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口血未干的意思

kǒuxuèwèigān

口血未干



拼音kǒu xuè wèi gān

注音ㄎㄡˇ ㄒㄩㄝˋ ㄨㄟˋ ㄍㄢ

解释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例子口血未干,宋人背盟,寡人伐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订盟约不久就毁约。

感情口血未干是贬义词。

繁体口血未乾

近义尸骨未寒

英语before the blood of the oath is dry (breaking an oath which is just mad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kǒu   注音  ㄎㄡ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KKKK  仓颉  R  郑码  JA  四角  6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656  区位  3158  统一码  53E3  笔顺  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统一码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词性变化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常用词组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

  拼音  xiě xuè   注音  ㄒ一ㄝˇ ㄒㄩㄝˋ   
部首  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LD  仓颉  HBT  郑码  MLKA  四角  27102  结构  单一电码  5877  区位  4910  统一码  8840  笔顺  ノ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血的拼音:xuè(ㄒㄩㄝˋ)  

⒈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⒉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⒊ 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的拼音:xiě(ㄒ一ㄝˇ)  

⒈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统一码

血字UNICODE编码U+8840,10进制: 34880,UTF-32: 00008840,UTF-8: E8 A1 80。

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lood、hemo、lifeblood

造字法

指事:从皿,“丿”像血形,表示器皿中盛血

English

blood; radical number 143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血的拼音: xiě  

〈词性:名〉

(1) [口]∶“血”( xuè  )的口语读音(多单用) [blood]。如:鸡血;血块子;血沥沥(血淋淋);血唬零喇(血糊淋粒。血淋淋的);血胡同(血湖同。于人丛中杀出的血路);血糊突(流血很多,像粥样);血渌渌(鲜血淋漓);血心(忠心;热忱);血的教训;流了一点血,不要紧

(2) 另见 xuè  

常用词组

血豆腐、血糊糊、血淋淋、血晕

基本词义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皿,“一”象血形。表示器皿中盛的是血。本义:牲血,供祭祀用)

(2) 同本义。后泛指血液 [blood]

血,祭所荐牲血也。——《说文》

取其血膋。——《诗·信南山》。笺:“血以告杀也。”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大宗伯》

血祭盛气也。——《礼记·郊特性》

叩其鼻以血社也。——《公羊传·僖公十九年》

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汉· 扬雄《法言》

(3) 又如:狗血喷头;贫血;呕心沥血;心血;血海的干系(关系非常重大的责任);血映征袍(喻战斗激烈);血肉蹀躞(死尸阻路,只能小步慢行)

(4) 指妇女的月经 [menses]

今常见怀胎七八个月而生子者,但以血止为度。——张介宾《景岳全书》

(5) 又如:血分(妇女的经血);经血;血崩(经血过多)

(6) 悲痛的泪水 [grieved tears]

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唐· 顾况《伤子》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屯》

(7) 又如:血泪

(8) 血脉 [blood vessel]

气血俱动。——唐· 李朝威《柳毅传》

词性变化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动〉

(1) 用鲜血涂沾 [paint with blood]

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

(2) 又如:血刃(血沾刀口。谓杀戮);血衣(沾血的衣服);血花(飞溅的鲜血);血点,血踪(犹血迹)

(3) 杀伤,杀害 [kill]

挥直刃以血其邪者。——唐· 沈光《李白酒楼记》

(4) 又如:血风肉雨(形容剧烈残酷的搏斗或屠杀);血场(指战场);血沟(条状的流血伤口)

(5) 染,涂 [dye]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形〉

(1) 指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亦指血缘、血统 [be related by blood]

亲附疏,割犯血。——汉· 扬雄《太玄》

(2) 又如:血叔(嫡亲的叔父);血胄(后裔);血胤(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犹血统);血嗣(指子孙);血属(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3) 喻赤诚 [sincere]。如:血气之勇(指一时感情冲动而产生的勇气)

(4) 喻红色 [red]

杜鹃灿烂,血艳夺目。——《徐霞客游记》

俄有赤龙长千余丈,雷目血舌。——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血殷(暗红);血旗(指红旗);血紫(紫红色)

