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éi xiè zhī è
注音ㄌㄟˊ ㄒ一ㄝˋ ㄓ ㄜˋ
解释缧绁:拘押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指牢狱之灾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我也自这般寻思。若不是贤兄如此周全,宋江定遭缧绁之厄。”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被囚。
感情缧绁之厄是贬义词。
近义缧绁之灾
动物生肖牛,虎,蛇
缧(縲)的拼音:léi(ㄌㄟˊ)
⒈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
⒉ (縲)
缧字UNICODE编码U+7F27,10进制: 32551,UTF-32: 00007F27,UTF-8: E7 BC A7。
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缧字收录于 现通表 。
縲纝
形声:从纟、累声
a chain or rope used bind criminals
详细解释◎ 缧的拼音:
縲、纝 léi
〈词性:名〉
(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绳索有关,累声。本义:黑索) 同本义 [black rope ]
虽在缧絏之中。——《论语·公冶长》
◎ 缧的拼音:
縲 léi
〈词性:动〉
(1) 引申为捆绑,拘禁 [tie]。如:缧囚(捆绑囚犯);缧絷(捆绑)
(2) 缠绕 [twine;bind]。如:缧缧(缠绕的样子)
缧绁
绁(紲)的拼音:xiè(ㄒ一ㄝˋ)
⒈ 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大绁(粗大的绳索)。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羁绁(马辔,喻束缚)。
⒉ 系,拴:绁马。“绁子婴于轵涂”。
绁字UNICODE编码U+7EC1,10进制: 32449,UTF-32: 00007EC1,UTF-8: E7 BB 81。
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绁字收录于 现通表 。
紲絏
形声:从纟、世声
to contract, draw in, reduce, shorten
详细解释◎ 绁的拼音:
紲、絏 xiè
〈词性:名〉
(1) 绳索 [cable;cord;rope]
绁,系也。从系,世声。字亦作絏。——《说文》
绁,索也。——《广雅》
虽在缧绁之中。——《论语》
以桳榈大绁系石以为矴(碇)。——陈寿《三国志》
(2) 牵引牲畜的绳索 [rein]
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羁:马笼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绁的拼音:
紲 xiè
〈词性:动〉
系、拴或捆绑 [bind;tie]
绁子婴于轵( zhǐ )涂(途)。—— 张衡《东京赋》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厄的拼音:è(ㄜˋ)
⒈ 困苦、灾难:厄运。厄境。
⒉ 阻塞:阻厄。
⒊ 险要的地方:险厄。
⒋ 木节。
⒌ 没有肉的骨头。
厄字UNICODE编码U+5384,10进制: 21380,UTF-32: 00005384,UTF-8: E5 8E 84。
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厄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戹枙軛阸阨
be stranded、disaster、hardship
会意
adversity, difficulty, distress
详细解释◎ 厄的拼音:
戹 è
〈词性:形〉
(1) (厂卩会意。“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本义:困厄,遭遇困境) 同本义 [poverty-stricken]
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说文》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又如:厄气(倒霉气);厄难(困苦;遭遇不幸);厄困(艰难窘迫);厄苦(困苦);厄急(艰难急迫)
◎ 厄的拼音: è
〈词性:动〉
(1) 为难;迫害 [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injure;persecute]
两贤岂相厄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 又如:厄日(遭灾受难之日)
◎ 厄的拼音: è
〈词性:名〉
(1) 灾难 [disaster]
能济其厄。——西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厄劫(危难,灾难);厄会(众灾会合);厄害(危难祸害)
(3) 险要的地方 [strategic point]。如:险厄
厄境、厄难、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