂;开店;开茶馆;开屏(张设屏风)
(10) 摆开 [put;set up; place]
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11) 又如:开宴(摆开酒席)
(12) 开掘;开通 [dredge]
天门中断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13) 又如:开天辟地;开源节流;继往开来;开达(开通明达);开敏(开明通达)
(14) 教导,启发 [instruct;inspire]
移风易俗之本,乃在开其心而正其精。——王符《潜夫论》
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15) 又如:开诱(启发诱导);开晓(开导启发,让人明白);开譬(开导警惕)
(16) 开拓,扩展 [open up;initiate]
开地数千里。——《韩非子·初见秦》
开荒南野际。——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武皇开边意未已。—— 唐· 杜甫《兵车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17) 又如:开封(开拓疆土);开境(开拓疆域);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开边(开拓疆域);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18) 开始,开端 [begin;start]。如:开演;开业;开沽(卖酒);开笔(学童开始学做文章);开江(船由内河启程驶入长江);开八(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19) 戏剧开场角色的说白 [soliloquy speak]
外扮老夫人上开。——元· 王实甫《西厢记》
(20) 释放;赦免 [release]。如:开释(赦免,释放);开放(开脱;释放)
(21) 解除,免去 [remove;get rid of]。如:开除(开脱,免除;杀戮,消灭);开复(官员被降职、免官,后又免除处分恢复原职)
(22) 分离,分开 [separate]
连月不开。——《后汉书·列女传》
(23) 又如:开交(分开;解决)
(24) 起刺激作用,尤指诱发特征性的生命活动 [stimulate]。如:开胃;开口(初生婴儿喂奶之前,请有奶水的妇女用咸菜抹上香油在婴儿口内抹上数次,称为:“开口”)
(25) 书写,开列,填写 [make out]。如:开票;开账;开报(开列呈报)
(26) 放晴 [(of sky)clear up (after rain)]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 开的拼音:
開 kāi
〈词性:量〉
(1) 黄金成色单位,等于纯金占合金的1/24 [karat,carat]。如:16开金含16/24纯金
(2) 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附在数词之后 [mo]。如:十六开
(3) 〈词性:方〉∶冲茶一次,叫做一开 [times]
吃过五六开茶,朴斋将一角小洋钱会了茶钱。——《海上花列传》
〈词性:名〉
姓
开拔、开办、开本、开笔、开步、开采、开场、开场白、开敞、开畅、开车、开诚布公、开诚相见、开初、开除、开船、开创、开春、开打、开裆裤、开刀、开导、开倒车、开道、开地、开店、开吊、开动、开端、开恩、开发、开饭、开方、开房间、开放、开封、开工、开关、开锅、开国、开国元勋、开河、开黑店、开后门、开壶、开户、开花、开花衣、开化、开怀、开荒、开会、开荤、开火、开伙、开霁、开价、开间、开疆、开讲、开交、开戒、开金、开襟、开禁、开卷、开掘、开课、开垦、开口、开口子、开快车、开旷、开矿、开阔、开阔、开朗、开犁、开例、开镰、开脸、开列、开裂、开溜、开路、开路、开绿灯、开罗、开锣、开门、开门、开门见山、开门揖盗、开蒙、开明、开幕、开幕式、开拍、开盘、开炮、开辟、开篇、开票、开屏、开启、开枪、开腔、开窍、开窍、开晴、开球、开赛、开山、开山、开山祖师、开设、开始、开始、开市、开释、开水、开台、开堂、开天窗、开天辟地、开庭、开通、开通、开头、开头、开脱、开拓、开挖、开外、开玩笑、开胃、开戏、开先、开线、开销、开小差、开小会、开小灶、开心、开心颜、开学、开颜、开眼、开演、开业、开夜车、开印、开映、开元、开源节流、开凿、开斋、开斋节、开展、开展、开战、开张、开张、开仗、开账、开支、开足马力、开罪
台(臺、檯、颱)的拼音:tái(ㄊㄞˊ)
⒈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⒉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⒊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⒋ 量词:一台戏。
⒌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⒍ 姓。
⒎ 桌子、案子:写字台。
⒏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台的拼音:tāi(ㄊㄞ)
⒈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台字UNICODE编码U+53F0,10进制: 21488,UTF-32: 000053F0,UTF-8: E5 8F B0。
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㣍邰怡檯瓵臺颱鮐
broadcasting station、dais、desk、platform、stage、support
形声:从厶、口声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详细解释◎ 台的拼音: Tāi
〈词性:名〉
(1) 地名。“台州”的简称 [Taizhou prefecture]。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2) 另见 tái
◎ 台的拼音: tái
〈词性: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yí ))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3)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chub mackerel]
黄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
(4) 另见 yí
◎ 台的拼音:
臺 tái
〈词性:名〉
(1) (会意。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2) 同本义 [platform]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可以处台榭。——《礼记·月令》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台阁相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守台军士。——《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台门(古代诸侯所筑用来了望守卫的土堆高台);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
(4) 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板的) [stage;terrace]。如:站台;讲台;检阅台;台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
(5) 器物的底座 [stand;support]。如:台盏(一种酒盏,有托盘);砚台;镜台;灯台;船台;锅台;烛台
(6) 站;单位 [station]
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红楼梦》
(7) 又如:气象台;电视台
(8)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 [term of respectful address in letters,etc.]
台,侍也。——《广雅·释诂一》
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服注:“给台下征召也。”
(9) 又如:台讳(对人官名的尊称);台坐(敬辞。坐于尊位);台表(敬辞。用于称呼人的字);兄台;台鉴(请对方阅览的敬词);台屏(敬辞。尊称对方的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安(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10) 莎草 [nutgrass]
南山有台, 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11) 古代中央官署名 [central office]
尚书初入台为郎中。——《汉官仪》
台谒当以属礼。——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台,御史台,作状语)。又如: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13) 台湾省的简称 [Taiwan Province]。如:台胞
(14) 姓
◎ 台的拼音:
臺 tái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机器。 如: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 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如: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 台的拼音:
檯 tái
〈词性:名〉
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种工作 [desk;table]。如:手术台;梳妆台;写字台;台历;台球台;乒乓球台
◎ 台的拼音:
颱 tái
〈词性:名〉
(1) 台风的简称 [typhoon]。 如:请大家注意收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台抗台
(2) 另见 tāi
台安、台胞、台北、台布、台步、台臣、台秤、台词、台灯、台地、台风、台甫、台阁、台光、台驾、台鉴、台阶、台览、台历、台面、台命、台启、台球、台扇、台钟、台柱子、台子、台座
锣(鑼)的拼音:luó(ㄌㄨㄛˊ)
⒈ 一种乐器,铜制,像盘,用槌子敲打出来:锣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锣鼓喧天。紧锣密鼓。
锣字UNICODE编码U+9523,10进制: 38179,UTF-32: 00009523,UTF-8: E9 94 A3。
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鑼
gong
形声:从钅、罗声
gong
详细解释◎ 锣的拼音:
鑼 luó
〈词性:名〉
(1) 带卷边的青铜圆盘 [gong],通常用槌子击打就发出柔和而洪亮、能传得很远的声音
鸣锣聚众。——《广东军务记》
(2) 又
鸣锣会集。
鸣锣传递。
锣槌、锣鼓、锣鼓喧天、锣齐鼓不齐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皷鼔皼
beat、drum、kettle、tambour
饱、瘪、泄
会意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鼓的拼音:
皷 g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 鼓的拼音: gǔ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