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茅塞顿开的意思

máodùnkāi

茅塞顿开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注音ㄇㄠˊ ㄙㄜˋ ㄉㄨㄣˋ ㄎㄞ

解释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例子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正音“塞”,不能读作“sài”。

辨形“茅”,不能写作“矛”。

辨析茅塞顿开与“恍然大悟”有别;茅塞顿开一般用于经别人点拨而猛然理解;“恍然大悟”则可用于经过自己学习思索而突然明白。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恍然大悟

感情茅塞顿开是褒义词。

繁体茅僿頓開

近义恍然大悟

反义冥顽不灵

英语suddenly see the light

俄语открыть глазá

日语急(きゅう)に悟(さと)るようになる,急に会得(えとく)する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máo   注音  ㄇㄠˊ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ACBT  五笔98  ACNT  仓颉  TNIH  郑码  EXIM  四角  44222  结构  上下电码  5403  区位  3509  统一码  8305  笔顺  一丨丨フ丶フ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茅的拼音:máo(ㄇㄠˊ)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茅草。茅庐。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统一码

茅字UNICODE编码U+8305,10进制: 33541,UTF-32: 00008305,UTF-8: E8 8C 85。

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造字法

形声:从艹、矛声

English

reeds, rushes, grass;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茅的拼音: máo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2) 同本义 [thatch grass;cogongrass]

茅,菅也。——《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

藉用白茅。——《易·大过》

昼尔于茅。——《诗·豳风·七月》

祭祀共萧茅。——《周礼·甸师》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古代卜法之一。琼茅是一种多年生的草,古人以为灵验,用琼茅来占卜吉凶称为茅卜);茅店(茅草搭盖的客店。指简陋的旅舍);茅茹(茅根相牵连的样子。喻同类事物之相互牵引);茅茨(茅草屋。上古房屋都是茅顶,殷墟出土的宫室屋顶都覆以茅草);茅塞(茅草蔽塞山路,不能通行。比喻人心遭受物欲蒙蔽,不能通透义理);茅屋采椽(用茅草盖屋顶,柞木做屋橼。比喻居处的俭朴)

(4) 茅屋,简陋的居住 [thatched cottage]。如:茅舍(茆舍。茅屋);茅店(用茅草盖成的旅舍。言其简陋);茅茨(茆茨。茅屋;亦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茅轩(茅舍);茅堂(茆堂。草盖的屋舍)

(5) 借指茅土之封 [feud]。如: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茅社(茆社。古天子分封诸侯,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称作茅社)

(6) 姓

(7) 通“旄”。竿顶用旄牛尾做装饰的旗帜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 庄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常用词组

茅草、茅茨不剪、茅店、茅房、茅坑、茅庐、茅棚、茅塞顿开、茅舍、茅厕、茅屋、茅檐

  拼音  sāi sài sè   
注音  ㄙㄞ ㄙㄞˋ ㄙㄜ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PFJF  五笔98  PAWF  仓颉  JTCG  郑码  WDOB  四角  30104  结构  上中下电码  1049  区位  4091  统一码  585E  笔顺  丶丶フ一一丨丨一ノ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塞的拼音:sāi(ㄙㄞ)  

⒈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⒉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ài(ㄙㄞˋ)  

⒈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统一码

塞字UNICODE编码U+585E,10进制: 22622,UTF-32: 0000585E,UTF-8: E5 A1 9E。

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㥶㩙揌簺賽

汉英互译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ill in、stopper、stuff、tuck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土、寒省声

English

stop up, block, seal, cork; pass, frontier; fortr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土,塞( xià  )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

(2) 同本义 [stop up;block up]

塞,隔也。——《说文》

四塞世告至。——《礼记·名堂位》。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塞向墐户。——《诗·豳风》

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塞耳(堵住耳朵);塞绝(堵塞断绝);塞噎(阻塞,哽噎);塞话(使人生气的话);塞狗洞(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塞除(堵塞并消除);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4) 填塞;充满 [stuff;cram;squeeze in]

志气塞乎天地。——《孔子·闲居》注:“满也。”

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荀子·富国》。注:“犹充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箱子不太满,再塞点东西;这房子里居然塞了八辆车

(6) 遏止,禁止 [suppress;prohibit;ban;forbid]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7) 又如:塞默(犹沉默,不作声);塞嘿(塞默)

(8) 使满足[satisfy]。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塞白(充数)

(9) 补救;抵偿[compensate]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10)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11) 答,回报[answer;repay]。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12) 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manage to arrange a position for sb.]。如:他在办公室里又塞了一个人进来当探子

(13) 行贿 [practise bribe]。如:再塞他点钱,事情就能办成了

(14) 搪塞;应付 [evade;stall]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15) 又如:塞白(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名〉

