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溜须拍马的意思

liūpāi

溜须拍马



拼音liū xū pāi mǎ

注音ㄌ一ㄡ ㄒㄨ ㄆㄞ ㄇㄚˇ

解释比喻讨好奉承。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8章:“跟在李乡长的屁股后边,溜须拍马,可神气啦。”

例子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21回:“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事,邵某虽不会,但官场之尔虞我诈、胜残去杀的现象,我邵某还是略知一二。”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讨好奉承。

谜语用胡子打马

感情溜须拍马是中性词。

繁体溜須拍馬

近义阿谀奉承

反义刚正不阿

英语fawn on(bow and scrape)

日语機嫌(きげん)を取る,おべっかを蕍う,おもねる,へつらう

德语jm um den Bart geh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iū liù   注音  ㄌ一ㄡ ㄌ一ㄡ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QYL  仓颉  EHHW  郑码  VRYK  四角  37162  结构  左右电码  3296  区位  3379  统一码  6E9C  笔顺  丶丶一ノフ丶フノ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溜的拼音:liū(ㄌ一ㄡ)  

⒈ 滑行,(往下)滑:溜冰。

⒉ 光滑,平滑,无阻碍:溜圆。溜光。

⒊ 趁人不见走开:溜走。溜号。

⒋ 同“熘”。

其他字义

溜的拼音:liù(ㄌ一ㄡˋ)  

⒈ 迅急的水流:大溜。急溜。

⒉ 顺房檐滴下来的水,房顶上流下的水:檐溜。承溜。

⒊ 房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水溜。

⒋ 量词,指行(háng   )列,排:一溜三间房。

⒌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这溜儿的果木树很多。

统一码

溜字UNICODE编码U+6E9C,10进制: 28316,UTF-32: 00006E9C,UTF-8: E6 BA 9C。

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澑瀏蹓遛霤

汉英互译

glide、slide、slip、smooth、steal

造字法

形声:从氵、留声

English

slide, glide, slip; slippe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溜的拼音: liū  

〈词性:动〉

(1) 滑动 [slide;slip;glide]。如:溜缰(悄悄脱开缰绳而跑散);溜眼(溜眼睛。以眼传情);溜嘴(把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嘴);溜槽;溜下;溜冰

(2) 偷偷地走 [sneak off]。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3) 瞟,偷偷地看 [steal a glance;peek]

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4) 偷偷地拿 [steal;pilfer]

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5) 略略热一下 [heat up]。如:溜冷饭

(6) 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 [quick-fry]。如:醋溜鱼

(7) 逢迎,拍马;奉承 [fawn on]。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方言。钻营;奉承)

(8) 鸣,叫 [cry;chirp]

闭凝盼,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清· 孔尚任《桃花扇》

词性变化

溜的拼音: liū  

〈词性:形〉

(1) 倾斜 [sloping]。如:溜肩

(2) 灵活;麻利 [clear]。如:溜撒(灵活;伶俐)

溜的拼音: liū  

〈词性:副〉

〈词性:方〉∶很,非常 [very]。如:溜尖(很尖);溜光水滑(形容非常整洁,干净);溜明(非常明亮);溜净(非常干净)

溜的拼音: liū  

〈词性:词缀〉

(1) 在形容词后,多叠用。如:灰溜溜;酸溜溜;直溜;匀溜

(2) 另见 liù  

常用词组

溜边,溜边儿、溜冰、溜冰场、溜槽、溜达、溜掉、溜干二净、溜工、溜沟子、溜光、溜号、溜滑、溜肩膀,溜肩膀儿、溜开、溜溜儿、溜溜转、溜门,溜门儿、溜门子、溜平、溜湫、溜熟、溜腿、溜须拍马、溜圆、溜之大吉、溜直、溜走

基本词义

溜的拼音: li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又名“潭水” [Liu River]

溜水出 郁林郡。——《说文》

(3) 即今纵贯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

(4) 通“霤”。屋檐滴水处 [eavesdrop]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5) 房顶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 [eaves gutter;shuting]。如:水溜

(6)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 [surroundings]

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老舍《龙须沟》

(7) 又如:这溜儿果树很多

词性变化

溜的拼音: liù  

〈词性:动〉

(1) 液体向下流 [flow]

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南朝宋· 孔欣《置酒高堂上》

(2) 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 [shoot a glance at]

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 小红一溜。——《红楼梦》

(3) 又如:溜瞅(斜着眼睛窥视);溜溜(瞟,斜视)

(4) 操练 [drill]。如: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5) 通“遛”。漫步;游逛 [stroll]

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田间《赶车传》

(6) 传唤 [summon]

到十六日,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儒林外史》

(7) 又如:溜子(溜单。注明官衔的帖子)

(8) 〈词性:方〉∶涂抹、糊缝隙 [daub]。如:溜缝

溜的拼音: liù  

〈词性:形〉

(1) 水势迅猛 [rapid]

黄河水溜,不是当耍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2) 又如:溜道(湍急的河道)

(3) 行动迅速 [quick]。如:溜烟(形容跑得迅速);溜撒(行动迅速、敏捷)

溜的拼音: liù  

〈词性:量〉

(1) 连串,条。用以表示成排、成条、成串的事物 [row]。如:一溜鬃毛;一长溜红飘带;一溜房屋

(2) 另见 liū  

常用词组

溜腰

  拼音    注音  ㄒㄨ   繁体  須、鬚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EDMY  仓颉  HHMBO  郑码  PDGO  四角  212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12  区位  4875  统一码  987B  笔顺  ノノノ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须(須鬚)的拼音:xū(ㄒㄨ)  

