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连皮带骨的意思

liándài

连皮带骨



拼音lián pí dài gǔ

注音ㄌ一ㄢˊ ㄆ一ˊ ㄉㄞˋ ㄍㄨˇ

解释连皮肤及骨头一起。比喻全部。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例子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0回:“那时树没锯成,却留下这连皮带骨的婆娑树。”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全部。

感情连皮带骨是中性词。

繁体連皮帶骨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ián   注音  ㄌ一ㄢˊ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LPK  仓颉  YKQ  郑码  HEW  四角  34305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47  区位  3312  统一码  8FDE  笔顺  一フ一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连(連)的拼音:lián(ㄌ一ㄢˊ)  

⒈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lěi   )牍。

⒉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

⒊ 就是,既使,甚至于:连我都不信。

⒋ 联合:外连东吴。

⒌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连长。

⒍ 姓。

⒎ 古同“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⒏ 古同“链”,铅矿。

统一码

连字UNICODE编码U+8FDE,10进制: 36830,UTF-32: 00008FDE,UTF-8: E8 BF 9E。

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连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mpany、connect、join、link、even、in succession、including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join, connect; continuous; ev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连的拼音:

lián  

〈词性:名〉

(1) (会意。从辵( chuò  ),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2) 同本义 [man-drawn carriage]

連,负车也。——《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

连车组輓。——《周礼·故书巾车》

与其輂连。——《周礼·乡师》

行服连轺辇者。——《管者·海王》

民相连而从之。——《庄子·让王》。郑君、 房君、 司马君皆云:“读为辇。”

[太后]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3) 姻亲关系 [affinity;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吕嘉]及 苍梧(地名) 秦王有连。——《史记·南越列传》

(4) 又如:连亲(连姻);连昏(连婚。本有姻亲关系而又结亲。即俗称亲上加亲)

(5) 由若干个排组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 [company]。如:连长;连指导员

(6) 连词的简称 [conjunction]

(7) 古州名 [Lian prefecture]

(8) 在今广东连县一带

(9) 在今四川筠连县

(10) 通“兰”。兰草 [fragrant thoroughwort (Eupatorium fortunei )]

薜荔白芷、蘼芜椒连。——《管子·地员》

(11) 通“链”。铅 [lead ( plumbum )]

长沙出边锡。——《史记·货殖列传》

(12) 通“辇”。用人拉的车 [a mandrawn carrriage]

往蹇来连。——《易·蹇》。注:“连,辇也。”

(13) 姓

词性变化

连的拼音:

lián  

〈词性:动〉

(1) (自汉以来,习用连,不用联,故反以借字改正字)

(2) 连接;相连 [link;joint connect]

一曰连山。——《周礼·太卜》

云连徒州。——《国语·楚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连吴会,西接 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藕断丝连;连观(互相连接的楼台);连舻(舟船相连);连属(连接;连续);连枝(树枝相连;连在一起的树枝);连行(鱼类相随而行);连眉(两眉相接连);连云(比喻高与云齐)

(4) 连续,不停止 [in succession;one after another;repeatedly]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 又如:连仍(连续不断);连住子(陆续地);连延(连续不断的样子);连更晓夜(昼夜不停);连珠儿(接连不断)

(6) 牵连 [involve;implicate]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连缠(纠缠,牵连);连引(牵连;引及);连手(交情,牵连;勾搭)

(8) 联合;结合 [ally oneself with;join;unite]

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吕氏春秋·审为》

约以连兵大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连城(连成一片的好多城池);连横(也作“联衡”。战国时秦国对付六国的一种战略。古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10) 同时获得 [gain simultaneous]

一钓而连六鳌。——《列子》

(11) 包括;全部在内 [include]。如:连他一共五口人;连皮 200 斤

连的拼音:

lián  

〈词性:介〉

(1) 自;从 [from]

连太太起,里里外外的都不干净。——《红楼梦》

(2) 并;合并。并为一起。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together]。如:连职(一起供职);连步(并走;同行)

连的拼音:

lián  

〈词性:形〉

(1) 艰难 [hard]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

(2) 又如:连嵝(委曲,困顿);连蹇(艰难,困厄)

(3) 满 [full]。如:连宵(连天;满天);连冬(整个冬天);连江(满江)

连的拼音:

lián  

〈词性:副〉

连续;多次 [continuously]

