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克传弓冶的意思

chuángōng

克传弓冶



拼音kè chuán gōng yě

注音ㄎㄜˋ ㄔㄨㄢˊ ㄍㄨㄥ 一ㄝˇ

解释犹克绍箕裘。

出处《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克传弓冶是中性词。

繁体剋傳弓冶

近义克绍箕裘、业绍箕裘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ㄎㄜˋ   繁体    
部首  十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DQB  仓颉  JRHU  郑码  EDJR  四角  40212  结构  上中下电码  0344  区位  3143  统一码  514B  笔顺  一丨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克(剋)的拼音:kè(ㄎㄜˋ)  

⒈ 能够:克勤克俭。

⒉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⒊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⒋ 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⒌ 消化:克食。

⒍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⒎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统一码

克字UNICODE编码U+514B,10进制: 20811,UTF-32: 0000514B,UTF-8: E5 85 8B。

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剋尅

汉英互译

gram、gramm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gram; overcome; translitera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克的拼音:

剋、尅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2) 同本义 [be competent]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3)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的子弟);克明(能察是非)

(4) 能够 [can;be able to]

克,能也。——《尔雅》

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郑注:“能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克化(能够消化);克尽(能够尽力);克协(能够符合;等同);克长(能教诲不倦);克果(能成功,能实现);克承(能够继承);克荷(能够承担);克臬(能奉法行事);克能(能够)

(6) 攻下;战胜;打败 [defeat;overcome;capture]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郑伯克 段于 鄢。——《左传·隐公元年》

克,胜也。——《玉篇》

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

如云不克。——《诗·大雅·桑柔》

执轻如不克。——《礼记·曲礼下》

(7) 又如:克伏(降伏,制伏);克伐(侵害);迭克名城;克平(制伏,平定);克胜(克敌制胜)

(8) 克制 [restrain;forbear]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

克己奉公。——《后汉书·祭遵传》

(9) 又如:克心(约束内心);克治(克制私欲邪念)

(10) 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 [damage]。如:克皮(伤残体肤);克贼(损伤)

(11) 杀 [kill]。如:克奔(斩杀败降的敌人);克殄(歼灭);克翦(歼灭)

(12) 克扣 [embezzle part of what should be issued]。如:克落(克扣);克除(非法扣除)

(13) 通“剋”。严格限定期限 [set a time limit]

公乃与克日会战。——《三国志·武帝操》

克期置酒。——《三国志·张嶷传》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后汉书·钟离意传》

(14) 又如:克期完工;克日(约定或限定时日)

词性变化

克的拼音:   

〈词性:名〉

(1) 质量或重量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公斤 [gram]。如:克分子;克当量 “剋”

(2) 另见 kēi  

常用词组

克敌制胜、克丁克卯、克分子、克服、克复、克格勃、克己、克己、克己奉公、克减、克扣、克拉、克里姆林宫、克-厘米、克期、克山病、克什米尔、克丝钳,克丝钳子、克谐、克星、克制

  拼音  chuán zhuàn   注音  ㄔㄨㄢˊ ㄓㄨㄢˋ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FNY  仓颉  OQNI  郑码  NBZS  四角  25232  结构  左右电码  0278  区位  2011  统一码  4F20  笔顺  ノ丨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传(傳)的拼音:chuán(ㄔㄨㄢˊ)  

⒈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⒉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其他字义

传(傳)的拼音:zhuàn(ㄓㄨㄢˋ)  

⒈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⒉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⒊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⒋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统一码

传字UNICODE编码U+4F20,10进制: 20256,UTF-32: 00004F20,UTF-8: E4 BC A0。

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sses、send

造字法

形声:从亻、专声

English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chuán  

〈词性:动〉

(1) 传递;传送 [transfer;deliver]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teach;impart to]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abdicate]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express]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summon]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常用词组

传帮带、传播、传布、传抄、传达、传达,传达员、传代、传单、传导、传道、传递、传动、传粉、传感、传告、传呼、传呼电话、传话、传唤、传教、传经、传令、传令兵、传名、传媒、传票、传奇、传情、传球、传染、传热、传人、传人、传三过四、传神、传声、传世、传授、传输、传说、传说、传送、传颂、传诵、传统、传统词类、传闻、传习、传写、传心术、传讯、传言、传扬、传谣、传阅、传真、传种、传宗接代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post-chaise;stagecoach]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post]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letter]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biography]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词性变化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动〉

(1) 作传;记载 [write biography]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chuán  

常用词组

传记、传略、传赞

  拼音  gōng   注音  ㄍㄨㄥ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XNGN  仓颉  N  郑码  YZA  四角  17027  结构  单一电码  1712  区位  2513  统一码  5F13  笔顺  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弓的拼音:gōng(ㄍㄨㄥ)  

