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ù chǐ zhī tuō
注音ㄌ一ㄡˋ ㄔˇ ㄓ ㄊㄨㄛ
解释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用法作宾语;指受托。
感情六尺之托是中性词。
繁体六尺之託
动物生肖牛,虎,蛇
六的拼音:liù(ㄌ一ㄡˋ)
⒈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a.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b.六经)。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六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六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六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言诗。六弦琴。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六的拼音:lù(ㄌㄨˋ)
⒈ 〔六安〕地名,在中国安徽省。
⒉ 〔六合〕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六字UNICODE编码U+516D,10进制: 20845,UTF-32: 0000516D,UTF-8: E5 85 AD。
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六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陸
hexad、six
会意
number six
详细解释◎ 六的拼音: liù
〈词性:数〉
(1) 五加一的和 [six]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six]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six]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 六的拼音: liù
〈词性: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on gongchipu]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Liu state]。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4) 另见 lù
六边形、六朝、六出、六出冰花、六畜、六畜不安、六腑、六根、六谷、六国、六合、六甲、六六六、六律、六盘山、六亲、六亲不认、六亲无靠、六神不安、六神无主、六世、六书、六一国际儿童节、六艺、六幺、六艺经传、六欲、六指儿
◎ 六的拼音: Lù
〈词性:名〉
(1) 古国名 [Lu state]。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秋,楚人灭 六。——《春秋》
(2) 古县名[Lu county]。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当阳君 英布为 九江王,都 六。——《汉书》
(3) 另见 liù
尺的拼音:chǐ(ㄔˇ)
⒈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⒉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⒊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戒尺。
⒋ 形容微少或短小:尺布。咫尺天涯。
尺的拼音:chě(ㄔㄜˇ)
⒈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尺字UNICODE编码U+5C3A,10进制: 23610,UTF-32: 00005C3A,UTF-8: E5 B0 BA。
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ruler、a unit of length
会意
Chinese measure approx. 'foot'
详细解释◎ 尺的拼音: chě
〈词性:名〉
(1)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如“工尺”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corresponding to 2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2) 另见 chǐ
◎ 尺的拼音: chǐ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2)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chi, a unit of length (3chi=1 meter)]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3)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4) [chi pulse]。中医诊脉部位之一。手掌后桡骨高处下为寸;寸下一指处为关;关下一指处为尺。如:尺中(尺脉)
(5) 尺子,量长度的器具 [ruler;rule]。如:平行尺;折尺;滑尺
(6) 喻法度或标准 [laws and institutions]。如:尺墨(法规,法制)
(7) 像尺一样的条状物 [ruler-like things]。如:镇尺;戒尺;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尺疏(奏章)
(8) 信件,信札 [letters]。如:尺书(书,信;书籍);尺素(短笺,书信)
◎ 尺的拼音: chǐ
〈词性:形〉
(1) 喻短小或狭小的 [tiny]
尺泽之蜺也。——《后汉书·对楚五问》
(2) 又如:尺土(形容极为狭小的土地);尺地(极少的土地);尺铁(短小的铁制武器)
(3) 另见 chě
尺兵、尺波电谢、尺寸、尺寸、尺牍、尺度、尺短寸长、尺幅千里、尺骨、尺蠖、尺码、尺山寸水、尺素、尺头,尺头儿、尺子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托的拼音:tuō(ㄊㄨㄛ)
⒈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⒉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⒊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⒋ 寄,暂放:托身,托售。托儿所。
⒌ 请求、帮助:请托。恳托。
⒍ 借故推诿躲避:推托。假托。
⒎ 依赖:托福。托庇。
⒏ 委任:托付。委托。
⒐ 压强单位。
托字UNICODE编码U+6258,10进制: 25176,UTF-32: 00006258,UTF-8: E6 89 98。
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乇扽拓讬
entrust、hold in the palm、plead、set off、sth. serving as a support
形声:左形右声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详细解释◎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推。同“拓” [push]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hold in the palm]。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support]。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line]。如:托一层纸
◎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pad]。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stock]。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torr],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 托的拼音:
託 tuō
〈词性: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 ),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entrust; trust]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言辞、 理由] [pretext]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rely on]。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ask;request]。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托庇、托病、托词、托词,托辞、托地、托儿所、托尔斯泰、托福、托福、托付、托孤、托故、托管、托疾、托架、托靠、托拉斯、托赖、托落、托门子、托梦、托名、托盘、托人情、托生、托始、托熟、托幼、托运、托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