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 乌孙。——《汉书》

连破其众。——脱脱《宋史》

连的拼音:

lián  

<连>

含有甚而至于之意 [even]。如:这个,连小孩子也知道

常用词组

连比、连璧、连鬓胡子、连城之璧、连词、连带、连抵其隙、连队、连发、连罚、连杆、连亘、连拱、连贯、连贯性、连锅端、连合、连衡、连环、连环画、连枷、连接、连襟、连累、连理、连连、连络、连袂、连绵、连忙、连蒙带骗、连年、连辟公府不就、连篇、连篇累牍、连翘、连橇、连任、连日、连声、连手、连手、连书、连署、连锁、连天、连通、连通器、连同、连系词、连线、连宵、连写、连续、连夜、连用、连载、连珠、连珠炮、连缀、连字符、连坐

  拼音    注音  ㄆ一ˊ   
部首  皮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HCI  五笔98  BNTY  仓颉  DHE  郑码  XI  四角  40247  结构  单一电码  4122  区位  3804  统一码  76AE  笔顺  フノ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皮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⒉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⒊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⒋ 表面:地皮。

⒌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⒍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⒎ 不老实,淘气:顽皮。

⒏ 指橡胶:胶皮。皮球。

⒐ 姓。

统一码

皮字UNICODE编码U+76AE,10进制: 30382,UTF-32: 000076AE,UTF-8: E7 9A AE。

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ull、husk、peel、skin、tegume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kin, hide, fur, feather; ou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皮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 同本义 [peel]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3) 又如:皮面

(4) 酥脆的东西变韧 [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词性变化

皮的拼音:   

〈词性:名〉

(1) 兽皮 [hide]。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skin]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3) 皮毛;皮革 [fur coat;leather]

岛夷皮服。——《书·禹贡》

(4)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5) 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cover]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7) 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 [sheet;film]。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皮的拼音:   

〈词性:形〉

(1) 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 [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 顽皮;调皮 [naughty]。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 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 [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 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 [ginned]。如:皮棉

常用词组

皮袄、皮板、皮板儿、皮包、皮包公司、皮包骨,皮包骨头、皮鞭、皮尺、皮带、皮袋、皮蛋、皮筏、皮肤、皮肤病、皮革、皮猴儿、皮花、皮黄、皮婚、皮货、皮夹、皮夹子、皮匠、皮筋儿、皮开肉绽、皮里阳秋、皮脸、皮脸儿、皮毛、皮棉、皮面、皮囊、皮袍,皮袍儿、皮球、皮肉、皮肉之苦、皮褥子、皮软、皮绳、皮条、皮桶子、皮下、皮下注射、皮相、皮硝、皮笑肉不笑、皮鞋、皮鞋油、皮屑、皮癣、皮靴、皮牙孜、皮炎、皮衣、皮影戏、皮张、皮掌、皮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脂、皮纸、皮质、皮重、皮子

  拼音  dài   注音  ㄉㄞˋ   繁体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GKPH  仓颉  TJBLB  郑码  EWLI  四角  44227  结构  上下电码  1601  区位  2088  统一码  5E26  笔顺  一丨丨丨丶フ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带(帶)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⒉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⒊ 车轮胎:车带。外带。

⒋ 区域:地带。温带。

⒌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⒍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带着钱。

⒎ 捎,连着,顺便做:连带。带职。带累(lěi   )(连累)。话中带刺。

⒏ 含有,呈现:带电。带伤。

⒐ 率领,引导:带领。带头。带动。以点带面。

⒑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带。

统一码

带字UNICODE编码U+5E26,10进制: 24102,UTF-32: 00005E26,UTF-8: E5 B8 A6。

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帶㡖

汉英互译

cincture、cingulum、fascia、strap、strip、taenia、zost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belt, girdle, band, strap, zo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带的拼音:

dài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2) 同本义 [broad belt]

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说文》

不说带。——《仪礼·士虞礼记》

之子无带。——《诗·卫风·有狐》

带裳幅舄。——《左传·桓公二年》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

子墨子解带围城。——《墨子·公输》

(3) 又如:带冕(大带和冠冕);带围(腰围,腰带);带钩(皮革腰带上的金属钩。形状一端曲直,另一端为圆钮以承钩。有动物形的,也有铸花纹的);带头(旧时衣袍外腰带上的扣头,常镶以金、玉等装饰物)

