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án shì bì tīng
注音ㄌ一ㄢˊ ㄕˋ ㄅ一ˋ ㄊ一ㄥ
解释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窃听与偷看。
感情帘视壁听是中性词。
繁体簾視壁聽
近义帘窥壁听
动物生肖牛,虎,蛇
帘(簾)的拼音:lián(ㄌ一ㄢˊ)
⒈ 商店做标志的旗帜:酒帘。
⒉ 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帘布。帘子。帘栊(a.帘子;b.带帘子的窗户)。
帘字UNICODE编码U+5E18,10进制: 24088,UTF-32: 00005E18,UTF-8: E5 B8 98。
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簾
shade
会意:从巾、从穴
flag-sign of a tavern
详细解释◎ 帘的拼音: lián
〈词性:名〉
旧时酒家、茶馆作店招的旗帜,用布做成 [the flag as sign of a tavern]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唐· 郑谷《旅寓洛南村舍》
◎ 帘的拼音:
簾 li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廉声。本义:门帘)
(2) 帘子,遮蔽门窗的用具 [screen;curtain]
簾,堂簾也。——《说文》
簾,户蔽也。——《声类》。
严持箧书,置饰室簾南。——《汉书》
草色入簾青。——唐· 刘禹錫《陋室銘》
入其舍,则密室垂簾。——《聊斋志异·促織》
(3) 又如:簾帷(遮蔽門窗的簾子、布幕);簾籠(窗簾和窗牖);簾旌(簾端所綴之布帛);簾政(皇太後垂簾聽政,故名);簾庑(指堂前廊檐垂簾之處)
(4) 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也用于嫁女时嫁妆的總稱 [dressing case]
箱簾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帘布、帘幕、帘子
视(視)的拼音:shì(ㄕˋ)
⒈ 看: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⒉ 亲临某事:视事。视察。
⒊ 看待:藐视。重视。等闲视之。
⒋ 看望:探视。省(xǐng )视。
⒌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⒍ 古同“示”,表明。
视字UNICODE编码U+89C6,10进制: 35270,UTF-32: 000089C6,UTF-8: E8 A7 86。
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視眂眎
inspect、look at、regard、watch
瞅、顾、观、看、瞥、瞧、望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详细解释◎ 视的拼音:
視、眡、眎 shì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look at]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inspect]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administer;treat]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regard;look upon]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show]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compare]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imit]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admit]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care for]。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give order]。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 视的拼音:
視 shì
〈词性:名〉
(1) 眼;眼力;视线 [sight;vision]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Shi River]。在河南省叶县西
视差、视察、视而不见、视界、视距、视觉、视力表、视盲、视区、视如粪土、视如敝屣、视如寇仇、视如土芥、视若路人、视若无睹、视事、视死如归、视死如饴、视听、视同儿戏、视网膜、视为畏途、视险如夷、视线、视学、视野、视阈、视遇
壁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墙:四壁。壁报。壁画。壁挂。壁毯。壁橱。壁灯。铜墙铁壁。
⒉ 指某些物体内部的表层:胃壁。肠壁。
⒊ 陡削的山崖:峭壁。壁立。
⒋ 军营的围墙:壁垒。坚壁清野。作壁上观(坐观双方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
⒌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壁字UNICODE编码U+58C1,10进制: 22721,UTF-32: 000058C1,UTF-8: E5 A3 81。
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廦
wall、cliff
形声:从土、辟声
partition wall; walls of a house
详细解释◎ 壁的拼音: b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wall]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wall]。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barracks and the enclosing walls of barrack]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cliff]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one of the Chinese zodiacal constellations]
(10) 边,面 [side]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 壁的拼音: bì
〈词性:动〉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壁报、壁橱、壁灯、壁柜、壁挂、壁虎、壁画、壁龛、壁垒、壁垒森严、壁立、壁炉、壁上观、壁虱、壁饰、壁毯、壁厢、壁衣、壁钟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聽聴聼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形声:从口、斤声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