⒈ 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弓箭。弓弩。飞鸟尽,良弓藏。

⒉ 像弓的器具或形态:胡琴弓子。弓鞋。

⒊ 旧时丈量地亩用的器具和计算单位。

⒋ 弯曲:弓身。

⒌ 姓。

统一码

弓字UNICODE编码U+5F13,10进制: 24339,UTF-32: 00005F13,UTF-8: E5 BC 93。

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ow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bow; curved, arched; KangXi radical number 57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弓的拼音: gō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2) 同本义 [bow]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弓手(亦作“弓箭手”。宋元时州县统辖的负责巡逻、缉捕的兵卒);弓壶(有“弓”字铭文的酒器;装弓的袋);弓号(弓);弓剑(弓与剑);弓箕(弓和箕。喻指世传的家业技艺)

(4) 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anything bow-shaped]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范爱农》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乐府诗集·隋·明余庆·军行》

(5) 又如:弹弓;胡琴弓;弓小(弓形而纤小);弓弯(弓鞋。指缠脚妇女穿的鞋)

(6) 演奏弓弦乐器时的运弓技术 [bowing]。如:连弓;分弓;顿弓;连顿弓;击跳弓;弹跳弓;抛弓

(7) 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制成,形状似弓 [old unit for measuring length of land(=5尺)],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侯道五十弓。——《仪礼·乡射礼记》

丈地弓制不真,责之弓手。——清· 黄六鸿《清文部·责经手》

(8) 又如:弓手(古代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词性变化

弓的拼音: gōng  

〈词性:量〉

(1) 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三百六十弓为一里 [a measure of length]

自冢至麓,凡二百弓。——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

(2) 又如:弓口(尺寸。弓: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

弓的拼音: gōng  

〈词性:动〉

(1) 弯曲,引申为弯身,指行礼 [bend;bow]

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载,谓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返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2) 又如:弓腰人(古指舞伎);弓身

常用词组

弓箭步、弓箭手、弓弩、弓弩手、弓身、弓弦,弓弦儿、弓形、弓腰

  拼音    注音  一ㄝˇ   
部首  冫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UCKG  仓颉  IMIR  郑码  TDZJ  四角  33160  结构  左右电码  0396  区位  5017  统一码  51B6  笔顺  丶一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冶的拼音:yě(一ㄝˇ)  

⒈ 熔炼金属:冶炼。冶铸。冶金。

⒉ 好过分的装饰打扮(含贬义):冶容(a.打扮得很妖艳;b.妖艳的容貌)。妖冶。

⒊ 古同“野”:冶游(原指春天或节日里男女出外游玩,后专指狎妓)。

⒋ 姓。

统一码

冶字UNICODE编码U+51B6,10进制: 20918,UTF-32: 000051B6,UTF-8: E5 86 B6。

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melt metal

造字法

形声:从冫、台(yí)声

English

smelt, fuse metals; cast, f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冶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冫(古“冰”字),台(   )声。以冰融化解释金属销熔。 段玉裁:“冰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曰冶。”本义:销熔)

(2) 同本义 [smelt(metal)]

冶,销也。——《说文》

冶,销铄也。——《三苍》

良冶之子。——《礼记·学记》

冶铸煮盐。——《史记·平淮书》

(3) 又如:冶铸(冶炼铜铁,铸造器物);冶锻(冶炼);冶人(犹冶工);冶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冶士(古代从事冶炼铸造的刑徒)

(4) 陶冶 [cultivate;mould]

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词性变化

冶的拼音:   

〈词性:名〉

(1) 熔炼金属或铸造器物的场所 [smeltery]。如:冶监(掌管冶铸的官吏);冶家(以冶铸金属器物为生的人家)

(2) 通“野”。田野,郊原 [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冶游步春露。——古乐府《子夜四时歌》

是以时人谓之冶葛。——《北史·诸葛颖传》

不知身属冶游郎。——李商隐《无题》

(3) 姓

冶的拼音:   

〈词性:形〉

(1) 艳丽 [gorgeous]

美丽姚冶。——《荀子·非相》

纨袖渐冶,王颜掩姱。——谢惠连《雪赋》

(2) 又如:冶阳天(艳阳天);冶逸(容貌艳丽,神采飞扬);冶服(华丽的服装);冶丽(美丽异常;指美丽的女子);冶色(容颜美好)

(3) 容态妖媚 [seductively charming]

冶容诲淫。——《易·系辞上》

(4) 又如:冶由(妩媚的笑态);冶步(步态妖冶妩媚)

(5) 通“野” [wild]。如:冶葛(野葛,毒草名。有时用以比喻狠毒之人)

常用词组

冶金、冶炼、冶容、冶容、冶艳、冶游、冶铸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