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意思

duānshì

吕端大事不糊涂



拼音lǚ duān dà shì bù hú tú

注音ㄌㄩˇ ㄉㄨㄢ ㄉㄚˋ ㄕˋ ㄅㄨˋ ㄏㄨˊ ㄊㄨˊ

解释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繁体呂端大事不糊塗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ㄌㄩˇ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KKF  仓颉  RR  郑码  JJVV  四角  60600  结构  上下电码  0712  区位  3432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口  统一码  5415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吕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

⒉ 姓。

统一码

吕字UNICODE编码U+5415,10进制: 21525,UTF-32: 00005415,UTF-8: E5 90 95。

吕字由两个口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吕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urname; a musical no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吕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2) 同本义。“膂”的古字 [backbone]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3)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bamboo pitch-pipes used in ancient china]。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4) 通“旅”。客舍 [inn]

自今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睡虎地 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5) 古国名 [Lǚ state]。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6) 吕县 [Lǚ county]。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7) 吕州 [Lǚ prefecture]。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8) 姓。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

常用词组

吕不韦、吕洞宾、吕剧、吕宋、吕宋烟

  拼音  duān   注音  ㄉㄨㄢ   
部首  立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UMDJ  仓颉  YTUMB  郑码  SULG  四角  02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551  区位  2243  统一码  7AEF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丨フ丨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端的拼音:duān(ㄉㄨㄢ)  

⒈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

⒉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zhòng   )。品行不端。

⒊ 事物的一头:端的(  )(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端倪。端详。事端。争端。

⒋ 用手很平正地拿:端盆。端碗。端茶。把问题端出来说清楚。

⒌ 姓。

统一码

端字UNICODE编码U+7AEF,10进制: 31471,UTF-32: 00007AEF,UTF-8: E7 AB AF。

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nd、extrenity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end, extreme; head; beginn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端的拼音: du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立,耑( duān  )声。本义:站得直)

(2) 同本义 [straight]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upright;proper]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词性变化

端的拼音: duān  

〈词性: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en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top]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beginning]。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main threads]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limit]。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train of thought]。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cause]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pretext]。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kind]。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a kind of gown]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approaches;ways;means]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端的拼音: duān  

〈词性:动〉

(1) 详审 [look sb. up and down]。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speak out]。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端的拼音: duān  

〈词性:副〉

(1) 确实;果真 [really;indeed;if indeed]。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常用词组

端底、端的、端点、端方、端方、端架子、端接、端节、端静、端丽、端量、端木、端倪、端凝、端平、端然、端日、端梢、端视、端午节,端五节、端线、端相、端详、端详、端秀、端绪、端雅、端砚、端阳、端由、端月、端整、端正、端直、端庄、端子、端坐

  拼音  dà dài tài   
注音  ㄉㄚˋ ㄉㄞˋ ㄊㄞˋ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DDD  仓颉  K  郑码  GD  四角  40800  结构  单一电码  1129  区位  2083  统一码  5927  笔顺  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大的拼音:dà(ㄉㄚˋ)  

⒈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⒉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⒊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⒋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⒌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⒍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⒎ 时间更远:大前年。

⒏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⒐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其他字义

大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⒉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其他字义

大的拼音:tài(ㄊㄞˋ)  

⒈ 古通“太”。

⒉ 古通“泰”。

统一码

大字UNICODE编码U+5927,10进制: 22823,UTF-32: 00005927,UTF-8: E5 A4 A7。

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大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ig、great、bigness、greatnes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大的拼音: dài  

〈词性: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generation]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常用词组

大城、大夫、大黄、大王

基本词义

大的拼音:   

〈词性: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big;large;great]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senior;eldest]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important;main]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heavy;strong;loud]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be learned;have great learning]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general;main;major]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serious]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your]。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词性变化

大的拼音:   

〈词性:副〉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greatly;fully]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very]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often]——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not often]。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further ahead or behind]。如:大前天;大后天

大的拼音:   

〈词性:名〉

(1) 大人 [adult;grown-up]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size]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词性:方〉∶父亲 [father]。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词性:方〉∶指伯父或叔父 [uncle]。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大的拼音:   

〈词性:动〉

(1) 长大 [be brought up]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surpass]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常用词组

