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ái lì bù míng
注音ㄌㄞˊ ㄌ一ˋ ㄅㄨˋ ㄇ一ㄥˊ
解释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
出处宋 周密《癸辛杂识 前集 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例子一时错把她认作了一个来历不明之人,加上一番防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清楚底细。
感情来历不明是中性词。
繁体來歷不明
近义来路不明
英语of questionable antecedents(of dubious background; unidentified; of unknown origi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來逨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去、回、往
原为形声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lí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
历(歷、曆、厤)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经过:经历。来历。阅历。历尽甘苦。
⒉ 经过了的:历程。历代。历史。历来。
⒊ 遍、完全:历览。历数(shǔ)。
⒋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
历字UNICODE编码U+5386,10进制: 21382,UTF-32: 00005386,UTF-8: E5 8E 86。
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曆歷厤歴
all previous、calendar、experience、go through、one by one
形声:从厂、力声
history; calendar
详细解释◎ 历的拼音:
歷、歴 lì
〈词性:动〉
(1) (形声。从謪,厤( lì )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
(2) 同本义 [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
历,过也。——《说文》
深践戎马之地, 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历齐河。——清· 姚鼐《登泰山记》
已历三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身不历农亩之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历两京左右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身历(亲身经历);历时(所经过的时间);历劫(佛教用语。指世界经历多次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劫,为宇宙在时间上的一成一毁);历岁(经过一年);历载(经历多年);历远(经历长久);历纪(经历的世代)
(4) 行;游历 [travel through]
伏轼撙衔,横历天下。——《战国策》
遍历名山,博采方术。——前蜀· 杜光庭《李筌》
(5) 又如:历聘(游历天下以求聘用);历国(游历各国);历行(遍行,走遍);历块(穿过一国如过一小块土地。比喻迅速);历说(游说)
(6) 超越;超过 [surpass]
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孟子》
(7) 又如:历位(逾越位次);历阶(越阶而上);历涉(度越)
(8) 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 [take charge of]
历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唐· 韩愈文
(9) 又如:历仕(做官);历官
先后连任官职);历职(先后连续任职);历正(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
(10) 选择,选定 [select]。如:历吉日(选择吉祥的日子)
(11) 发出;流露 [reveal]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楚辞》
(12) 审视;察看;推算 [examine]
历象日月星辰。——《汉书》
(13) 又如:历物(分别研究事物之理);历家(专门观测推算历象的人)
(14) 扰乱,触犯 [offend]。如:历法(违犯法纪);历乱(胡乱,杂乱无序)
◎ 历的拼音:
歷 lì
〈词性:副〉
(1) 尽;遍 [all over]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吉尔百姓于朕志。——《书·盘庚下》
历验各种僵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历心(尽心,重视);历行(遍行,走遍);历问(遍问);历阅(遍读)
(3) 逐一;逐个地 [one by one]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4) 又历历可听;历历在目
◎ 历的拼音:
歷 lì
〈词性:形〉
(1) 分明,清晰 [clear]
口齿自清历。——左思《娇女》。又如:历然在目
(2) 稀疏。
赤垆历彊肥。——《管子·地员》
(3) 又如:历齿(牙齿稀疏)
◎ 历的拼音:
歷、厤 lì
〈词性:名〉
(1) 历法,历术 [calendar]
君子以治历明时。——《易·革》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2) 历书,按当年的日、周和月顺序载有天文学等资料的出版物 [almanac]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
(3) 又如:航海历
(4) 次第,依次而定 [order]
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礼记·月令》。注:“历,犹次也。”
(5) 所有以前的、先前的 [all previous]
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历世(历代,过去的各个朝代);历叶(历代;以往各代);历稔(历年,连年)
(7) 通“鬲”。釜鬲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tripot]
铜历为棺。——《史记·滑稽列传》
(8) 通“枥”[manger]
伏历千驷。——《汉书·梅福传》
历朝、历朝圣训、历程、历次、历代、历法、历阶、历届、历尽、历久、历来、历历、历历可数、历历在目、历落、历年、历日、历时、历史、历书、历数、历险、历元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明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⒉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⒊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⒋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⒌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⒍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⒎ 视觉,眼力:失明。
⒏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⒐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⒑ 中国朝代名:明代。
⒒ 姓。
明字UNICODE编码U+660E,10进制: 26126,UTF-32: 0000660E,UTF-8: E6 98 8E。
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朙眀
bright、clear、clear-sighted、honest、immediately、Ming
亮、灭、暗
会意
bright, light, brilliant; clear
详细解释◎ 明的拼音:
朙 míng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 jiǒng ),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brilliant;light;bright]
