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鳞次栉比的意思

línzhì

鳞次栉比



拼音lín cì zhì bǐ

注音ㄌ一ㄣˊ ㄘˋ ㄓˋ ㄅ一ˇ

解释鳞次:像鱼鳞那样挨着。栉比:像篦子齿那样并排着。形容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的排列着。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

出处明 陈贞慧《秋园杂佩 兰》:“自长桥以至大街,鳞次栉比,春光皆馥也。”

例子东关外羊毛衖左右,闽粤游民群聚于此,赌馆烟舍,鳞次栉比。(清 王韬《瀛壖杂志》)

正音“栉”,不能读作“jié”。

辨形“鳞”,不能写作“磷”。

辨析鳞次栉比和“星罗棋布”;都形容数量多、分布密。但鳞次栉比强调“次”、“比”;排列有序;多用于房屋等整齐的东西;语气较重;而“星罗棋布”强调“罗”、“布”;散布的范围广;形状整齐的或不整齐的(如大小岛屿、库、塘、坝等)都能用。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建筑物多而集中。

感情鳞次栉比是中性词。

繁体鱗次櫛比

近义密密麻麻、密密层层

反义参差不齐、杂乱无章

英语a continuous row of houses

俄语выстроиться плотными правильными рядами

日语(蕣物などが)ずらりと並(なら)んでいるさま

德语eng hintereinander wie Fischschuppen --in dichten Reih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ín   注音  ㄌ一ㄣˊ   繁体    
部首  鱼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20画  
五笔86  QGOH  五笔98  QGOG  仓颉  NMFDQ  郑码  RURM  四角  29159  结构  左右电码  7673  区位  3359  统一码  9CDE  笔顺  ノフ丨フ一丨一一丶ノ一丨ノ丶ノフ丶一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鳞(鱗)的拼音:lín(ㄌ一ㄣˊ)  

⒈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鳞。鳞片。

⒉ 鳞状的:鳞爪(zhǎo   )。鳞波。鳞茎。鳞屑。鳞集(群集)。遍体鳞伤。鳞次栉比。

⒊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鳞鸿(指“鱼雁”,即书信)。

统一码

鳞字UNICODE编码U+9CDE,10进制: 40158,UTF-32: 00009CDE,UTF-8: E9 B3 9E。

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鳞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鱗䚬

汉英互译

squama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fish scal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鳞的拼音:

lín  

〈词性:名〉

(1) (形声。从鱼,粦( lìn  )声。本义:鱼甲)

(2) 同本义 [scale of fish,etc.]

鳞,鱼甲也。——《说文》

鳞罗布烈。——扬雄《羽猎赋》

鳞浪层层。——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鳞爪飞扬。——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朱鳞大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鳞爪(喻残存、零碎或无足轻重之物);鳞沦(水纹相次连接的样子);鳞接(密接如鱼鳞);鳞萃(荟萃如鱼鳞)

(4) 鳞片状物 [sth.shaped like the scales of a fish]

鳞,甲也。——《广雅》

其动物宜鳞物。——《周礼·大司徒》

(5) 动物学名词。为被覆在动物体表的硬质小形薄片,是一种多样性的构造。如:鳞鼠(野鼠的一种。身有鳞甲,故名)

(6) 植物学名词。如:鳞叶

(7) 鱼的代称[fish]

鳞集仰流。——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鳞集,相次也。”

呷浪之鳞。——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锦鳞游泳。——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又如:鳞族(鱼类);鳞羽(泛指鱼类和鸟类);鳞物(指鱼类);鳞鸿杳绝(杳无音信);鳞集仰流(鱼群迎向上游。比喻四方之民慕德来归)

(9) 有鳞动物的总称 [scaly animal]

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介鳞夏食冬蛰。——《易·主命》

(10) 又如:鳞介(泛指有鳞片介甲的水生动物);鳞虫(有鳞的动物)

(11) 姓

常用词组

鳞比、鳞波、鳞次、鳞次栉比、鳞集、鳞甲、鳞茎、鳞浪、鳞鳞、鳞片、鳞片、鳞屑

  拼音    注音  ㄘˋ   
部首  欠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QWY  仓颉  IMNO  郑码  TDRO  四角  37182  结构  左右电码  2945  区位  2046  统一码  6B21  笔顺  丶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次的拼音:cì(ㄘˋ)  

⒈ 第二:次日。次子。次等。次要。

⒉ 质量、品质较差的:次品。次货。

⒊ 等第,顺序:次第。次序。名次。

⒋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次氯酸。

⒌ 中间:胸次。

⒍ 量词,回:次数(shù  )。初次。三番五次。

⒎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次。舟次。次所。

⒏ 姓。

统一码

次字UNICODE编码U+6B21,10进制: 27425,UTF-32: 00006B21,UTF-8: E6 AC A1。

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ypo-

相关字词

主、好

造字法

形声:从欠、冫声

English

order, sequence; nex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次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2) 同本义 [stop]

