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猛虎离山的意思

měngshān

猛虎离山



拼音měng hǔ lí shān

注音ㄇㄥˇ ㄏㄨˇ ㄌ一ˊ ㄕㄢ

解释形容勇猛而迅速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迅猛。

感情猛虎离山是中性词。

繁体猛虎離山

近义猛虎下山、猛虎出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měng   注音  ㄇㄥˇ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  QTBL  仓颉  KHNDT  郑码  QMYL  四角  47212  结构  左右电码  3718  区位  3545  统一码  731B  笔顺  ノフノフ丨一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猛的拼音:měng(ㄇㄥˇ)  

⒈ 气势大,力量大:猛将。猛士。猛烈。勇猛。

⒉ 忽然,突然:猛然。猛省(xǐng   )(亦作“猛醒”)。猛可(突然,陡然)。猛不防。

⒊ 严厉:宽以济猛。

⒋ 凶暴:苛政猛于虎。猛禽。猛兽。猛戾。猛悍。

⒌ 古哺乳动物,长毛的象:猛犸。

统一码

猛字UNICODE编码U+731B,10进制: 29467,UTF-32: 0000731B,UTF-8: E7 8C 9B。

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uddenly、with a rush

造字法

形声:从犭、孟声

English

violent, savage, cruel; bo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猛的拼音: mě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孟声。本义:健壮的狗) 同本义 [strong dog]

猛,健犬也。——《说文》

驱猛兽。——《孟子》

猛虞趪趪。——张衡《西京赋》。注:“怒也。”

(2) 又如:大猛(大狗)

词性变化

猛的拼音: měng  

〈词性:形〉

(1) 凶恶可怕 [fierce;ferocious;violent]

公之狗甚猛。——《韩诗外传》

粗厉猛起。——《礼记·乐记》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如猛兽奇鬼。——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猛利(犹凶暴);猛戾(凶暴乖张);猛急(犹暴躁);猛暴(凶残暴戾)

(3) 勇猛;威猛 [valiant]

威而不猛。——《论语》

便捷猛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命猛将统兵。——《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陶潜《咏荆轲》

(4) 又如:猛进(勇猛精进);猛决(勇猛果决);猛勇(威猛勇敢);猛气(勇猛的气势和气概)

(5) 严厉 [severe]。如:猛法(严酷的法令);猛峻(严峻);猛厉(严厉刚烈;严酷,严厉)

(6) 猛烈(强烈;刚烈) [fierce;violent;vigorous]

火烈风猛。——《资治通鉴》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7) 又如:猛火(猛烈燃烧的火);猛迅(猛烈而迅速);凶猛(凶恶强大)

猛的拼音: měng  

〈词性:副〉

(1) 忽然,突然 [suddenly]

[荀]彧猛省曰:“吾儿忘却!”——《三国演义》

(2) 又如:猛不乍(突然);猛古丁(突然);猛可(突然);猛生,猛乍(突然)

(3) 非常,甚 [very]

阅史披图,猛欲追谟于贤圣;宵衣旰食,每勤顾问于臣邻。——明· 陈汝元《金莲记》

常用词组

猛不防、猛打、猛地、猛丁、猛干、猛攻、猛虎、猛击、猛将、猛进、猛劲儿、猛可、猛烈、猛犸、猛扑、猛禽、猛然、猛兽、猛醒、猛乍、猛子

  拼音    注音  ㄏㄨˇ   
部首  虍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HAMV  五笔98  HWV  仓颉  YPHN  郑码  IH  四角  2121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706  区位  2702  统一码  864E  笔顺  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统一码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俿乕虝

汉英互译

tig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词性变化

虎的拼音: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常用词组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虎不拉

  拼音    注音  ㄌ一ˊ   繁体    
部首  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YBMC  五笔98  YRBC  仓颉  YUKB  郑码  SOLZ  四角  0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4418  区位  3275  统一码  79BB  笔顺  丶一ノ丶フ丨丨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离(離)的拼音:lí(ㄌ一ˊ)  

