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í běn yī mò
注音ㄌ一ˊ ㄅㄣˇ 一 ㄇㄛˋ
解释见“离本趣末”。
出处《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感情离本依末是中性词。
繁体離本依末
近义离本趣末
动物生肖牛,虎,蛇
离(離)的拼音:lí(ㄌ一ˊ)
⒈ 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⒉ 离开,分开:分离。离别。离家。离散(sàn )。离职。离异。离间(jiàn )。支离破碎。
⒊ 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
⒋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⒌ 古同“罹”,遭受。
⒍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⒎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⒏ 姓。
离字UNICODE编码U+79BB,10进制: 31163,UTF-32: 000079BB,UTF-8: E7 A6 BB。
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離魑
away、independent of、leave、off、part from、without
合、即、留
形声
详细解释◎ 离的拼音:
離 lí
〈词性:名〉
(1) (形声。从隹( zhuī ),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Chinese oriole]
离,离黄仓庚也。——《说文》
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離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 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a legendary bird]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fire]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scarf]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dragon without horn]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樆”。山棃 [rowan]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sweetgrass]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 离的拼音:
離 lí
〈词性:动〉
(1) 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 [part;leave each other]
正大夫离居。——《诗·小雅·雨无止》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离臣虏之劳。——《韩非子·五蠹》
离城三里。——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离吾乡七百里。——清· 袁枚《祭妹文》
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又如:脱离(离开);偏离(离开正道);离了母(离了谱;失去本来面目);离人(与亲人分别的人);离恨(离别的愁恨);离格儿(出格);离了眼(看花了眼);离丧(指亲人死亡)
(3) 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decentralize]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不愿离而离。——清· 林觉民《与妻书》
约从离衡。——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离合(分合;聚散);离聚(分和合);离鹤(失群的鹤);离会(指两国君主相会,而彼此意见不一致,不能定是非善恶)
(5) 假借为“罹”。遭受 [suffer from]
雉离于罿。——《诗·王风·兔爰》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6) 又如:离骚(遭遇到忧患);离恨天(遭逢恨事之天);离尤(遭受罪愆);离殃(遭受,罹祸)
(7) 割取 [cut]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礼记·少仪》
(8) 又如:离肺(割去肺脏)
(9) 断绝;判别 [distinguish]
一年离经辨志。——《礼记·学记》
(10) 又如:离经(离析经书的文句章节);离辞(离析辞句)
(11) 违背,背离 [violate;go against]
失法离令。——《商君书·画策》
众叛亲离。——《左传》
(12) 又如:离上(背叛君上);离次(离弃职守);离判(弃去形体,超越形躯);离志(异心,背离的心志)
(13) 距离;相距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from]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水浒传》
(14) 又
离这里还有多少路。
(15) 罗列,陈列 [enumerate]
夜峰何离离,明日落石底。——李贺《长歌续短歌》
(16) 又如:离离(罗列的样子)
(17) 经历 [experience]
载离寒暑。——《诗·小雅·小明》
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返)。——《汉书·西域传上》
(18) 缺少 [lack;be short of]。如:离不得(少不了,不免);发展科技,离不了人才;差不离(差不多)
(19) 通“丽”。附丽,附着 [attach oneself to;depend on]
六五之言,离王公也。——《易·离》
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诗·小雅·渐渐之石》
◎ 离的拼音:
離 lí
[数]
(1) 二,两;双 [two]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礼记·曲礼上》
离,丽也。——《易·离卦》
(2) 又
明两作离。
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离不言会。——《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二国会曰离。”
则不敢正坐离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 又如:离立(并立)
◎ 离的拼音:
離 lí
〈词性:形〉
通“俪”。成双,成对 [paired]
父母存不养,出离者几何人?——《管子·问》
宿离不贷。——《礼记·月令》
离别、离不开、离尘、离愁、离队、离贰、离格儿、离宫、离合、离合的神光、离合器、离婚、离间、离解、离经叛道、离境、离绝、离开、离鸾、离谱,离谱儿、离奇、离弃、离群、离群索居、离任、离世、离题、离亭、离违、离析、离乡背井、离校生、离心、离心力、离休、离异、离忧、离辙、离职、离子、离子键
本的拼音:běn(ㄅㄣˇ)
⒈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⒉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⒋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⒌ 原来:本来。本领。
⒍ 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本字UNICODE编码U+672C,10进制: 26412,UTF-32: 0000672C,UTF-8: E6 9C AC。
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㮺夲楍
root、this、current、capital、principal
原、末、标
指事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详细解释◎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形〉
(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动〉
(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代〉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量〉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副〉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本班、本本、本本分分、本本主义、本部、本埠、本草、本草纲目、本朝、本底、本地、本地人、本分、本该、本干、本固枝荣、本国、本行、本籍、本纪、本家、本届、本金、本科、本科生、本来、本来面目、本垒、本利、本领、本名、本命年、本末、本末倒置、本能、本年度、本钱、本人、本色、本身、本世纪、本事、本题、本体、本土、本位、本位主义、本文、本务、本息、本乡、本乡本土、本心、本性、本性难移、本业、本义、本意、本影、本源、本愿、本章、本着、本真、本职、本质、本主儿、本字、本子
