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利不亏义的意思

kuī

利不亏义



拼音lì bù kuī yì

注音ㄌ一ˋ ㄅㄨˋ ㄎㄨㄟ 一ˋ

解释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

出处《礼记·儒行》:“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义。”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利不亏义是中性词。

繁体利不虧義

近义见利思义

反义见利忘义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ㄌ一ˋ   
简体部首  刂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刀部  
五笔  TJH  仓颉  HDLN  郑码  MFKD  四角  22900  结构  左右电码  0448  区位  3291  统一码  5229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利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⒉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⒊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⒋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⒌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  )。一本万利。

⒍ 姓。

统一码

利字UNICODE编码U+5229,10进制: 21033,UTF-32: 00005229,UTF-8: E5 88 A9。

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nefit、favourable、profit、sharp

相关字词

本、钝、害、弊

造字法

会意:从刂、从禾

English

gains, advantage, profit, mer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利的拼音:   

〈词性:形〉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quick;nimble]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lucky;smoothly;without a hitch]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advantageous;beneficial;favorable]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important]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词性变化

利的拼音:   

〈词性:名〉

(1) 利益 [advantages]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interest]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功名]利禄 [official's salary in feudal china]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money]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safety or danger]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vectory]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product]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dysentery]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利的拼音:   

〈词性:动〉

(1) 善于 [be good at]。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do good to]。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forcibly occupy;seize;hold]。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常用词组

利弊、利纯、利钝、利害、利害、利己、利口、利率、利落、利尿、利其然、利器、利钱、利权、利刃、利润、利市、利索、利息、利益、利用、利诱、利于、利足、利嘴、利嘴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kuī   注音  ㄎㄨㄟ   繁体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FNV  五笔98  FNB  仓颉  MMVS  郑码  BDZ  四角  10027  结构  单一电码  5719  区位  3187  统一码  4E8F  笔顺  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亏(虧)的拼音:kuī(ㄎㄨㄟ)  

⒈ 缺损:亏本。

⒉ 对不起:亏不了你。

⒊ 幸而:多亏你提醒我。

⒋ 表示讥讽:亏你做得出来。

统一码

亏字UNICODE编码U+4E8F,10进制: 20111,UTF-32: 00004E8F,UTF-8: E4 BA 8F。

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于虧㚀

汉英互译

deficient、have a deficit、lose、luckily、short、treat unfairl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lose, fail; damage; defici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亏的拼音:

kuī  

〈词性:动〉

(1) (形声。从亏,(   )声。本义:气损)

(2) 同本义 [damage of vital energy]

亏,气损也。——《说文》。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

(3) 又如:亏柔(犹虚弱);亏退(衰退止息)

(4) 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与“盈”、“满”相对 [be short of]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韩非子·五蠹》

为山九仞,巧亏一篑。——《书·旅獒》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5) 又如:亏失(缺失);亏欠(欠了人情);亏累(债务;亏损);亏紊(亏缺紊乱);亏替(亏缺衰败)

(6) 损耗,损害 [loss;wear and tear;damage;harm]

贿秦而力亏。——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7) 又如:亏缺(亏空);亏污(亏损沾污);亏误(失误);亏输(失败;损失)

(8) 输 [lose;be defeated]

请与对弈,互有盈亏。——《聊斋志异》

(9) 毁坏 [ruin;destroy;damage]

不亏不崩。——《诗·鲁颂·閟宫》

(10) 又如:亏污(亏损污染);亏害(损害);亏损(亏待,损害);亏图(图谋损害);亏名(损害名誉)

(11) 减损;减少 [reduce]

厚者亏之,薄者靡之。——《韩非子·扬权》

(12) 又如:亏成(缺损与完满;失败与成功);亏全(缺损与完满)

(13) 违背 [violate]

有善於前,有过於后,不为亏法。——《商君书·赏刑》

(14) 又如:亏负(亏待;做对不起他人的事);亏心事(违背良心的事;问心有愧的事);亏制(违制。放宽法度)

(15) 相异;不适应 [differ from]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吕氏春秋·察今》

(16) 损失,丧失 [loss]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7) 又如:吃亏;使出版家受亏;自负盈亏

(18) 月相从全月到新月的时期 [wane]

天道亏盈。——《易·谦》

(19) 又如:亏盈(亏缺或盈满);月满则亏

词性变化

亏的拼音:

kuī  

〈词性:副〉

(1) 难为, 幸而。表示徼幸之词 [luckily]。如: 亏杀(表示徼幸之词。同多亏、 幸好); 亏不尽(徼幸之词。同多亏、幸而)

(2) 多亏; 幸亏 [fortunately]。如:亏不尽(亏得,多亏);亏你提起这件事, 否则我就忘了

亏的拼音:

kuī  

<语气>

作反语用,表示斥责或讥讽。如:这样的事,真亏你做得出来

常用词组

亏本、亏产、亏待、亏得、亏负、亏空、亏折、亏损、亏心

  拼音    注音  一ˋ   繁体    
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YQI  五笔98  YRI  仓颉  IK  郑码  SOS  四角  40003  结构  单一电码  5030  区位  5069  统一码  4E49  笔顺  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义(義)的拼音:yì(一ˋ)  

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⒊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⒋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⒌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⒎ 姓。

统一码

义字UNICODE编码U+4E49,10进制: 20041,UTF-32: 00004E49,UTF-8: E4 B9 89。

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ed、artificial、justice、meaning、relationship、righteousness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仪”的古字)

(2) 仪容;状貌 [appearance;looks]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

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

(3) 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

(4) 仪制;法度 [laws]。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仪形。效法);义形(义刑);义事(谓度事之宜不行之);义度(仪则法度)

(5) 另见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justice;righteous;just]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meaning]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reason]。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词性变化

义的拼音:

  

〈词性:形〉

(1) 名义上的 [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volunteer]。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good]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public]。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false]。如:义杖;义肢

(8) 另见   

常用词组

义不容辞、义仓、义齿、义地、义愤、义愤填膺、义夫、义和拳,义和团、义举、义理、义卖、义郎、义旗、义气、义师、义士、义士民、义塾、义无反顾、义务、义务、义务兵役制、义务教育、义务劳动、义侠、义项、义兴、义形于色、义学、义演、义勇、义勇军、义蕴、义战、义正词严、义肢、义冢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