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ěn táng kěn gòu
注音ㄎㄣˇ ㄊㄤˊ ㄎㄣˇ ㄍㄡˋ
解释堂:立堂基;构:盖屋。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后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
出处《尚书 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
例子家有严君,斯多贤子。肯构肯堂,流誉奕世。(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子能继承父业。
感情肯堂肯构是中性词。
繁体肎堂肎構
近义肯构肯堂
英语carry on the unfinished work of one's fath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肯的拼音:kěn(ㄎㄣˇ)
⒈ 许可,愿意:首肯(点头答应)。
⒉ 骨头上附着的肉:肯綮(qīng )(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zhòng )肯(喻言论正中要害)。
肯字UNICODE编码U+80AF,10进制: 32943,UTF-32: 000080AF,UTF-8: E8 82 AF。
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肻肎
agree、be willing to、consent
会意:从止、从月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详细解释◎ 肯的拼音:
肎 kěn
〈词性: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 )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flesh attached to bone]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肯綮
◎ 肯的拼音: kěn
〈词性:动〉
(1)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agree;consent]
太后不肯。——《战国策·赵策》
留为小吏,不肯。——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3) 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be willing to;be ready to]
莫肯我顾。——《诗·魏风·硕鼠》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战国策·齐策》。注:“犹可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谷梁传·宣公三年》
秦王不肯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明·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东军务记》
(4) 又如: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 肯的拼音: kěn
〈词性:副〉
(1) 恰恰 [just]。如:肯分(恰恰;凑巧)
(2) 〈词性:方〉∶表示时常、易于 [often]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3)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肯板、肯不肯、肯定、肯定、肯尼亚、肯綮
堂的拼音:táng(ㄊㄤˊ)
⒈ 正房,高大的房子:堂屋。堂客。堂倌。礼堂。澡堂。
⒉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堂房。堂兄弟。
⒊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堂。公堂。过堂。
⒋ 量词:上了一堂课。一堂家具。
堂字UNICODE编码U+5802,10进制: 22530,UTF-32: 00005802,UTF-8: E5 A0 82。
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㙶坣隚
hall、of the same clan、the main room of a house
形声:从尚、土声
hall; government office
详细解释◎ 堂的拼音: t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principal hall in a yamen;court of law]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mother]。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name for shops,stores,etc.]。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official]。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open place on the mountain]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temple]。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 堂的拼音: táng
〈词性:形〉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dignified]。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people of same clan]。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high]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 堂的拼音: táng
〈词性:量〉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堂奥、堂而皇之、堂房、堂倌、堂皇、堂会、堂客、堂上、堂堂、堂堂正正、堂屋、堂子
肯的拼音:kěn(ㄎㄣˇ)
⒈ 许可,愿意:首肯(点头答应)。
⒉ 骨头上附着的肉:肯綮(qīng )(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zhòng )肯(喻言论正中要害)。
肯字UNICODE编码U+80AF,10进制: 32943,UTF-32: 000080AF,UTF-8: E8 82 AF。
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肻肎
agree、be willing to、consent
会意:从止、从月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详细解释◎ 肯的拼音:
肎 kěn
〈词性: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 )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flesh attached to bone]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肯綮
◎ 肯的拼音: kěn
〈词性:动〉
(1)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agree;consent]
太后不肯。——《战国策·赵策》
留为小吏,不肯。——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3) 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be willing to;be ready to]
莫肯我顾。——《诗·魏风·硕鼠》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战国策·齐策》。注:“犹可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谷梁传·宣公三年》
秦王不肯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明·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东军务记》
(4) 又如: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 肯的拼音: kěn
〈词性:副〉
(1) 恰恰 [just]。如:肯分(恰恰;凑巧)
(2) 〈词性:方〉∶表示时常、易于 [often]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3)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肯板、肯不肯、肯定、肯定、肯尼亚、肯綮
构(構)的拼音:gòu(ㄍㄡˋ)
⒈ 结成,组合,造:构造。构思。构图。虚构。构筑。构想。
⒉ 作品:佳构。
⒊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淡绿色。木材可制器具,皮为造纸原料。
构字UNICODE编码U+6784,10进制: 26500,UTF-32: 00006784,UTF-8: E6 9E 84。
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構冓搆
compose、construct、fabricate、form、make up
形声:从木、勾声
frame, building, structure
详细解释◎ 构的拼音:
構 gòu
〈词性:动〉
(1) (会意。古字为“冓。从木,冓( góu )声。字本作“冓”,金文象屋架两面对构形。本义:架木造屋)
(2) 同本义 [construct;build]
冓,交积材也。——《说文》
构,盖也。——《说文》
(3) 字亦作“搆”
大搆驾,兴宫室。——《淮南子·本经》
筑土构木。——《淮南子·泛论》
观其结构。——《鲁灵光殿赋》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构木(架木造物);构天(构造天地);构巢(构木为巢);构厦(营造大厦);构第(营造宅第)
(5) 构成,造成 [compose]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楚尝与 秦构难,战于 汉中。——《史记·张仪列传》
(6) 又如:构难(结成怨仇);构怨(结怨);构愁(结怨,结仇)
(7) 招致,引起 [create;cause]
相(视)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诗·小雅·四月》
吾闻秦楚构兵。——《孟子·告子》
(8) 又如:构乱(叛乱);构战(交战);构兵(交兵;交战);构祸(造成祸乱)
(9) 诬陷,陷害 [frame up]
宣姜与公子 朔构 急子。——《左传·桓公十六年》
(10) 又如:构害(谋害,陷害);构抉(搜寻捏造);构死(诬陷而死)
(11) 挑拨离间 [sow dissension]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2) 又如:构结(勾结串通);构扇(挑衅扇动);构间(挑拨离间);构合(从中挑拨,使彼此结成嫌隙)
(13) 连结,交合 [contract;connect]
秦楚之构而不离。——《战国策·秦策》
(14) 又如:构结(勾结);构精(男女交合);构云(连接云天);构致(聚集招致)
(15) 通“遘”。遭遇 [meet with;run up against]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诗·小雅·四月》
(16) 通“购”。悬赏,收买 [post a reward;buy in]
其次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构之。——《墨子·号令》
(17) 又如:构赏(收买悬赏)
(18) 通“讲”( jiǎng )
(19) 解释 [explain;justify]
是非辐凑,上不与构。——《韩非子·扬权》
(20) 和解 [reconcile;iron out dispute]
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乃皆朝 魏。——《韩非子·说林下》
◎ 构的拼音:
構 gòu
〈词性:名〉
(1) 房屋,屋宇,供人居住的木、砖瓦构筑物 [house]
近因顶有新构,遂称此为寺云。——《徐霞客游記》
(2) 业绩[achievement]
顾临兆民,永怀先构。——《南齐书》
(3) 文艺作品 [writing]。如:佳构
(4) 通“篝”( gōu )。篝火 [campfire;bonfire]
夜于丛祠中构火。——《前汉纪.高祖纪》
构兵、构成、构词、构词法、构词法、构恶、构架、构件、构思、构图、构陷、构想、构形、构怨、构造、构造、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