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立足之地的意思

zhī

立足之地



拼音lì zú zhī dì

注音ㄌ一ˋ ㄗㄨˊ ㄓ ㄉ一ˋ

解释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出处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例子在人地两生的地方,找一块立足之地谈何容易。

辨形“立”,不能写作“利”。

辨析立足之地和“立锥之地”;都指无处容身或站脚。但“立锥之地”比喻更小的安身之处;而且比立足之地的情况更困难。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艰难的环境。

感情立足之地是中性词。

近义安营扎寨、安家落户、立锥之地

反义无地自容、无处容身

英语an inch of standing room

俄语платформа

日语立脚の地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ㄌ一ˋ   
部首  立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UUU  仓颉  YT  郑码  SU  四角  00108  结构  单一电码  4539  区位  3302  统一码  7ACB  笔顺  丶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立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⒉ 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

⒊ 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⒋ 马上,即刻:立时。立刻。立等。

⒌ 姓。

统一码

立字UNICODE编码U+7ACB,10进制: 31435,UTF-32: 00007ACB,UTF-8: E7 AB 8B。

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stablish、exist、immediate、stand

相关字词

坐、破

造字法

象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立的拼音:   

<动、名>

(1)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2) 同本义 [stand]

立,侸也。——《说文》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恒》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项羽本纪》

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立有间。——《韩非子·喻老》

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 欧阳修《归田来》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挺立(直立);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立托(依托);立容(站立时的仪态容表);立戟(卫士持戟侍立守卫);立谈(停立交谈)

(4) 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erect;set upright]

大石侧立千尺。——苏轼《石钟山记》

乃立宗庙于薛。——《战国策》

且立石于基墓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之不彰雅。——《世说新》

(5) 又如:立事(建功立业);立方(立德);立言(指著书立说);立业(建树功烽);立勋(建立功勋);立石(树立碑石);立权(树立权威);立眉嗔目(竖眉瞪眼);立德(树立德业);立德立言(儒家认为,为了匡时济世,应树立圣人之德,宣谕圣人之言);立碑垂成(刻文于石碑留作规戒)

(6) 设置;设立 [set up;put up;establish;found]

故立君。——《吕氏春秋·荡兵》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贾谊《过秦论》

(7) 又如:立元(建立年号);立仗(设立仪仗);立本(建立根本;确立根基);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事(设置治事小臣);立制(建立制度)

(8) 制定;订立 [lay down;draw up;conclude]。如:立文书;立军令状;立券(订立契约);立格(订出标准)

(9) 确定;决定 [define;decide;determine]

人之立志。——清· 澎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复立楚国之社稷。——《史记·陈涉世家》

足以立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又如:立限(确定期限);立计(决意;打算);立报(立志报效);立愿(立定意向);立语,立说(立论)

(11) 存在;生存 [exist;subsist]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

(12) 又如:立命(修身养性以立天命);立品(培养品德);立行(建德修行);立计(立业;谋生);立身(处世为人)

(13) 立身;立足 [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have a foothold]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立崖岸(做出高傲不凡、难以亲切的样子);立士(能自立的士人);立身(立足;安身);立行(行为举动);立脚(安身;立身)

(15) 登位,即位 [be enthroned;ascend the throne]

湣王立。——《韩非子·内储说上》

当立者乃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16) 又

陈胜自立为将军。

(17) 又

陈涉乃立为王。

(18) 又如:立子(古代帝王或诸侯选立太子或世子);立君(确立君王);立政(确立为政之道);立朝(指帝王在位);立极(登帝位;秉国政)

(19) 扶立;确定某种地位 [help;establish]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史记》

(20) 又如:立人(扶持、造就人);立子(立庶子为太子或世子);立王(所立的君王;在位的君王);立后(册立皇后);立朝(指在朝为官);立储(立为太子)

(21) 推荐 [recommend]。如:立主(竭力主张);立贤无方(推举贤人不以常法)

(22) 指出仕 [become an official]。如:立班(上朝时依品秩站立);立幕(管理文案的差役)

(23) 显现 [manifest oneself;reveal oneself]。如:立挣(发怔;发呆);力睁(目瞪口呆)

