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注音ㄌ一ˇ ㄕㄤˋ ㄨㄤˇ ㄌㄞˊ
解释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例子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正音“尚”,不能读作“tǎng”。
辨形“礼”,不能写作“理”;“尚”,不能写作“上”。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歇后语投桃报李;得牛还马
谜语敬人者受人尊敬
感情礼尚往来是中性词。
繁体禮尚往來
近义互通有无、有来有往
反义一厢情愿、来而不往
英语deal with sb. as he deals with you
俄语на подáрок нáдо ответить подарком же
日语礼は往来(おうらい)をたっとぶ
德语Hǒflichkeit beruht auf Gegenseitigkeit(jm etwas mit gleicher Münze heimzahl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礼(禮)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sāng )礼。典礼。
⒉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jiào )。礼治。克己复礼。
⒊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⒋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⒌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⒍ 姓。
礼字UNICODE编码U+793C,10进制: 31036,UTF-32: 0000793C,UTF-8: E7 A4 BC。
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禮豊
ceremony、courtesy、gift、manners
形声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
详细解释◎ 礼的拼音:
禮 lǐ
〈词性:动〉
(1) (会意。从示,从豊( lǐ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4) 表示敬意;尊敬 [respect]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6) 礼拜,顶礼膜拜 [worship]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7)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8) 礼遇;厚待 [courteous reception]
礼天下之奇才。——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9)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 礼的拼音:
禮 lǐ
〈词性:名〉
(1) 礼节 [courtesy]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2)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3)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5) 礼仪 [ceremony]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6)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7) 礼物 [gift]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8)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9) 礼貌 [courtesy;etiquette;manness]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11) 礼文;礼书 [book on the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12)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13) 通“体”( tǐ )。身体 [body]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14) 姓
礼拜、礼拜、礼拜堂、礼拜天、礼宾官、礼宾司、礼部、礼单、礼服、礼官、礼花、礼记、礼教、礼节、礼金、礼帽、礼炮、礼品、礼聘、礼器、礼让、礼尚往来、礼数、礼俗、礼堂、礼帖、礼物、礼贤下士、礼仪、礼义、礼义廉耻、礼遇、礼赞、礼则、礼制、礼治
尚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还(hái ),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⒉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⒊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⒋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⒌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⒍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⒎ 姓。
尚字UNICODE编码U+5C1A,10进制: 23578,UTF-32: 00005C1A,UTF-8: E5 B0 9A。
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儻尙
esteem、still、yet
会意:从八、从向
still, yet; even; fairly, rather
详细解释◎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副〉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still;yet;even]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still;yet]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nearly]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hold sb.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surpass]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present]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increase]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like]。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marry a princess]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志向;愿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久远;古远 [remote;ages ago]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be conceite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noble]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尚存、尚方宝剑、尚古、尚好、尚可、尚且、尚书、尚书、尚武
往的拼音:wǎng(ㄨㄤˇ)
⒈ 去,到:往返。往复。往还(huán )。往来。交往。向往。勇往直前。
⒉ 过去:往昔。往日。往事。往古。往常。以往。一如既往。
⒊ 同“望”。
往字UNICODE编码U+5F80,10进制: 24448,UTF-32: 00005F80,UTF-8: E5 BE 80。
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徃徍迬
go、past、previous、toward、wend、fro
来、返、复
会意:从彳、从主
go, depart; past, formerly
详细解释◎ 往的拼音:
徃 wǎ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2) 同本义 [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
往,之也。——《说文》
大夫有所往。——《礼记·玉藻》
憧憧往来。——《易·咸》
吾言既往矣。——《国语·晋语》
往而不返。——《庄子·逍遥游》
往见老聃。——《庄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访);往教(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往旋(往复回旋);往蹇来连(往来皆难);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无前的战士)
(4) 彼此间来往 [contact]
往复一月间事,过城池已固。——《三侠五义》
(5) 又如:往回(来回;往返);往往来来(多次往返)
(6) 亡去 [die]
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注:“谓亡去也。”
(7) 又如:往化(死亡)
(8) 给予,送 [give]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9) 归向 [incline to]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 往的拼音: wǎng
〈词性:名〉
(1) 昔时;过去 [the past]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往闻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见往事耳。——《资治通鉴·汉纪》
叩以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从未有过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时(昔时);往代(前代);往岁(往年);往例(先例);往则(往昔的法则)
(3) 死者 [the dead]
送往事居。——《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4) 后;以后 [afterwards]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 [outward]
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经注·河水》
◎ 往的拼音: wǎng
〈词性:介〉
(1) 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 [toward;to]
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水浒传》
(2) 又如:往虎口里探头(俗语。指冒失、危险的举动);往高枝儿上飞(借指依附上层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往常、往返、往复、往古、往后、往还、往迹、往来、往脸上抹黑、往泥里踩、往年、往日、往时、往事、往岁、往往、往昔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來逨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去、回、往
原为形声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lí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