(6) 另见 xiě  

常用词组

血癌、血案、血本、血崩、血沉、血仇、血蛋白、血滴虫、血点、血窦、血管、血海、血海深仇、血汗、血红、血红蛋白、血花、血环、血迹、血祭、血浆、血竭、血口、血口喷人、血库、血亏、血泪、血淋淋、血流、血流漂杵、血流如注、血瘤、血路、血脉、血尿、血泊、血气、血气方刚、血亲、血清、血球、血肉、血肉横飞、血肉相连、血色、血史、血书、血栓、血水、血田、血统、血污、血吸虫、血洗、血细胞、血象、血小板、血腥、血型、血性、血胸、血压、血压计、血液、血液病、血衣,血衫、血印、血友病、血雨、血郁、血缘、血缘关系、血晕、血晕、血债、血战、血账、血证、血肿、血渍、血族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FII  五笔98  FGGY  仓颉  JD  郑码  BDKO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7  区位  4620  统一码  672A  笔顺  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未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céng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⒉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⒊ 用于记时: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⒋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统一码

未字UNICODE编码U+672A,10进制: 26410,UTF-32: 0000672A,UTF-8: E6 9C AA。

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o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副〉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did(have) not;not 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not]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or not]——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词性变化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滋味。后作“味” [taste]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number 8 in duodecimal cycle]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earth]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sheep]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future]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常用词组

未必、未便、未卜先知、未曾、未尝、未达一间、未定、未婚、未婚夫、未婚妻、未及、未几、未竟、未竟之志、未决、未可、未可厚非、未刻、未来、未老先衰、未了、未免、未然、未时、未始、未遂、未详、未央、未有、未雨绸缪、未知数

  拼音  gān gàn   注音  ㄍㄢ ㄍㄢˋ   繁体  乾、幹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GGH  仓颉  MJ  郑码  AED  四角  1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1626  区位  2441  统一码  5E72  笔顺  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干(乾)的拼音:gān(ㄍㄢ)  

⒈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⒉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⒊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⒋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⒌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⒍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⒎ 个数:若干。

⒏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⒐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⒑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⒒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⒓ 〔干将(jiàng  )〕古剑名。

⒔ 姓。

其他字义

干(幹)的拼音:gàn(ㄍㄢˋ)  

⒈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⒉ 做:干事。说干就干。

⒊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⒋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统一码

干字UNICODE编码U+5E72,10进制: 24178,UTF-32: 00005E72,UTF-8: E5 B9 B2。

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幹漧榦

汉英互译

do、work、able、dry、empty、for nothing、doing

相关字词

做、搞、湿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shield]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bank]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valley]。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Stems;Heavenly Stems]。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词性变化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捍卫 [defend;guard]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offend]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set up]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seek for]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intervene;interfere]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involve; be connected]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neglect]。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干的拼音:

乾、乹、亁 g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  )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dry]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exhausted]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adopted]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dry and coarse]。如:干哑(干涩嘶哑)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使干,竭尽 [dry;exhaust]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neglect]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dried-up food]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副〉

(1)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falsely;superficially]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常用词组

干碍、干巴、干巴巴、干杯、干杯、干贝、干壁画、干瘪、干冰、干菜、干草、干草堆、干柴、干柴烈火、干产、干坼、干城、干处理、干脆、干打雷,不下雨、干瞪眼、干电池、干犯、干饭、干粪、干干净净、干戈、干股、干果、干旱、干号、干涸、干涸、干货、干急、干季、干姜、干将、干结、干净、干咳、干渴、干枯、干哭、干酪、干冷、干礼,干礼儿、干连、干粮、干裂、干妹子、干没、干娘、干呕、干亲、干扰、干扰、干热、干人、干涩、干涉、干尸、干瘦、干爽、干洗、干系、干笑、干薪、干眼症、干谒、干预,干与、干云蔽日、干着急、干燥、干燥剂、干燥症、干证、干支、干重

基本词义

干的拼音:

幹、榦 g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倝( gàn  )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end plank]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three-bristle cudrania]

词性变化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名〉

(1) 主干 [trunk]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essenee]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effect]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low official]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salary]。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cadre]。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affair]。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动〉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do;act;execute;work]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take charge of]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set up;found;seek for]。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  )。护卫,遮挡 [guard;keep out]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干的拼音:

gàn  

〈词性:形〉

(1) 干练 [capable and experienced]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  )。乱 [disorderly]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常用词组

干部、干才,干材、干道、干掉、干活、干家、干将、干劲、干警、干练、干流、干路、干吗、干渠、干什么、干事、干事、干线、干校、干仗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