大阿哥、大安、大巴、大把、大坝、大白、大白菜、大白话、大白鼠、大伯、大伯子、大败、大班、大班、大半、大半、大半天、大包大揽、大包干、大宝、大杯、大本营、大笔、大笔、大便、大别山、大兵、大饼、大伯、大脖子病、大不过、大不敬、大部、大部分、大部头、大步流星、大材,大才、大材小用、大插屏、大吵大闹、大车、大澈大悟、大臣、大城市、大吃八喝、大吃大喝、大吃一惊、大处落墨、大处着眼、大吹大擂、大慈大悲、大错特错、大打出手、大大咧咧、大胆、大刀会、大刀阔斧、大盗、大道、大道理、大德、大纛、大敌、大敌当前、大抵、大地、大帝、大典、大殿、大调、大东亚共荣圈、大动干戈、大动肝火、大动脉、大豆、大都、大都、大肚子、大度、大端、大多、大多数、大恩大德、大儿、大而化之、大而无当、大发慈悲、大发雷霆、大发议论、大凡、大饭店、大方、大方、大方之家、大放悲声、大放厥辞、大粪、大风、大风、大风大浪、大佛阁、大夫、大府、大父、大副、大腹便便、大概、大哥、大哥大、大个子、大个子、大公无私、大功、大功告成、大恭、大姑子、大家、大鼓、大故、大褂、大观、大官、大管家、大闺女、大锅饭、大过、大过、大海、大海捞针、大寒、大河、大壑、大喊大叫、大好、大号、大亨、大哄大嗡、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吼、大后方、大后年、大后天、大户、大花脸、大哗、大话、大换班、大换血、大患、大荒、大会、大伙、大祸临头、大惑不解、大吉大利、大计、大家、大家、大家畜、大家风范、大家闺秀、大家庭、大家族、大驾、大江、大将军、大将、大匠、大脚、大叫、大较、大教堂、大街、大街小巷、大节、大劫、大捷、大姐、大解、大襟、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大酒大肉、大舅、大舅子、大局、大举、大举、大决、大军、大郡、大楷、大考、大客车、大口、大块头、大块文章、大快人心、大款、大魁、大括号、大浪、大捞一把、大牢、大老板、大老粗、大老婆、大老爷、大礼、大礼拜、大礼堂、大理石、大吏、大力、大力士、大连、大殓、大梁、大量、大林寺、大龄、大楼、大陆、大陆、大路、大卵石、大乱、大吕、大略、大略、大伦、大妈、大麻、大麦、大忙、大忙季节、大帽子、大媒、大门、大米、大面、大面儿上、大名、大名鼎鼎、大命、大谬不然、大模大样、大漠、大母、大男大女、大难不死、大难临头、大内、大逆不道,大逆无道、大年、大娘、大娘子、大炮、大批、大辟、大片、大破大立、大起大落、大企业、大气、大气层、大器、大器晚成、大千世界、大钱、大前儿、大前年、大墙、大巧若拙、大秦珠、大青年、大晴天、大庆、大庆、大秋、大曲、大去、大权、大权独揽、大权旁落、大权在握、大人、大人物、大仁、大肉、大儒、大扫除、大嫂、大杀风景、大厦、大少爷、大少爷作风、大赦、大婶儿、大声疾呼、大失所望、大师、大师傅、大使、大使馆、大事、大事记、大事夸张、大是大非、大势、大势所趋、大势已去、大手大脚、大手笔、大手术、大寿、大书、大书特书、大暑、大数、大帅、大率、大水、大肆、大肆攻击、大苏、大堂、大题小作、大体、大体、大田、大厅、大庭广众、大同、大同、大同小异、大统、大头,大头儿、大头针、大团结、大团圆、大碗茶、大腕、大王、大尉、大汶口文化、大无畏、大悟、大西洋、大媳妇、大喜、大喜、大喜过望、大戏、大仙、大弦、大贤、大显身手、大显神通、大宪、大限、大相径庭、大小、大小姐、大小子、大校、大笑、大笑、大写、大昕、大兴、大兴安岭、大兴土木、大猩猩、大刑、大型、大行、大行星、大行政区、大幸、大姓、大兄弟、大熊猫、大熊座、大修、大选、大学、大学生、大丫头、大雅之堂、大烟、大烟鬼、大言、大言、大言不惭、大雁、大洋、大洋洲、大样、大摇大摆、大爷、大业、大姨、大姨子、大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大意、大意、大印、大用、大有、大有可为、大有人在、大有文章、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大愚、大雨如注、大狱、大员、大院、大约、大月、大跃进、大运河、大杂烩、大杂院、大灶、大斋、大战、大张旗鼓、大张声势、大张挞伐、大丈夫、大杖则走、大旨、大志、大治、大致、大致、大智、大智若愚、大中丞、大众、大洲、大轴子、大主教、大专、大专院校、大篆、大字、大字报、大自然、大宗、大总统、大作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亅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GKVH  仓颉  JLLN  郑码  DJXB  四角  50007  结构  上下电码  0057  区位  4234  统一码  4E8B  笔顺  一丨フ一フ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事的拼音:shì(ㄕˋ)  