(24) 停止;停留 [stop;stay]。如:立车(停车);立定(站住)

(25) 通“莅”。临,到 [arrive;be present]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韩非子·内储说上》

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淮南子·泰族》

(26) 通“粒”。进食 [take food]

五种天不宜,其立后而手实。——《管子·地员》

〈词性:名〉

通“位”。爵次、位次 [precedence]

代立不忘社稷。——《商君书·更法》

词性变化

立的拼音:   

〈词性:副〉

(1) 立时;立刻 [immediately]

上大怒,立命斥出。——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指物作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赵立奉璧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立定(马上,立即);立马造桥(立即兑现,不容拖延);立成(立刻完成);立便(立刻;立时)

常用词组

立案、立逼、立场、立春、立等、立地、立地生根、立定、立冬、立法、立方、立方根、立方米、立方体、立竿见影、立功、立功赎罪、立国、立户、立即、立僵、立交、立脚、立决、立刻、立论、立马、立马良久、立眉瞪眼、立仆、立秋、立射、立身、立身处世、立时、立式、立誓、立体、立体几何、立体声、立夏、立宪、立像、立效、立心、立雪、立言、立业、立意、立有间、立约、立约人、立正、立志、立柱、立锥之地、立足、立足点、立足之地

  拼音    注音  ㄗㄨˊ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HU  仓颉  RYO  郑码  J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398  区位  5567  统一码  8DB3  笔顺  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统一码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止

English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足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词性变化

足的拼音: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足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足的拼音: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常用词组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dì de   注音  ㄉ一ˋ ˙ㄉㄜ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FBN  仓颉  GPD  郑码  BYI  四角  44112  结构  左右电码  0966  区位  2156  统一码  5730  笔顺  一丨一フ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地的拼音:dì(ㄉ一ˋ)  

⒈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⒉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⒊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⒌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⒍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⒎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⒏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⒐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⒑ 底子:质地。

其他字义

地的拼音:de(˙ㄉㄜ)  

⒈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统一码

地字UNICODE编码U+5730,10进制: 22320,UTF-32: 00005730,UTF-8: E5 9C B0。

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坔埅埊墬嶳

汉英互译

terra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地的拼音: de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3) 另见   

基本词义

地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the earth]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陆地 [ground;land]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land;fields]

殚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8) 领土,属地;地区 [territory]。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10) 地方;场所 [place;locality]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12) 地位 [position]。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动的领域 [a person's mind]。如:心地;见地;识地

(14) 路程;面积 [distance;area]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dwelling place]。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7)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background]。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8)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district]。如:省地县三级

(19) 地主的简称 [landlord]。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20)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roon for action]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1) 另见 de  

常用词组

地板、地板蜡、地磅、地保、地堡、地崩山摧、地表、地表火、地鳖虫、地波、地步、地财、地层、地产、地秤、地磁、地大物博、地带、地道、地道、地道战、地点、地动、地动山摇、地动仪、地洞、地段、地方、地方、地方民族主义、地方色彩、地方武装、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地方自治、地府、地覆天翻、地沟、地瓜、地光、地广人稀、地滚球、地核、地黄、地积、地基、地极、地籍、地价、地角、地角、地角天涯、地脚、地脚、地窖、地界、地久天长、地块、地老虎、地老天荒、地雷、地垒、地塄、地理、地理学、地力、地栗、地利、地利人和、地邻、地垄、地漏、地炉、地脉、地幔、地貌、地面、地面灌溉、地面气压、地面水、地名、地亩、地盘、地皮、地痞、地平线、地铺、地契、地气、地堑、地壳、地勤、地球、地球仪、地区、地权、地热、地上茎、地声、地区差价、地势、地势图、地税、地速、地台、地摊,地摊儿、地毯、地铁、地头,地头儿、地头蛇、地图、地图册、地位、地温、地物、地峡、地下、地下、地下河、地下建筑物、地下茎、地线、地心、地心说、地形、地穴、地学、地衣、地狱、地域、地震、地震波、地震带、地震区、地震仪、地震预报、地震站、地震震级、地政、地支、地址、地志、地质、地质时代、地质学、地中海、地轴、地主、地主阶级、地主之谊、地租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