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uáng nú gù tài
注音ㄎㄨㄤˊ ㄋㄨˊ ㄍㄨˋ ㄊㄞˋ
解释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严光》:“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例子仆老矣,三生杜牧,万念俱空;只花月因缘,犹有狂奴故态。(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九)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称狂放不羁的人的老脾气。
感情狂奴故态是中性词。
繁体狂奴故態
英语the self-conceited scholar's old way of life
动物生肖牛,虎,蛇
狂的拼音:kuáng(ㄎㄨㄤˊ)
⒈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疯狂。癫狂。发狂。狂人。
⒉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狂。狂妄(极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狂乱。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书的一种,风格狂放无羁)。
⒊ 气势猛烈,超出常度:狂风。狂飙。狂热。力挽狂澜。
狂字UNICODE编码U+72C2,10进制: 29378,UTF-32: 000072C2,UTF-8: E7 8B 82。
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呈忹狅
aficionado、arrogant、crazy、mad、violent、wild
形声:从犭、王声
insane, mad; violent; wild
详细解释◎ 狂的拼音: kuáng
〈词性:形〉
(1) (形声。本义:狗发疯)
(2)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dog was mad]
狂,狾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 阮籍《鸠赋》
(3)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4)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mad;crazy;insane]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6) 狂妄 [too arrogant;stiff-necked]
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其蔽也狂。——《论语》。注:“妄抵触人。”
愈以是得狂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狂谬(狂妄荒谬);狂且(行动轻狂之人);狂乖(狂妄狡猾);狂纵(狂妄放肆);狂轻(狂妄而轻浮);狂悖(狂妄背理;猖獗);狂且(行动轻狂);狂话(狂妄的话);狂狡(狂妄狡诈);狂戾(狂妄暴戾);狂惑(狂妄昏惑)
(8) 狂放,任性放荡 [unruly or unrestrained]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清· 刘开《问说》
(9) 如:狂士(狂放的读书人);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狂态(狂放的态度)
(10) 凶猛 [violent;ferocious]
狂风吹古月。——李白《司马将军歌》
(11) 又如:狂风毒雨(狂风暴雨)
(12) 汹涌 [roaring]
挽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13) 又如:狂涛(汹涌的波涛);狂浪(汹涌的浪涛);狂流(汹涌的水波)
◎ 狂的拼音: kuáng
〈词性:动〉
(1) 通“诳”。欺骗 [cheat]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2) 通“往”( wǎng )。去 [go to]
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狂傲、狂暴、狂奔、狂飙、狂草、狂潮、狂放、狂风、狂风暴雨、狂欢、狂欢节、狂澜、狂烈、狂乱、狂怒、狂犬病、狂热、狂人、狂生、狂涛、狂妄、狂喜、狂想、狂笑、狂言、狂野、狂饮暴食、狂躁、狂恣
奴的拼音:nú(ㄋㄨˊ)
⒈ 阶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的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农奴。奴隶。奴婢(男女奴仆)。奴颜婢膝。奴性。
⒉ 像对待奴隶那样地:奴役。奴使。
⒊ 使人甘受奴役地:奴化。
奴字UNICODE编码U+5974,10进制: 22900,UTF-32: 00005974,UTF-8: E5 A5 B4。
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㚢仅
enslave、slave
仆、主
会意:从女、从又
slave, servant
详细解释◎ 奴的拼音: nú
〈词性:名〉
(1) (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2) 同本义 [servant;slave]
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说文》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周礼·司厉》
从群奴而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奴惊
庸奴。——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后多指男奴。如:奴厮儿(小男仆);奴辈(奴仆之辈,奴才们);奴兵(奴仆;供役之人);奴颜(奴才相);奴戮(施以刑辱,使为奴隶);奴虏(俘虏;奴隶)
(4) 对人的鄙称 [fellow]
要当生缚此奴。——房玄龄《晋书》
(5) 又如:奴胎(对乐户子女或奴婢的贱称;骂人话,犹贱种);胡奴;狂奴;奴官(出身卑贱的小军官);奴下(才能低下的人)
(6) 自称 [I]
(7) 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如:奴哥(对女人的昵称);奴奴(犹奴家)
(8) 贱称。如:田舍奴
(9) 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
奴家年青,如何敢受礼。——施耐庵《水浒传》
◎ 奴的拼音: nú
〈词性:动〉
(1) 看作奴仆;贬低;使沦为奴隶 [enslave]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韩愈《原道》
(2) 又如:奴化;奴视(视之如奴,轻视之意)
(3) 水不流动 [stagnate]
不流曰奴。——《水经注》
奴辈、奴婢、奴才、奴化、奴隶、奴隶人、奴隶社会、奴隶主、奴仆、奴使、奴性、奴颜婢膝、奴颜媚骨、奴役、奴子
故的拼音:gù(ㄍㄨˋ)
⒈ 意外的事情:事故。变故。故障。
⒉ 原因:缘故。原故。
⒊ 有心,存心:故意。故杀(有意谋杀)。明知故犯。
⒋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故人。故乡。故土(故乡)。故园(故乡)。故居。故国(故乡,亦指祖国)。故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故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故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
⒌ 朋友,友情:亲故。沾亲带故。
⒍ 死亡(指人):故去。病故。
⒎ 所以,因此:故此。故而。
⒏ 古同“顾”,反而。
故字UNICODE编码U+6545,10进制: 25925,UTF-32: 00006545,UTF-8: E6 95 85。
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雇
reason、cause、hence、therefore、die、former、old、friend、happening、on purpose
新
形声:从攵、古声
ancient, old; reason, because
详细解释◎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攴( pū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cause;reason]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thing]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old friend]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the stale]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gǔ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形〉
(1) 原来。旧时的 [ancient;old;former]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gǔ )。时代久远 [long long ago;ages ago]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动〉
(1) 死亡 [die]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副〉
(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first;originally]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still]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hú )。何,何故 [why]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 故的拼音: gù
<连>
(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代〉
〈词性:方〉∶这;那 [this; 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故步自封、故此、故城、故道、故第、故地、故典、故都、故而、故宫、故国、故伎、故伎重演、故家子弟、故迹、故交,故旧、故旧不弃、故居、故里、故弄玄虚、故人、故世、故事、故事片、故态复萌、故土、故我、故乡、故业、故意、故意杀人、故友、故园、故宅、故障、故辙、故知、故址、故纸堆、故作、故作端庄、故作姿态
态(態)的拼音:tài(ㄊㄞˋ)
⒈ 形状,样:态度。状态。姿态。形态。神态。动态。静态。事态。情态。常态。变态。体态。生态。
⒉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态字UNICODE编码U+6001,10进制: 24577,UTF-32: 00006001,UTF-8: E6 80 81。
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態㑷
condition、form、state、voice
形声:从太、心声
manner, bearing, attitude
详细解释◎ 态的拼音:
態 tài
〈词性: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posture; carriage; attitide]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condition; appearance]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voice]——见“主态”
态度、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