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刘毅答诏的意思

liúzhào

刘毅答诏



拼音liú yì dá zhào

注音ㄌ一ㄡˊ 一ˋ ㄉㄚˊ ㄓㄠˋ

解释指敢于谏诤。

出处《晋书 刘毅传》:“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例子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札率尔遗兴寄呈苏涣待御》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敢于谏诤。

感情刘毅答诏是中性词。

繁体劉毅答詔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iú   注音  ㄌ一ㄡˊ   繁体    
部首  刂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YJH  仓颉  YKLN  郑码  SOKD  四角  02400  结构  左右电码  0491  区位  3385  统一码  5218  笔顺  丶一ノ丶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刘(劉)的拼音:liú(ㄌ一ㄡˊ)  

⒈ 姓。

统一码

刘字UNICODE编码U+5218,10进制: 21016,UTF-32: 00005218,UTF-8: E5 88 98。

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surname; kill, destro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刘的拼音:

liú  

〈词性:动〉

(1) (形声。从金,从刀,丣( yǒu  )声。本义:杀,戮)

(2) 同本义(含有大规模杀戮的意思) [kill]

胜殷遏刘,耆代尔功。——《诗·周颂·武》

重我民,无尽刘。——《书·盘庚上》。孔传:“刘,杀也。”

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 晋之北鄙亦曰刘。——《方言》卷一

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虔:杀戮)。——《左传·成公十三年》

(3) 克,战胜 [capture]

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逸周书·世俘》

词性变化

刘的拼音:

liú  

〈词性:名〉

(1) 兵器名。斧钺 [weapon’s name]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书·顾命》。孔传:“刘,钺属。” 孔颖达疏引 郑玄曰:“刘,盖今鑱斧。”

(2) 姓

刘的拼音:

liú  

〈词性:形〉

剥落,凋残 [wither]

靡草不凋,无木不刘。——明· 刘基《擢彼乔松》

常用词组

刘邦、刘表、刘公嘉话、刘公勇、刘海仙、刘基、刘向、刘勰、刘歆

  拼音    注音  一ˋ   
部首  殳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UEMC  五笔98  UEWC  仓颉  YOHNE  郑码  SUGQ  四角  07247  结构  左右电码  3015  区位  5067  统一码  6BC5  笔顺  丶一丶ノ一ノフノノノ丶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毅的拼音:yì(一ˋ)  

⒈ 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沉毅。刚毅。坚毅。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毅然。毅勇。

统一码

毅字UNICODE编码U+6BC5,10进制: 27589,UTF-32: 00006BC5,UTF-8: E6 AF 85。

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irm、resolut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resolute, decisive, firm, persi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毅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殳,“殳”指兵器。本义:意志坚强、果断)

(2) 同本义 [firm]

毅,有决也。——《说文》

毅,强而能断也。——《论语·泰伯》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性严毅。——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毅武(刚强勇武);毅烈(刚毅节烈)

(4) 坚决 [resolute]

心毅,则憎心见于下。——《韩非子·八说》

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左传》

(5) 又如:毅色(严肃坚决的神态)

(6) 残忍,残酷 [ferous]

强忍犯义,毅也。——《国语·楚语下》

常用词组

毅力、毅然、毅然决然、毅勇

  拼音  dá dā   注音  ㄉㄚˊ ㄉㄚ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TWGK  仓颉  HOMR  郑码  MOAJ  四角  88601  结构  上下电码  4594  区位  2080  统一码  7B5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答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回话,回复:回答。对答。答辩。答复。答案。对答如流。

⒉ 受了别人的好处,还(huán   )报别人:报答。答报。

其他字义

答的拼音:dā(ㄉㄚ)  

⒈ 义同(一),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统一码

答字UNICODE编码U+7B54,10进制: 31572,UTF-32: 00007B54,UTF-8: E7 AD 94。

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嗒畗畣

汉英互译

answer、reciprocate、reply、retur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竹、合声

English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答的拼音: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常用词组

答白,搭白、答茬儿、答腔、答讪、答声,答声儿、答言,搭言、答应、答允、答嘴

基本词义

答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reply;answer]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reciprocate(another's kindness,favor,etc.)]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词性变化

答的拼音:   

〈词性:形〉

(1) 粗厚 [coarse and thick]。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常用词组

答案、答拜、答辩、答词、答非所问、答复、答话、答访、答卷、答卷、答礼、答数、答问、答谢、答疑

  拼音  zhào   注音  ㄓㄠ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VKG  仓颉  IVSHR  郑码  SYJ  四角  37762  结构  左右电码  6096  区位  5815  统一码  8BCF  笔顺  丶フフノ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诏(詔)的拼音:zhào(ㄓㄠˋ)  

⒈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⒉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统一码

诏字UNICODE编码U+8BCF,10进制: 35791,UTF-32: 00008BCF,UTF-8: E8 AF 8F。

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诏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诏的拼音:

zhào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tell;let know;inform]。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instruct;admonish]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give imperial edict]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recruit]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call in]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11) 宣扬 [advocate; champion; propagate]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report]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词性变化

诏的拼音:

zhào  

〈词性: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imperial edict]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Zhao]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常用词组

诏令、诏书、诏狱、诏谕

刘毅答诏: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