次,舍也。——《礼记·檀弓上》注

楚师伐 郑, 次于 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 河朔。——《书·泰誓中》

(3)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stay for more than three days]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4)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词性变化

次的拼音:   

〈词性:形〉

(1) 第二,居其次 [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次从(然后;接着);次后(以后;续后);次早(第二天早上)

(3) 副,贰 [second;vice]。如:次车(副车);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

(4) 属于质量差的 [subquality]。如:次品

次的拼音:   

〈词性:名〉

(1) 顺序,等第 [sequence;order]

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2) 又如:二次曲线;次序(依次排列的顺序);次第(顺序,次序)

(3) 按物体的地位或事件的先后作出的排列 [order]。如:圆锥是二次曲线

(4) [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times]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5) 又如:我回去过三次;一次就借了五十块钱

(6) 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stopover]。如:旅次

常用词组

次大陆、次等、次第、次第、次官、次货、次级、次贫、次品、次日、次数、次序、次要、次韵、次长、次之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ABH  仓颉  DTSL  郑码  FEY  四角  44927  结构  左右电码  2802  区位  7246  统一码  6809  笔顺  一丨ノ丶一丨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栉(櫛)的拼音:zhì(ㄓˋ)  

⒈ 梳子和篦子的总称,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栉比。

⒉ 梳头:栉发。栉沐(“沐”,洗脸)。

⒊ 剔除:“栉垢爬痒”。

统一码

栉字UNICODE编码U+6809,10进制: 26633,UTF-32: 00006809,UTF-8: E6 A0 89。

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栉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mb

造字法

形声:从木、节声

English

comb; comb out; weed out, eliminin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栉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节声。本义:梳子、篦子的总称)同本义 [comb]

栉,梳比之总名也。——《说文》。疏:“比密曰栉,尤密者曰茝。”

奠纚笄栉于筵南端。——《仪礼·士冠礼》

恶笄者,栉笄也。——《仪礼·丧服礼》。注:“以栉之木为笄或曰棒笄。”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妻执巾栉。——《庄子·寓言》

(2) 又如:栉佩(梳理用品和佩饰);栉珥(梳篦和耳饰);栉栉(形容排比繁密);栉密(形密集排列如梳齿)

词性变化

栉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用梳子梳头发 [comb]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 白居易《与元九书》

(2) 又如:栉工(旧时称专替人梳头理发的人);栉束(梳理挽结头发);栉冠(梳头戴帽);栉掠(梳妆);栉梳(梳理);栉发(梳理头发)

(3) 清除 [clear]

栉垢爬痒,民获苏醒。——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4) 又如:栉剔(清除,清剿);栉垢爬痒(去脏抓痒。喻清除邪恶)

常用词组

栉比、栉风沐雨、栉沐

  拼音    注音  ㄅ一ˇ   
部首  比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XXN  仓颉  PP  郑码  RRRR  四角  22710  结构  左右电码  3024  区位  1740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匕  统一码  6BD4  笔顺  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比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⒉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⒊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⒋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⒌ 譬喻,摹拟:比如。比方。比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比画。比况(比照,相比)。

⒍ 靠近,挨着:比比(一个挨一个,如“比比皆是”)。比肩继踵。比邻。鳞次栉比。

⒎ 和,亲:比顺。

⒏ 及,等到:比及。

统一码

比字UNICODE编码U+6BD4,10进制: 27604,UTF-32: 00006BD4,UTF-8: E6 AF 94。

比字由两个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庀匕夶篪㱛

汉英互译

compare、contrast、compete、ratio、than

造字法

会意:二人并立,比肩而行

English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比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词性变化

比的拼音:   

〈词性:形〉

(1) 接近;亲近 [intimate]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harmonous]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比的拼音:   

〈词性: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比的拼音:   

〈词性: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比的拼音:   

〈词性:介〉

(1) 比起 [than]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for]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till]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常用词组

比比、比比皆是、比方、比分、比干、比葫芦画瓢、比划、比基尼、比及、比价、比肩、比肩而立、比肩继踵、比较、比较、比较级、比较语言学、比来、比例、比例尺、比例失调、比例因子、比量、比邻、比邻星、比率、比美、比拟、比年、比偶、比配、比丘、比丘尼、比热、比如、比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试、比手画脚、比天高、比武、比翼、比翼鸟、比喻、比照、比值、比重、比作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