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鲁卫之政的意思

wèizhīzhèng

鲁卫之政



拼音lǔ wèi zhī zhèng

注音ㄌㄨˇ ㄨㄟˋ ㄓ ㄓㄥˋ

解释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出处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例子大家都在争夺出版处。‘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强盗颐使下从事文化运动的滑稽现象。这种滑稽和所谓‘官民合办’其实是鲁卫之政。郭沫若《从典型说起》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鲁卫之政是中性词。

繁体魯衛之政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ㄌㄨˇ   繁体    
部首  鱼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QGJF  仓颉  NWMA  郑码  RKVV  四角  27601  结构  上下电码  7627  区位  3419  统一码  9C81  笔顺  ノフ丨フ一丨一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鲁(魯)的拼音:lǔ(ㄌㄨˇ)  

⒈ 愚拙,蠢笨:愚鲁。粗鲁。鲁莽。

⒉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⒊ 中国山东省的别称。

⒋ 姓。

统一码

鲁字UNICODE编码U+9C81,10进制: 40065,UTF-32: 00009C81,UTF-8: E9 B2 81。

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ash、rude、stupid

造字法

会意:从鱼、从日

English

foolish, stupid, rash; vulg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鲁的拼音: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鱼味美,嘉)

(2) 同本义 [(fish) tasty]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 林义光《文源》

(3) 迟钝,愚钝 [dull;slow-witted]

参也鲁。——《论语》

鲁人以为敏。——《左传》

容居,鲁人也。——《礼记·檀弓》

(4) 又如:鲁拙(笨拙);鲁人(鲁钝的人,愚钝的人)

(5) 莽撞,粗野 [hot-headed;reckless;rash]。如:粗鲁(粗暴鲁莽)

词性变化

鲁的拼音:

  

〈词性:名〉

(1) 中国春秋时国名 [Lu state],在山东省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战国时为楚所灭

(2) 山东省的简称 [Shandong province]。如:鲁人(山东人);鲁鸡(鲁地所产的一种大鸡)

(3) 姓

常用词组

鲁班、鲁菜、鲁达、鲁钝、鲁莽、鲁莽灭裂、鲁肃、鲁迅、鲁鱼帝虎,鲁鱼亥豕、鲁直、鲁直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繁体    
部首  卩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BGD  仓颉  SLM  郑码  YAVV  四角  17102  结构  单一电码  5898  区位  4632  统一码  536B  笔顺  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卫(衛)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保护,防护:保卫。捍卫。卫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卫卫士”)。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卫冕。

⒉ 防护人员:警卫。后卫。

⒊ 古代称驴:“策双卫来迎”。

⒋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卫(在山东省)。

⒌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⒍ 姓。

统一码

卫字UNICODE编码U+536B,10进制: 21355,UTF-32: 0000536B,UTF-8: E5 8D AB。

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衛䘙

汉英互译

defend、guard、protec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guard, protect, defe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卫的拼音:

衛、衞 wèi  

〈词性:动〉

(1)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2) 同本义 [defend]

卫,宿卫也。——《说文》

卫护也。——《玉篇》

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备一夕之卫。——《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卫籍(军籍);守卫(防守保卫);自卫(保卫自己);捍卫(保卫);卫守(保卫防守);卫助(保卫协助);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卫侍(保卫侍奉);卫社(保卫国家);保家卫国;卫卒(护卫的兵卒);卫养(保护安抚);卫从(护卫侍从);卫蔽(卫护遮掩)

(4) 防护使之不受危险 [guard]。如:卫奉(守护侍奉)

(5) 谋求 [seek]

有货,以卫身也。——《国语·鲁语下》

词性变化

卫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卫士,保镖 [bodyguard]。如:卫帮(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2) 担任卫护、防守之职的人 [guard]

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 吕、 却之难。——《左传》

(3) 周代京师以外的行政区域之一 [an ancient district]

过了半年,松潘卫边外生番与内地民人互市,因买卖不公,彼此吵闹起来。——《儒林外史》

(4) 驴的别称 [donkey]

南中丞卓,吴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 上蔡。——《云溪友议》

(5) 箭羽 [arrow's feather]

楚熊渠子出,见寝石,以为伏虎,将弓射之,矢没其卫。——《论衡·儒增》

(6) 卫生的简称 [sanitation]。如:环卫部门

(7) 古国名 [Wei state]。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

之晋过 卫。——《吕氏春秋·慎行论》

宋、 卫、 中山。—— 汉· 贾谊《过秦论》

(8) 边陲,边远的地方 [border area]

侯卫之班,藩服之职。——《文选》

(9) 水名 [Wei River]。源出河北省灵寿县东北,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

恒、 卫既从,大陆既作。——《书·禹贡》

(10) 肢体 [limbs]

四卫变强。——《吕氏春秋》

(11) 姓。如:卫青(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在讨匈战争中,屡立战功);卫夫人(晋卫恒从女,李矩妻,也称“李夫人”。善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为她所传授)

常用词组

卫兵、卫城、卫道、卫道士、卫队、卫顾、卫护、卫冕、卫生、卫生纸、卫士、卫戍、卫戍区、卫星、卫星城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zhèng   注音  ㄓㄥˋ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攴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GHTY  仓颉  MMOK  郑码  AIMO  四角  18140  结构  左右电码  2398  区位  5394  统一码  653F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政的拼音:zhèng(ㄓㄥˋ)  

⒈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⒉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⒊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⒋ 姓。

统一码

政字UNICODE编码U+653F,10进制: 25919,UTF-32: 0000653F,UTF-8: E6 94 BF。

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ertain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government、politics

造字法

形声:从攵、正声

English

government, political affai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政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通“征”( zhēng  )

(2) 征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先为之政。——《管子·势》

吴政 荆。——《韩非子·内储下》

诸侯力政。——《大戴礼记·用兵》

(3) 征税 [levy]

宽政役。——《管子·小匡》

相地而衰政。——《荀子·王制》

庶民弛政。——《礼记·乐记》

(4) 另见 zhèng  

基本词义

政的拼音: zhèng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2) 同本义 [correct]

政,正也。——《说文》

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 又如:正己

(4) 主持政事 [govern]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

词性变化

政的拼音: zhèng  

〈词性:名〉

(1) 政治;政事 [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certain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government]。如:民政;邮政;财政

(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affairs of a family or an organization]。如:家政;校政

(5) 政策;法令 [policy;dicree;edict]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7) 官长;主事者 [official]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8) 又如:学政;盐政

(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post]。如:历官七政

(10) 政权 [state political power]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1) 策略 [tactics]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2) 朝廷;政府机关 [court;government]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13) 姓

(14) 另见 zhēng  

常用词组

政变、政柄、政策、政党、政敌、政法、政府、政纲、政工、政教、政绩、政纪、政见、政界、政局、政客、政理、政令、政论、政派、政情、政权、政审、政事、政坛、政体、政委、政务、政协、政要、政治

鲁卫之政: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