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栎樗之材的意思

chūzhīcái

栎樗之材



拼音lì chū zhī cái

注音ㄌ一ˋ ㄔㄨ ㄓ ㄘㄞˊ

解释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出处

例子请接受我这个栎樗之材的一点忠告

用法作宾语;常用作谦词。

感情栎樗之材是贬义词。

近义樗栎庸材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ì yuè   注音  ㄌ一ˋ ㄩㄝˋ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SQIY  五笔98  STNI  仓颉  DHVD  郑码  FRKO  四角  42994  结构  左右电码  2929  区位  7261  统一码  680E  笔顺  一丨ノ丶ノフ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栎(櫟)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其他字义

栎(櫟)的拼音:yuè(ㄩㄝˋ)  

⒈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⒉ (櫟)

统一码

栎字UNICODE编码U+680E,10进制: 26638,UTF-32: 0000680E,UTF-8: E6 A0 8E。

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栎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櫟㰛

造字法

形声:从木、乐声

English

chestnut-leaved oak; o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栎的拼音:

  

〈词性:名〉

(1) 即“麻栎”。通称“柞树” [sawtooth oak]

栎,栎木也。——《说文》

山有苞栎。——《诗·秦风·晨风》

白于之山,下多栎檀。——《山海经·西山经》

槠栎草斗之实。——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一种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橡子或橡斗。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叶子可喂柞蚕。另有一种栓皮栎,树皮质地轻软,富有弹性,是制造软木的主要原料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诗·秦风·晨风》

(3) 又如:栎散(栎木一类无用的木料);栎樗(比喻无用之材。作为才质不好的谦词)

(4) 栏杆之类 [railing;banisters;balustrade]

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史记》

(5) 古都邑名,春秋时郑国别都 [capital of Li],在今河南省禹县

词性变化

栎的拼音:

  

〈词性:动〉

(1) 刮;敲;搏击 [strike]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史记·楚元王世家》

栎雌妒异,倏来忽往。——潘岳《射雉赋》

(2) 啮咬 [chew]

以牙栎之,裁断皮出血。——《艺文类聚》引《广志》

(3) 另见 yuè  

常用词组

栎木、栎树

基本词义

栎的拼音:

(1) 櫟 Yuè  

(2) 另见   

常用词组

栎阳

  拼音  chū   注音  ㄔㄨ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SFFN  仓颉  DMBS  郑码  FFBZ  四角  41927  结构  左右电码  2880  区位  7343  统一码  6A17  笔顺  一丨ノ丶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樗的拼音:chū(ㄔㄨ)  

⒈ 〔樗树〕即“臭椿”。

⒉ 〔樗蚕〕一种蚕,幼虫绿色,有白色黏粉,成虫灰白色,幼虫吃樗叶、蓖麻叶等。亦称“椿蚕”。

⒊ 〔樗蒲〕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像后代的掷骰子,后亦作为赌博的通称。

⒋ 〔樗栎〕喻无用之材,亦作自谦之辞。亦称“樗材”。

统一码

樗字UNICODE编码U+6A17,10进制: 27159,UTF-32: 00006A17,UTF-8: E6 A8 97。

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樗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木、雩声

English

Ailanthus glandulosa or A. altissima, a kind of tree useless as timb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樗的拼音: chū  

〈词性:名〉

臭椿 [heaven tree]。如:樗栎(臭椿与柞树。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也作樗材)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cái   注音  ㄘㄞ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SFTT  仓颉  DDH  郑码  FDM  四角  44900  结构  左右电码  2624  区位  1836  统一码  6750  笔顺  一丨ノ丶一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材的拼音:cái(ㄘㄞˊ)  

⒈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材料。教(jiào   )材。素材。题材。就地取材。

⒉ 能力,资质:材干(gàn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jiào  )。

⒊ 棺木:寿材。

统一码

材字UNICODE编码U+6750,10进制: 26448,UTF-32: 00006750,UTF-8: E6 9D 90。

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aterial、timber

造字法

形声:从木、才声

English

material, stuff; timber; tal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材的拼音: cái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2) 同本义 [timber]

材,木梃也。——《说文》

五曰材贡。——《周礼·太宰》

驾而乘材。——《国语·晋语》。注:“横木也。”

无所取材。——《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庄子·人间世》

材朴委积兮。——《楚辞·九章·怀沙》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木材;材器(材木与器物)

(4) 泛指原料、材料 [material]

饬化八材。——《周礼·太宰》。注:“珠、象、玉、石、木、金、革、羽也。”

其材足以备器用。——《左传·隐公五年》

献材于殡门外。——《仪礼·士丧礼》。注:“明器之材。”

(5) 又如:钢材;器材;木材;就地取材

(6) 资料 [data;material]。如:教材;题材;素材

(7) 人的体貌 [posture and facial features]。如:身材(身体的高矮和胖瘦)

(8) 资质;本能 [aptitude]。如:蠢材(笨家伙);因材施教

(9) 棺木 [coffin]。如:寿材;材铺(棺材店)

(10) 通“才”。才能,能力 [ability;capacity]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

士脩身功材。——《管子·五辅》。注:“材谓艺能。”

(11) 通“财”。财物 [property;belongings]

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墨子·公孟》

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荀子·君道》

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常用词组

材积、材料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