依的拼音:yī(一)
⒈ 靠,仗赖:依靠。依傍(a.依靠;b.摹仿,多指艺术、学问)。依恋。依偎。依存。依附。归依。
⒉ 按照:依照。依旧。依据。依次。
⒊ 顺从,答应:依从。依顺。依允。
⒋ 亲密的样子:“有依其士”。
依字UNICODE编码U+4F9D,10进制: 20381,UTF-32: 00004F9D,UTF-8: E4 BE 9D。
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ccording to、comply with、depend on
形声:从亻、衣声
rely on, be set in; consent, obey a wish
详细解释◎ 依的拼音: yī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衣声。甲骨文字形。人在衣中。本义:靠着)
(2) 同本义 [lean on]
依,倚也。——《说文》
依,恃也。——《广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依柱而笑。——《史记·刺客列传》
空游无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极贫无所依。——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依山之榭(靠山建造的房屋);依栖(依傍栖息);依山傍水;依着电线杆;偎依(亲密地靠着);依倚(倚靠;依傍);依门卖笑(以色媚人)
(4) 倚仗,仗恃,仰赖 [rely on]
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书·君陈》
(5) 又如:依仰(依赖仰仗);依阻(凭借;仗恃);依负(倚恃;依附);依乘(凭借);依毗(倚仗)
(6) 依靠;托身 [depend on]
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孙子·行军》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梅尧臣《汝ń贫女诗》
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红楼梦》
(7) 又如:生死相依;无依无靠;唇齿相依;依傍门墙(依靠师父);依仰(依靠;依赖);依贴(依恋体贴);依栖(依靠他人并寄居);依怙(依靠;依赖);依重(依靠;倚重);依荷(依靠);依接(依靠连接);依诉(依靠诉说);依缘(依靠,凭借)
(8) 同意;允许 [comply with;yield to;agree;consent]
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元曲选·关汉卿·窦娥冤剧三》
(9) 又如:依心像意(称心如意);依得(依允,依从);依心(称心);依信(信从;依赖);依许(准许)
(10) 服从;听从 [obey]。如:依头顺脑(完全顺从;俯首贴耳);依遵(服从);依随(依顺;听从);依阿(曲从附顺);依阿取容(依附随以取悦于人);依头顺尾(对上下各方都听从)
(11) 原谅,宽恕 [forgive]。如:你要是把这些资料弄丢了,我可不依你
(12) 遵照,根据 [in the light of;in accordance with;according too;as]
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后汉书·窦融传》
(13) 又如:依科设仪(按照规定的格式举行仪式)
(14) 爱[love]
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诗·周颂》
(15) 又如:依人(与人亲近而不离群);依迟(依依不舍的样子)
(16) 依照,按照 [in according to]
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
钦依都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7) 通“隐”( yǐn )。藏匿 [hide;screen]
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书·无逸》。王引之云:“依,隐也,古音微与殷通,故依、隐同声。”
知小人之依。
◎ 依的拼音: yī
〈词性:形〉
(1) 茂盛的样子 [flourishing]
依彼平林,有集维嫶。——《诗·小雅》。传:“茂木貌。”
(2) 另见 yǐ
依傍、依次、依从、依存、依法、依附、依旧、依据、依据、依靠、依靠、依赖、依恋、依然、依实、依恃、依顺、依随、依贴、依托、依偎、依稀、依样画葫芦、依依、依允、依仗、依照
◎ 依的拼音: yǐ
〈词性:名〉
(1) 通“扆”。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 [a kind of screen in ancient time]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仪礼·觐礼》
王位设黼依。——《周礼·春官·司几筵》
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荀子·正论》。杨倞注:“依,亦作扆,音同。”
天子当依而立。——《礼记·曲礼下》。释文:“依,本又作扆。”
天子负黼依。——《汉书·西域传赞》
(2) 另见 yī
末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⒉ 最后,终了:末了(liǎo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⒊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⒋ 碎屑:末子。碎末。
⒌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末字UNICODE编码U+672B,10进制: 26411,UTF-32: 0000672B,UTF-8: E6 9C AB。
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nd、last stage、minor details、powder、tip
终、始、初
指事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详细解释◎ 末的拼音: mò
〈词性: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tip of tree]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last stage;the end]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industry and commerce]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actor for a mid-aged man as in classic opera]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end;last stage]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powder;dust]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curtain]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 末的拼音: mò
〈词性:形〉
(1) 卑微 [humble]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lower]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t]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small]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superficial]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nonessential]。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词性:动〉
通“瀎”。抹拭 [erase;blot out]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末班车、末代、末端、末伏、末后、末节、末栏、末了、末路、末煤、末年、末篇、末期、末日、末梢、末世、末速、末尾、末席、末屑、末药、末叶、末艺、末造、末子、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