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ū zhī zài chūn
注音ㄎㄨ ㄓ ㄗㄞˋ ㄔㄨㄣ
解释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出处明 无名氏《白兔记 团圆》:“姻缘本是前生定,故令个白兔来引,艰辛,今喜得枯枝再春。”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又获得生机。
感情枯枝再春是褒义词。
繁体枯枝再萅
近义枯木再生
反义枯木朽株
动物生肖牛,虎,蛇
枯的拼音:kū(ㄎㄨ)
⒈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枯。枯萎。枯槁。枯荣。枯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
⒉ 没趣味,无生趣:枯燥。枯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枯字UNICODE编码U+67AF,10进制: 26543,UTF-32: 000067AF,UTF-8: E6 9E AF。
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橭秙
dried up、dull、interesting、withered
荣
形声:从木、古声
dried out, withered, decayed
详细解释◎ 枯的拼音: kū
〈词性:形〉
(1)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2) 同本义 [wither]
枯,槁木也。——《说文》
草木蚤枯。——《礼记·月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草枯鹰眼疾。——唐· 王维《观猎》
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菀枯顷刻。——[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八月禾未枯。——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枯荣(草木的繁荣与凋零。后指盛衰;也指干涸,干竭);枯凋(枯槁凋零);枯索(草木枯萎全无生机);枯梧(枯萎的梧桐;泛指枯木。喻卑小的职位);枯鱼(干鱼;鱼干;比喻处于困境的人);枯腊(枯干的肉,指尸体)
(4) 弃市暴死 [in ancient time criminals were executed in public squares and then abandoned there]
捶笞膑脚,斩断枯磔。——《荀子·正论》。杨倞注:“枯,弃市暴尸也。”
(5) 又如:枯磔(古代的两种重刑。枯,指弃市暴死;磔,指车裂)
◎ 枯的拼音: kū
〈词性:形〉
(1) 干涸 [dried up]
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论衡·效力》
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山林川泽之数。——《周礼·天官·司书》。注:“山林川泽童枯则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川泽无水为枯。”
(2) 又如:枯池(干涸的池塘);枯渴(干渴);枯鱼之肆(比喻身在穷途)
(3) 空 [empty]
过其枯城,或蘖青青。——《太玄差》。范望注:“枯,虚也。”
(4) 又如:枯守(空守);枯城(荒废的旧城);枯煎(空受熬煎)
(5) 干 [dry]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子·外物》
(6) 又如:枯窘(枯竭贫乏);枯泪(泪已哭尽);枯灭(消灭尽)
(7) 干瘦;憔悴 [haggard]
开若枯骸,心若死灰。——《庄子·知北游》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8) 又如:枯悴(憔悴);枯黧(憔悴黧黑);枯黯(憔悴而灰暗);枯羸(憔悴羸弱)枯毁(瘦弱,毁损)
(9) 乏味,无趣 [interestless]。如:枯住(枯燥乏味地居住);枯禅(佛教徒指静坐参禅。又指闲坐,闲聊)
◎ 枯的拼音: kū
〈词性:名〉
(1) 枯朽的树木 [withered tree]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国语·晋语二》
(2) 肉已烂尽的骸骨 [skeleton]
泽及骴骨。——《吕氏春秋》。高诱注:“骨有肉曰骴,无曰枯。”
(3) 油科作物果籽榨油后剩余的渣滓 [dregs]。如:茶枯;菜枯
枯肠、枯瘁、枯干、枯槁、枯骨、枯骸、枯涸、枯黄、枯寂、枯焦、枯竭、枯井、枯木逢春、枯荣、枯涩、枯瘦、枯树开花、枯水、枯萎、枯朽、枯燥、枯枝、枯坐
枝的拼音:zhī(ㄓ)
⒈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 )。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⒉ 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
⒊ 古同“支”,支持,分支。
枝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古同“歧”,岔。
枝字UNICODE编码U+679D,10进制: 26525,UTF-32: 0000679D,UTF-8: E6 9E 9D。
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㩽支歧跂
branch、twig
形声:从木、支声
branches, limbs; branch off
详细解释◎ 枝的拼音: zhī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 同本义 [branch]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4)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collateral branch]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5)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6)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 枝的拼音: zhī
〈词性:量〉
(1)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spray]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又如:一枝苹果花
(3)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sprig]。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4)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枝杈、枝辞,枝词、枝繁叶茂、枝节、枝节问题、枝蔓、枝梢、枝条、枝梧,枝捂、枝桠,枝丫、枝叶、枝子
再的拼音:zài(ㄗㄞˋ)
⒈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再次。再衰三竭。
⒉ 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再说。
⒊ 表示更,更加:再勇敢一点。
⒋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再写。
再字UNICODE编码U+518D,10进制: 20877,UTF-32: 0000518D,UTF-8: E5 86 8D。
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ain、anew、more、once more、any longer、any more
会意
again, twice, re-
详细解释◎ 再的拼音: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 )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 再的拼音: zài
〈词性: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再拜、再版、再不、再次、再度、再犯、再分、再会、再婚、再嫁、再见、再醮、再接再厉、再起、再迁、再三、再三再四、再审、再生、再生产、再生父母、再四、再衰三竭、再说、再现、再育、再造、再则、再者、再转复
春的拼音:chūn(ㄔㄨㄣ)
⒈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⒉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⒊ 生机:大地回春。
⒋ 姓。
春字UNICODE编码U+6625,10进制: 26149,UTF-32: 00006625,UTF-8: E6 98 A5。
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㫩㫪旾萅
life、love、lust、spring
秋
会意
spring; wanton
详细解释◎ 春的拼音:
萅、芚 chūn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2) 同本义 [spring]
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3) 又如:春归(春天来临);春闱(春季考试);春蚕(春季饲养的蚕);春事(春季农耕之事);春人(春游之人);春试(春季在京师举行的科举考试);春忙(春季农耕忙碌时);春社(元宵节前后举行猜灯谜活动的一种游戏组织)
(4) 男女情欲 [(sentiment of)love]
有女怀春。——《诗·召南·野有死麕》
(5) 又如:怀春(少女爱慕异性);春女(怀春的女子);春方(春药);春兴(情欲);春线(浸过兴奋药剂的线。淫秽物品)
(6) 指草木生长;花开放。常喻生机 [life;vitality]。如:春眼(形容柳叶初生之芽);春梢(春条的末稍);春丛(春日丛生的花木)
(7) 唐人呼酒为春 [wine]。如:春杯(指酒杯);春台(饭桌);春酎(春酒。酎,醇酒,泛指酒)
(8) 泛指一年 [year]
一卧东山三十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9) 又如:春年(青春,年华);春秋(年纪;年数)
(10) 春色;喜色 [spring scenery;joyful expression]。如:春山(眼眉,妇女的眉色);春晕(春色晕染);春减(春色减退)
(11) 北斗指向东方为春,故以春指代东方 [east]。如:春方(东方);春路(东方的道路);春溟(东海)
春饼、春播、春茶、春潮、春大麦、春分、春风、春风得意、春风风人、春风化雨、春风满面、春风一度、春耕、春宫、春菇、春灌、春光、春光漏泄、春光明媚、春寒、春旱、春华秋实、春花秋月、春画,春画儿、春荒、春晖、春季、春假、春节、春景、春酒、春卷、春雷、春联、春令、春梦、春牛、春暖花开、春暖花香、春情、春秋、春秋鼎盛、春去夏来、春色、春色满园、春山如笑、春上、春笋、春试、春天、春帖、春温、春瘟、春宵、春宵一刻、春小麦、春心、春汛、春药、春意、春游、春种、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