⒈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⒉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⒊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⒋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⒌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⒍ 做,治: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⒎ 服侍:事父母。

统一码

事字UNICODE编码U+4E8B,10进制: 20107,UTF-32: 00004E8B,UTF-8: E4 BA 8B。

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㕝亊叓

汉英互译

accident、affair、be engaged in、business、job、matter、work、case、thing

造字法

形声:从史、之省声

English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事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government post]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post;duty;powers of office]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occupation]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matter;thing;business;affair;job;work]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achievements]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accident]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intercourse]。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allusion]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condition;state]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词性变化

事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侍奉;供奉 [serve;wait upon]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be engaged in]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enslave]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pursue]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administer]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appoint]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事的拼音: shì  

〈词性:量〉

件;副 [piece]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常用词组

事败垂成、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事必躬亲、事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端、事功、事故、事过境迁、事后诸葛亮、事迹、事假、事件、事理、事例、事略、事前、事情、事权、事儿、事实、事实婚、事实上、事事、事势、事态、事体、事危累卵、事务、事务所律师、事务员、事物、事项、事业、事宜、事由、事与愿违、事在人为、事主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hū hú hù   
注音  ㄏㄨ ㄏㄨˊ ㄏㄨˋ   
部首  米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ODEG  仓颉  FDJRB  郑码  UFJQ  四角  97920  结构  左中右电码  4739  区位  2693  统一码  7CCA  笔顺  丶ノ一丨ノ丶一丨丨フ一ノ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糊的拼音:hū(ㄏㄨ)  

⒈ 涂抹或粘合使封闭起来:糊了一层泥。

其他字义

糊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粘合,涂附:裱糊。糊墙。糊窗户。

⒉ 粥类:糊口。

⒊ 〔糊涂〕a.不明事理;认识模糊混乱,如“他太糊糊了”;b.内容混乱的,如“糊糊账”。

⒋ 同“煳”。

其他字义

糊的拼音:hù(ㄏㄨˋ)  

⒈ 像粥一样的食物:面糊。辣椒糊。

⒉ 欺骗,蒙混,敷衍:糊弄。

统一码

糊字UNICODE编码U+7CCA,10进制: 31946,UTF-32: 00007CCA,UTF-8: E7 B3 8A。

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䉿䊀餬

汉英互译

paste、burnt

造字法

形声:从米、胡声

English

paste, stick on with pas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糊的拼音:   

〈词性:动〉

(1) 涂抹 [plaster]。如:糊墙缝;糊窟窿;糊上一层泥

(2) 泛指遮掩 [cover]。如:糊弄(胡扯瞎弄,草草了事)

词缀

(3) ∶叠用在形容词后加重程度。如:黑糊糊,粘糊糊

(4) 另见 hú;hù  

基本词义

糊的拼音:   

〈词性:名〉

(形声。从米,胡声。本义:同“餬”。稠粥) 同本义 [thick congee;thick gruel]

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唐· 冯贽《云仙杂记》引《宣武盛事》

词性变化

糊的拼音:   

〈词性:动〉

(1) 用浆糊或用别的粘剂粘合 [paste]。如:糊刷(裱糊上所用的鬃质扁形刷子);糊纸(用纸沾贴上去);糊裱(用纸等糊窗户、墙壁、顶棚等)

(2) 用粥填塞。比喻勉强维持生活 [make both ends meet;live from hand to mouth]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魏书》