塞子,堵住洞口、瓶口等的东西 [stopper;cork]。如:瓶塞;木塞;活塞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困窘,时运不通 [be in difficult position]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韩愈《驽骥》

(2) 诚实 [honest]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3) 另见 sài;sè  

常用词组

塞包袱、塞擦音、塞车、塞耳偷铃、塞规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名〉

(1) 险要之处;要塞,边塞 [pas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ortress]

完要塞。——《礼记·月令》。注:“边城要害处也。”

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战国策·秦策》。注:“隘处也。”

山有九塞。——《吕氏春秋·有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塞守(占据边界险要处);塞人(古代指塞外的游牧民族);塞徼(边塞上的碉堡);塞邦(塞外之国);塞色(塞外的景象);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塞角(塞外所吹的号角);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3) 边境[frontier]

筑明堂于塞外。——《汉书·邓通传》。注:“境外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4) 又如:塞垣(边境地带);塞曲(边远地区的乐曲);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5) 特指东北边境 [Northern frontier]。如:塞外江南;塞北(北方的边土)

(6) 通“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gambling]

问骰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禁博塞。——《管子·四时》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动〉

(1) 构筑要塞 [build fortress;construct fortifications]

南朝违约塞 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

(2) 通“赛”。酬神 [sacrifice to God]

举春祭,塞久祷。——《管子·禁藏》

杀牛塞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诏令太官给塞具。——《后汉书·曹节传》。李贤注:“塞,报祠也。字当为赛,通也。”

冬塞祷词。——班固《汉书·郊祀志》

(3) 又如:塞具(祭祀用的器具)

(4) 另见 sāi  ;   

常用词组

塞外、塞翁失马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stuff]

刚而塞。——《书·皋陶谟》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

志气塞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

(2) 又如:闭耳塞听;阻塞

(3) 另见 sāi  ; sài  

常用词组

塞音、塞责

  拼音  dùn   注音  ㄉㄨㄣˋ   繁体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GBNM  仓颉  PUMBO  郑码  HDZG  四角  517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19  区位  2257  统一码  987F  笔顺  一フ丨フ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顿(頓)的拼音:dùn(ㄉㄨㄣˋ)  

⒈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⒉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⒊ 叩,跺:顿首再拜。

⒋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⒌ 疲乏:困顿。劳顿。

⒍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

⒎ 次:三顿饭。

⒏ 古同“钝”,不锋利。

⒐ 姓。

统一码

顿字UNICODE编码U+987F,10进制: 39039,UTF-32: 0000987F,UTF-8: E9 A1 BF。

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use、suddenly、arrang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pause, stop; bow, kowtow; arran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顿的拼音:

(1) 頓   

(2) ——“冒顿”( Mòdú  ):汉匈奴族的单于( chán yú  )

(3) 另见 dùn  

基本词义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页( xié  ),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 同本义 [kowtow]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stamp]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fall]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arrange]。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be stationed]。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abandon]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untie]。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pause]。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buy]。如:顿下(买下)

词性变化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形〉

(1) 劳累疲弊 [tired]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board and lodging]。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in Chinese calligraphy)pause in writing 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a stroke]。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time]。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Dun state]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副〉

(1) 立刻 [immediately]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   

常用词组

顿弊、顿踣、顿挫、顿锻、顿河、顿号、顿呼、顿即、顿开茅塞、顿刻、顿口无言、顿然、顿时、顿首、顿悟、顿消、顿歇、顿踬、顿足不前

  拼音  kāi   注音  ㄎㄞ   繁体    
部首  廾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GAK  仓颉  MT  郑码  AEVV  四角  10440  结构  单一电码  7030  区位  3110  统一码  5F00  笔顺  一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开(開)的拼音:kāi(ㄎㄞ)  

⒈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化。开诚布公。

⒉ 分割:对开。三十二开本。

⒊ 通,使通:开导。开窍。

⒋ 使显露出来:开采(挖掘矿物)。开发。

⒌ 扩大、发展:开扩。开拓。

⒍ 发动或操纵:开动。开车。

⒎ 起始:开始。开宗明义。

⒏ 设置、建立:开创。开国。开设。

⒐ 列举,写出:开单子。开发票。

⒑ 支付:开销。开支。

⒒ 沸腾,滚:开水。

⒓ 举行:开运动会。

⒔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开。

统一码

开字UNICODE编码U+5F00,10进制: 24320,UTF-32: 00005F00,UTF-8: E5 BC 80。

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scharge、karat、opening

相关字词

启、关、闭、谢、落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open; initiate, begin, st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开的拼音:

kā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2) 同本义 [open the door]