⒈ 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⒉ 离开,分开:分离。离别。离家。离散(sàn  )。离职。离异。离间(jiàn   )。支离破碎。

⒊ 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

⒋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⒌ 古同“罹”,遭受。

⒍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⒎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⒏ 姓。

统一码

离字UNICODE编码U+79BB,10进制: 31163,UTF-32: 000079BB,UTF-8: E7 A6 BB。

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離魑

汉英互译

away、independent of、leave、off、part from、without

相关字词

合、即、留

造字法

形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离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隹( zhuī  ),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Chinese oriole]

离,离黄仓庚也。——《说文》

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離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 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a legendary bird]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fire]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scarf]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dragon without horn]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樆”。山棃 [rowan]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sweetgrass]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词性变化

离的拼音:

  

〈词性:动〉

(1) 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 [part;leave each other]

正大夫离居。——《诗·小雅·雨无止》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离臣虏之劳。——《韩非子·五蠹》

离城三里。——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离吾乡七百里。——清· 袁枚《祭妹文》

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又如:脱离(离开);偏离(离开正道);离了母(离了谱;失去本来面目);离人(与亲人分别的人);离恨(离别的愁恨);离格儿(出格);离了眼(看花了眼);离丧(指亲人死亡)

(3) 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decentralize]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不愿离而离。——清· 林觉民《与妻书》

约从离衡。——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离合(分合;聚散);离聚(分和合);离鹤(失群的鹤);离会(指两国君主相会,而彼此意见不一致,不能定是非善恶)

(5) 假借为“罹”。遭受 [suffer from]

雉离于罿。——《诗·王风·兔爰》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6) 又如:离骚(遭遇到忧患);离恨天(遭逢恨事之天);离尤(遭受罪愆);离殃(遭受,罹祸)

(7) 割取 [cut]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礼记·少仪》

(8) 又如:离肺(割去肺脏)

(9) 断绝;判别 [distinguish]

一年离经辨志。——《礼记·学记》

(10) 又如:离经(离析经书的文句章节);离辞(离析辞句)

(11) 违背,背离 [violate;go against]

失法离令。——《商君书·画策》

众叛亲离。——《左传》

(12) 又如:离上(背叛君上);离次(离弃职守);离判(弃去形体,超越形躯);离志(异心,背离的心志)

(13) 距离;相距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from]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水浒传》

(14) 又

离这里还有多少路。

(15) 罗列,陈列 [enumerate]

夜峰何离离,明日落石底。——李贺《长歌续短歌》

(16) 又如:离离(罗列的样子)

(17) 经历 [experience]

载离寒暑。——《诗·小雅·小明》

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返)。——《汉书·西域传上》

(18) 缺少 [lack;be short of]。如:离不得(少不了,不免);发展科技,离不了人才;差不离(差不多)

(19) 通“丽”。附丽,附着 [attach oneself to;depend on]

六五之言,离王公也。——《易·离》

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诗·小雅·渐渐之石》

离的拼音:

  

[数]

(1) 二,两;双 [two]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礼记·曲礼上》

离,丽也。——《易·离卦》

(2) 又

明两作离。

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离不言会。——《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二国会曰离。”

则不敢正坐离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 又如:离立(并立)

离的拼音:

  

〈词性:形〉

通“俪”。成双,成对 [paired]

父母存不养,出离者几何人?——《管子·问》

宿离不贷。——《礼记·月令》

常用词组

离别、离不开、离尘、离愁、离队、离贰、离格儿、离宫、离合、离合的神光、离合器、离婚、离间、离解、离经叛道、离境、离绝、离开、离鸾、离谱,离谱儿、离奇、离弃、离群、离群索居、离任、离世、离题、离亭、离违、离析、离乡背井、离校生、离心、离心力、离休、离异、离忧、离辙、离职、离子、离子键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山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MMM  仓颉  U  郑码  LL  四角  22770  结构  单一电码  1472  区位  4129  统一码  5C71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统一码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ll、mountain、jebel

造字法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词性变化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词组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