朙,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赤壁赋》
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方苞《狱中杂记》
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明星(明亮的星。泛指众星);明珠(明亮的宝珠。多指珍珠);明明(明亮);明丢丢(明朗朗,明光光,明灼灼,明亮亮;明亮貌);明晃晃(明幌幌,光亮闪烁);明晦(晴阴);明彩(光彩)
(4) 明白,清楚 [plain;explicit]
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名实已明。——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扬之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5) 又如:明切(明白深切);明言(明白的话);明悉(详细清楚);明标着册历(标,写。册历,指账本)
(6) 圣明,明察,明智 [perceived;sage]
耀明于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智而忠信。——汉· 贾谊《过秦论》
幸遇明主。——南明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明后(圣明的君主);明主(英明的君主);明上(圣上,尊称君主);明王(贤明的君主);明公(对有地位者的尊称)
(8) 明显,明确 [clear;obvious]
君法明,伦有常。——《荀子·成相》
(9) 又如:明分(明确的本分);明刑(明确的法令);明效(明显的效果)
(10) 明艳, 鲜明 [bright and beautiful]。 如:明服(鲜艳的服饰);明姿(明艳的姿态);明绚(明丽绚烂)
(11) 明慧,聪明 [clever]。如:明明(聪明敏察的样子。多用来歌颂帝王、神明;明亮的样子);明秀(聪明秀美);明果(聪颖果决);明俊(明慧俊异)
(12) 心地光明 [purehearted]。如:明人(心地光明的人)
(13) 严明 [strict and impartial]。如:明刑(严明的刑罚);明法(使法律严明);明辟(严明法律)
(14) 清明,修明 [sober and calm]。如: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明制(清明的法制);明治(修明政事);明政(清明的政治)
(15) 高明 [brilliant;wise]。如: 明哲(明智而洞察事理的人);明见万里(识见高明,对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能了解得十分清楚)
(16) 强盛, 旺盛 [powerful and prosperous]。如:明昌(昌盛发达,昌明);明盛(昌明兴盛;旺盛,兴盛)
(17) 洁净(祭供品) [pure]。如:明水(祭祀用的净水);明衣(在斋戒期穿用的干净内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明酌(清酒,用于祭祀)
(18) 次于今天或今年的 [immediately following in time]。如:明月(下一个月);明旦(下一个早晨,明晨;明天);明岁(明年);明当(明天);明后(以后)
(19) 明快,爽直 [frank;candid]。如:明坦(明快坦直);明烈(爽朗刚正);明朗(乐观,开朗)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照亮 [light]
火尚足以明。——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明中(明照中天);明烛(照亮)
(3) 点燃,点亮 [fire;light]
并非明火执仗,怎算是强盗?——《红楼梦》
(4) 又如: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明灯(点灯)
(5) 懂得,了解 [understand]
愚者亦明之。——清· 黄宗羲《原君》
吾未其明也。——唐· 韩愈《师说》
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明经义谙雅故(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明中(通晓星象历法);明悟(明白领悟);明理(明白道理)
(7) 阐明,表明 [make known;expound]
文者以明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死生之大。——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明道德之广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 又如:明心(表明心迹);明志(表明心志);明明(表明)
(9) 明确 [pinpoint]
明法度,定律令。——《史记》
(10) 又如:明分(明确职分);明惑(明确与困惑)
(11) 分辨,区分 [distinguish]。如:明正(辨明);明辨(分辨清楚)
(12) 通“盛”。受 [ladle;fill]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诗·小雅·甫田》。注:“明者,盛之假借。
(13) 通“盟”。结盟 [become allies;form an valliance]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诗·小雅·黄鸟》
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汉书·黥布传》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松明 [pine torches]。如:明子(松明)
(2) 白昼,白天 [day]
靡明靡晦。——《诗·大雅·荡》
(3) 又如:明夜(昼夜)
(4) 人世,阳世 [man’s world]
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颜延年《和谢监灵运》
(5) 又如:明幽(人间和阴间);明晦(人世与阴间)
(6) 眼睛,视力 [sight]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不用明焉;明杖(盲人用以代眼的手杖)
(8) 神,神灵 [God]。如:明衣(神明之衣);明祀(对审明的祭祀);明宫(明祠。神祠)
(9) 明朝 [Ming Dynasty]。(1368—1644年)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明有奇巧人。——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明朝一典史。——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明人(明代的人)
(11) 通“名”。声名、名誉 [fame;reputation;renown]
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主言》
(12) 通“名”。名分,地位身分 [social status of a person]
收陵、 婴之明分,绝 信、 布之觊觎。——《汉书·叙传上》
(13) 姓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副〉
(1) 公开 [overt;open]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明正(公开处置);明升暗降(表面上升官,暗中却被削去了权力);明伙(公然结伙)
明白、明白、明白人、明摆着、明辨是非、明察、明察秋毫、明澈、明处、明窗净几、明达、明珰、明道、明德、明灯、明断、明矾、明告、明沟、明光瓦亮、明晃晃、明火执仗、明鉴、明胶、明教、明洁、明净、明镜、明快、明来暗往、明朗、明里、明理,明理儿、明丽、明亮、明了、明了、明伦堂、明码、明媒正娶、明媚、明灭、明明、明明白白、明眸、明眸善睐、明目、明目张胆、明年、明盘、明器、明枪暗箭、明抢、明情、明区、明渠、明确、明确、明儿、明人不作暗事、明日、明日黄花、明锐、明若观火、明升暗降、明闪闪、明示、明誓、明说、明堂,明唐、明天、明瓦、明瓦天棚、明文、明晰、明细、明细账、明显、明线、明信片、明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艳、明于治乱、明喻、明月、明月珰、明月珠、明朝、明哲、明哲保身、明争暗斗、明睁大眼、明正典刑、明证、明知、明知故犯、明知故问、明智、明珠、明珠投暗、明烛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