開,张也。——《说文》

天门开阖。——《老子》十章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

开物成务。——《易·系辞上》

开我东阁门。——《乐府诗集·木兰诗》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记》

开轩面场圃。——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开城(打开城门);开门钱(男家迎亲的轿子到女家,女家开门前索取的钱财)

(4) 打开,开启 [open]

微子开封于 宋。——《荀子·议兵》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开卷有益;旗开得胜;顿开茅塞;开封(拆开书函);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开箱(女子出嫁后第一次打开其配嫁的箱柜);开着眼(睁着眼)

(6) 引申为开放;舒放 [come into bloom; unfold]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只在花开之数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7) 又如:春暖花开;盛开(花开得茂盛);开眉(舒展双眉。解愁、欣喜的意思);开眉展眼(形容高兴的样子。应作开眼展眉)

(8) 创立,建立,开创,设立 [set up;found]

欲开置县。——《海瑞传》

旁开小窗——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开工厂;开店;开茶馆;开屏(张设屏风)

(10) 摆开 [put;set up; place]

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11) 又如:开宴(摆开酒席)

(12) 开掘;开通 [dredge]

天门中断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13) 又如:开天辟地;开源节流;继往开来;开达(开通明达);开敏(开明通达)

(14) 教导,启发 [instruct;inspire]

移风易俗之本,乃在开其心而正其精。——王符《潜夫论》

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15) 又如:开诱(启发诱导);开晓(开导启发,让人明白);开譬(开导警惕)

(16) 开拓,扩展 [open up;initiate]

开地数千里。——《韩非子·初见秦》

开荒南野际。——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武皇开边意未已。—— 唐· 杜甫《兵车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17) 又如:开封(开拓疆土);开境(开拓疆域);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开边(开拓疆域);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18) 开始,开端 [begin;start]。如:开演;开业;开沽(卖酒);开笔(学童开始学做文章);开江(船由内河启程驶入长江);开八(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19) 戏剧开场角色的说白 [soliloquy speak]

外扮老夫人上开。——元· 王实甫《西厢记》

(20) 释放;赦免 [release]。如:开释(赦免,释放);开放(开脱;释放)

(21) 解除,免去 [remove;get rid of]。如:开除(开脱,免除;杀戮,消灭);开复(官员被降职、免官,后又免除处分恢复原职)

(22) 分离,分开 [separate]

连月不开。——《后汉书·列女传》

(23) 又如:开交(分开;解决)

(24) 起刺激作用,尤指诱发特征性的生命活动 [stimulate]。如:开胃;开口(初生婴儿喂奶之前,请有奶水的妇女用咸菜抹上香油在婴儿口内抹上数次,称为:“开口”)

(25) 书写,开列,填写 [make out]。如:开票;开账;开报(开列呈报)

(26) 放晴 [(of sky)clear up (after rain)]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词性变化

开的拼音:

kāi  

〈词性:量〉

(1) 黄金成色单位,等于纯金占合金的1/24 [karat,carat]。如:16开金含16/24纯金

(2) 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附在数词之后 [mo]。如:十六开

(3) 〈词性:方〉∶冲茶一次,叫做一开 [times]

吃过五六开茶,朴斋将一角小洋钱会了茶钱。——《海上花列传》

〈词性:名〉

常用词组

开拔、开办、开本、开笔、开步、开采、开场、开场白、开敞、开畅、开车、开诚布公、开诚相见、开初、开除、开船、开创、开春、开打、开裆裤、开刀、开导、开倒车、开道、开地、开店、开吊、开动、开端、开恩、开发、开饭、开方、开房间、开放、开封、开工、开关、开锅、开国、开国元勋、开河、开黑店、开后门、开壶、开户、开花、开花衣、开化、开怀、开荒、开会、开荤、开火、开伙、开霁、开价、开间、开疆、开讲、开交、开戒、开金、开襟、开禁、开卷、开掘、开课、开垦、开口、开口子、开快车、开旷、开矿、开阔、开阔、开朗、开犁、开例、开镰、开脸、开列、开裂、开溜、开路、开路、开绿灯、开罗、开锣、开门、开门、开门见山、开门揖盗、开蒙、开明、开幕、开幕式、开拍、开盘、开炮、开辟、开篇、开票、开屏、开启、开枪、开腔、开窍、开窍、开晴、开球、开赛、开山、开山、开山祖师、开设、开始、开始、开市、开释、开水、开台、开堂、开天窗、开天辟地、开庭、开通、开通、开头、开头、开脱、开拓、开挖、开外、开玩笑、开胃、开戏、开先、开线、开销、开小差、开小会、开小灶、开心、开心颜、开学、开颜、开眼、开演、开业、开夜车、开印、开映、开元、开源节流、开凿、开斋、开斋节、开展、开展、开战、开张、开张、开仗、开账、开支、开足马力、开罪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