糊的拼音:   

〈词性:形〉

(1) 同“煳”。食品、衣物等经火变得黄黑发焦 [burnt]。如:糊饭;馒头烤糊了

(2) 不清楚,不明事理 [confused]。如:糊突(指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糊突突(一塌糊涂);糊涂桶(糊突虫。骂人话)

(3) 另见 hù;hū  

常用词组

糊糊、糊糊涂涂、糊剂、糊精、糊口、糊里糊涂、糊涂、糊涂虫、糊涂账、糊嘴

基本词义

糊的拼音:   

〈词性:名〉

像稠粥一样的食物 [paste]。如:辣椒糊;面糊;糨糊。口语中多念轻声

词性变化

糊的拼音:   

〈词性:动〉

(1) 敷衍。弥缝缺失 [be perfunctory]。如:糊弄(将就)

(2) 蒙混 [muddle through]。如:糊弄(欺骗;蒙混);你别糊人

(3) 另见 hū;hú  

  拼音    注音  ㄊㄨˊ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IWTY  五笔98  IWGS  仓颉  EOMD  郑码  VOMF  四角  38194  结构  左右电码  3205  区位  4531  统一码  6D82  笔顺  丶丶一ノ丶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涂(塗)的拼音:tú(ㄊㄨˊ)  

⒈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⒉ 乱写:涂鸦。

⒊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⒋ 泥泞:涂炭。

⒌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

⒍ 同“途”。

⒎ 姓。

统一码

涂字UNICODE编码U+6D82,10进制: 28034,UTF-32: 00006D82,UTF-8: E6 B6 82。

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塗凃滁途

汉英互译

besmear、imbrue、scrawl、smear、spread

相关字词

擦、抹

造字法

形声:从氵、余声

English

surname; name of certain rive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涂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 同本义 [Tu River]

(3)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渑。——《说文》

(4) 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 道路。也作“途” [road]

出于玉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荀子·儒效》

涂巷之人也。——《荀子·劝学》

故辟门除涂,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6) 又如:涂次(路上;途中);涂夫(路人);涂巷(道路;街坊);涂轨(本指车行之道。引申谓路子,途径);涂数(途程);涂迹(轨迹,途径);涂辙(车轮的痕迹);涂道(路途)

(7) 十二月。古月名 [December]

十二月为涂。——《尔雅》

(8) “塗”的简化字

词性变化

涂的拼音:

  

〈词性:名〉

(1) 泥,泥巴 [mud]

塗,泥也。——《广雅》

见豕负涂。——《易·睽》

厥土惟塗泥。——《书·禹贡》

如塗塗附。——《诗·小雅·角弓》

冻塗。——《礼记·夏小正》

坐于塗炭。——《孟子》

(2) 又如:涂车(用泥涂制成而饰以彩色的车子。为古时送葬的明器);涂炭(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3) 道路 [road]

道听塗说。——《论语》

遇诸塗。

长塗中宿。——司马相如《上林赋》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

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逍遥游》

明乎坦涂。——《庄子·秋水》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庄子·徐无鬼》

(4) 此义又作“途”。又如:涂不拾遗(道不拾遗);涂说(道路传闻之言);涂次(途中停留);涂陌(道路);涂径(道路;路径);涂路(犹道路);涂殚(路走到尽头)

(5) 引申指途径;门路 [way]

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亡国之所以贱爵轻禄。——《商君书》

涂的拼音:

  

〈词性:动〉

(1) 涂抹;粉刷物品 [spread on;apply;smear]

涂明耳目。——《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涂白(在树干上涂抹白涂剂);涂附(在污泥上再涂上污泥。比喻以恶附恶);涂地(涂抹、漫布于地);涂墍(用泥涂抹屋顶或墙壁)

(3) 乱写乱画 [scribble]。如:涂鸦(比喻胡写乱画或书法幼稚);涂乙(改窜文字。抹去称为涂,勾改称为乙。乙是勾改的符号);别在墙上乱涂

(4) 使不清楚或模糊 [blot out]。如:涂掉几个字

常用词组

涂层、涂改、涂盖、涂料、涂抹、涂片、涂山、涂饰、涂炭、涂鸦、涂乙、涂脂抹粉

吕端大事不糊涂: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