(4) 泛指狭长形条状物 [belt]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裤带;鞋带

(6) 根据纬度和温度把地球表面分为5个大带的任一带 [zone]。如:温带

(7) 生物地理区的典型带状区。如:海洋滨岸带;南方生物带

(8) 以某种特殊性质、作用或成分为特征的地球物质(如岩石)的分带、分层或层系。如:饱和带

(9) 轮胎 [car tire]。如:车带;里带;外带

(10) 妇科病名 [gyrecological disease]。如:白带;赤带

词性变化

带的拼音:

dài  

〈词性:动〉

(1) 佩带 [wear]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带刀升座。——《隋书·礼仪志》

带长铗之陆离兮。——《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带甲(披戴盔甲的将士;又比喻战乱);带剑;带刀

(3) 携带 [bring]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世说新语·德行》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带了两本笨重的法律书去审判。又指具有…作为属性或特征。如:他把他的老习惯带进了新生活

(5) 抚养 [bring up]。如:他是由一位农民大娘带大的

(6) 引导某人或某物 [lead]。如:带将(带,领);你带路,我们跟你走

(7) 兼管 [also;be concurrently in charge of;look after]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 王即取作长史,带 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

(8) 具有某种标志或特征 [have]。如:带叶子的橘子

带的拼音:

dài  

<连>

(1)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相当于“又” [also]。如:[他]连说带比划的,就交上朋友了;带口(随口)

(2) 表示附有较小的数量 [and little]

你不是常常说,你才三十带点,日子还很长么?——沙汀《困兽记》

常用词组

带班、带兵、带彩、带操、带刺儿、带答不理、带电、带动、带钢、带好儿、带花、带劲、带菌、带菌者、带宽、带累、带领、带路、带路人、带挈、带速、带头、带徒弟、带孝、带引、带鱼、带职、带罪立功

  拼音  gǔ gū   注音  ㄍㄨˇ ㄍㄨ   
简体部首  骨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骨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MEF  仓颉  BBB  郑码  LW  四角  77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539  区位  2539  统一码  9AA8  笔顺  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骨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

⒉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⒊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⒋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其他字义

骨的拼音:gū(ㄍㄨ)  

⒈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⒉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统一码

骨字UNICODE编码U+9AA8,10进制: 39592,UTF-32: 00009AA8,UTF-8: E9 AA A8。

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one、jackstraw、os

造字法

象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骨的拼音:   

(1) ——表示声、形、动作。如:骨都都(形容连续不断向外冒);骨骨农农(咕咕哝哝;嘀嘀咕咕);骨辘辘(象声词。滚动声)

(2) 另见   

常用词组

骨嘟、骨朵儿、骨碌、骨碌碌

基本词义

骨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冎( guǎ),  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 同本义 [bone]

骨,肉之覈也。——《说文》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风生木与骨。——《管子·四时》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战国策·燕策》

以刀刺骨。——《韩非子·安危》

而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骨头,脊椎动物的骨骼的各个坚硬的部分。解剖学名词。如:骨空(即骨孔);骨腔;尺骨;肋骨;龙骨(鸟类的胸骨);听骨;颌骨

(4) 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钢骨水泥;船的龙骨;主心骨;骨扇(折扇)

(5) 人的躯干 [torso]。如:骨相(依人的骨胳与相貌,可推测其穷通祸福之五星);骨骸(形体)

(6) 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dead]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骨殖;骨朽(死亡已久)

(8) 人的品质、气概 [character]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唐· 杜甫《送孔巢父发游江东兼呈李白》

(9) 又如:傲骨;媚骨;骨清(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骨格(品德;气度)

(10) 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frame or forcefulness of a piece of writing]

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 小谢又清发。—— 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1) 又如:骨格(诗文的体式和风格);风骨(诗文雄健有力的风格)

(12) 比喻刚毅正直 [resolute and steadfast;upright]。如:骨直(躯干挺直。比喻刚正强毅);骨鲠之臣(刚正直谏之臣)

(13) 比喻瘦劲的书体 [vigorous]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引 南朝梁· 袁昂《古今书评》

(14) 又如:骨力

(15) 另见   

常用词组

骨刺、骨董、骨朵、骨肥厚、骨干、骨骼、骨鲠、骨鲠在喉、骨化、骨化、骨灰、骨灰盒、骨架、骨节、骨科、骨刻、骨力、骨立、骨料、骨瘤、骨牌、骨盆、骨气、骨肉、骨肉相连、骨瘦如柴、骨髓、骨炭、骨头、骨头架子、骨头节儿、骨血、骨折、骨殖、骨子、骨子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