⒈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⒉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⒊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⒋ 〔须臾〕片刻,一会儿。

⒌ 像胡须的东西:须根。触须。

统一码

须字UNICODE编码U+987B,10进制: 39035,UTF-32: 0000987B,UTF-8: E9 A1 BB。

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須鬚

汉英互译

beard、must、wait

造字法

会意:从页、从彡

English

must, have to, necessa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须的拼音:

須、鬚   

〈词性: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  ),头,彡( shān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beard;moustache]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feelen;palpus]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tassel]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词性变化

须的拼音:

  

〈词性:名〉

(1) 片刻 [moment]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须的拼音:

  

〈词性:动〉

(1) 等待 [await]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stay]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need]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must;should]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须的拼音:

  

〈词性:副〉

(1) 终于 [at last]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original]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inevitable]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须的拼音:

  

<连>

(1) 相当于“却” [but;yet;while]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although;even if]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常用词组

须发、须根、须鲸、须眉、须要、须臾、须知、须知

  拼音  pāi   注音  ㄆㄞ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RG  仓颉  QHA  郑码  DNK  四角  56002  结构  左右电码  2143  区位  3736  统一码  62CD  笔顺  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拍的拼音:pāi(ㄆㄞ)  

⒈ 用手掌打:拍击。拍掌。拍抚。拍案叫绝。

⒉ 浪涛冲击:拍岸。

⒊ 拍打东西的用具:拍子(亦是计算乐音长短的单位)。

⒋ 乐曲的节奏:拍节。

⒌ 摄影:拍摄。拍照。拍片子。

⒍ 发出:拍发。拍电报。

⒎ 阿谀,巴结:拍马屁。吹吹拍拍。

统一码

拍字UNICODE编码U+62CD,10进制: 25293,UTF-32: 000062CD,UTF-8: E6 8B 8D。

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t、beat、pat、racket、smack

造字法

形声:从扌、白声

English

clap, tap, beat; beat or rhyth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拍的拼音: pāi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白声。本义:拍击)

(2) 同本义 [clap;pat]

举手拍鞍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拍浮(游泳);拍肩(轻拍别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爱护);拍惜(轻拍爱怜);拍张(伸展肢体拍打);拍球;拍台拍凳(拍桌子打板凳;歇斯底里地大发脾气)

(4) 抚慰 [comfort;console]

妇手拍儿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5) 又如:拍惜(温柔地抚弄);拍户(兼卖酒肴的零售酒馆)

(6) 送发 [send]。如:拍电报

(7) 吹捧、谄媚 [flatter]。如:吹吹拍拍;溜须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8) 充满;充斥 [fill with]。如:拍塞(充满,充斥);拍满(充满);拍拍(充满);拍足(实足)

(9) 聊天[chat]。如:拍嘴(方言。扯谈);拍话(方言。聊天)

(10) 照像 [take;shoot]。如:拍快照;拍电影

(11) 拐卖;拐骗 [abduct;swindle]。如:拍花

词性变化

拍的拼音: pāi  

〈词性:名〉

(1) 拍子 [bat]。如:乒乓球拍;羽毛球拍

(2) 乐曲的节拍,给演奏者指示(如以指挥的手或指挥棒的动作或以节拍机的滴答声)的时间单位或音乐节奏速度单位 [beat]。如:这歌是4/4拍的;一小节四拍;胡笳十八拍

(3) 古兵器名。用以投掷石块或火种 [a kind of weapon]。如:拍刀(刀名。两面有刃,长及丈,利于挥杀);拍车(可以投石或抛掷火种的战车)

常用词组

拍岸、拍案、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拍板、拍打、拍档、拍发、拍击、拍击声、拍马、拍马屁、拍卖、拍平、拍摄、拍手、拍手称快、拍拖、拍戏、拍胸脯、拍掌、拍照、拍纸簿、拍子

  拼音    注音  ㄇㄚˇ   繁体    
部首  马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CNNG  五笔98  CGD  仓颉  NVSM  郑码  XA  四角  77127  结构  单一电码  7456  区位  3477  统一码  9A6C  笔顺  フ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马(馬)的拼音:mǎ(ㄇㄚˇ)  

⒈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⒉ 大:马蜂。马勺。

⒊ 姓。

统一码

马字UNICODE编码U+9A6C,10进制: 39532,UTF-32: 00009A6C,UTF-8: E9 A9 AC。

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造字法

原为象形

English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马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词性变化

马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draw face]。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马的拼音:

  

〈词性:形〉

大的[big]。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常用词组

马鞍、马鞍形、马帮、马鞭、马弁、马表、马鳖、马兵、马泊六、马不停蹄、马步、马车、马齿苋、马褡子、马达、马大哈、马刀、马到成功、马德里、马灯、马店、马队、马贩子、马房、马蜂、马蜂窝、马夫、马革裹尸、马褂、马号、马号、马赫、马赫数、马后炮、马虎、马甲、马架、马缰绳、马嚼铁、马嚼子、马脚、马厩、马驹、马具、马可·波罗、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口铁、马裤、马快、马拉松、马力、马列、马铃薯、马六甲海峡、马笼头,马勒、马路、马骡、马马虎虎、马匹、马屁、马屁精、马前卒、马群、马赛克、马上、马上比武、马勺、马市、马嘶、马首、马首是瞻、马术、马蹄、马蹄铁、马蹄形、马桶、马头琴、马尾松、马戏、马歇尔计划、马靴、马衣、马扎、马掌

溜须拍马: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