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én lǘ zhī wàng
注音ㄇㄣˊ ㄌㄩˊ ㄓ ㄨㄤˋ
解释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例子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春风庭畔,每叨诗礼之闻;夜雨灯前,时念门闾之望。”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感情门闾之望是中性词。
繁体門閭之朢
动物生肖牛,虎,蛇
门(門)的拼音:mén(ㄇㄣˊ)
⒈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开门见山。
⒉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⒊ 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⒋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门婿。长(zhǎng )门长子。
⒌ 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⒍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门徒。
⒎ 量词:一门大炮。
⒏ 姓。
门字UNICODE编码U+95E8,10进制: 38376,UTF-32: 000095E8,UTF-8: E9 97 A8。
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門閅
door、gate、gateway、ostium、phylum
象形
gate, door, entrance, opening
详细解释◎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door]。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exits and entrances;exit]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an outpost of the tax office]。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entrance;doorway]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port;strategic pass]。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switch;valve]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way to do sth.;key to a problem;knack]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family;pedigree]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school]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catalogy]。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phylum]。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master;lord]。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factin]。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动〉
(1) 守门 [be on duty at the door or gate]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attack door]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 门的拼音:
門 mén
〈词性:量〉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门把、门板、门边框、门鼻儿、门钹、门插关儿、门齿、门当户对、门道、门道、门第、门吊、门吊儿、门丁、门斗、门对、门阀、门房、门扉、门风、门岗、门馆、门户、门户开放、门户之见、门环、门奖、门阶、门捷列夫、门禁、门警、门径、门臼、门槛、门可罗雀、门客、门口、门扣、门框、门类、门帘、门联、门脸、门铃、门路、门楣、门面、门牌、门票、门墙、门人、门扇、门上、门神、门生、门市部、门闩、门帖、门厅、门庭、门庭若市、门徒、门外汉、门卫、门下、门者、门限、门诊、门诊部、门轴、门柱、门卒、门子
闾(閭)的拼音:lǘ(ㄌㄩˊ)
⒈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⒉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⒊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闾字UNICODE编码U+95FE,10进制: 38398,UTF-32: 000095FE,UTF-8: E9 97 BE。
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闾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閭
形声:从门、吕声
village of twenty-five families
详细解释◎ 闾的拼音:
閭 lǘ
〈词性:名〉
(1) (形声。从门,吕声。本义:里巷的大门)
(2) 同本义 [gate of an alley]
闾,里门也。——《说文》
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公羊传》
便旋闾阎。——张衡《西京赋》
门闾无关。——《吕氏春秋·仲夏》
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汉书·陈胜传》
(3) 又如:倚闾而望;闾阋(指内部斗争);闾墓(里巷和墓道的大门);闾闬(里巷的门)
(4) 里巷 [lane]
闾,里也。——《广雅·释宫》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吕氏春秋·期贤》
违郢都之旧闾兮。——《楚辞·刘向·九叹·思古》
(5) 又如:闾吏(里巷小吏);闾陌(里巷);闾社(闾里乡社);闾肆(街市)
(6) 泛指门户;人家 [door;house]。如:闾井(房屋、水井等);闾舍(房舍);闾居(屋门所在)
(7) 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a community of 25 families in ancient China]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周礼·大司徒》
(8) 泛指乡里 [native village]。如:陋闾;闾部(泛指地方);闾落(村庄);闾亭(乡里);闾户(村户);闾伍(乡里,民间)
(9) 姓
闾里、闾巷、闾左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望的拼音:wàng(ㄨㄤˋ)
⒈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⒉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⒊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⒋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⒌ 向,朝着:望东走。
⒍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⒎ 埋怨,责备:怨望。
⒏ 姓。
望字UNICODE编码U+671B,10进制: 26395,UTF-32: 0000671B,UTF-8: E6 9C 9B。
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琞朢
full moon、hope、look over、reputation、visit
视、看、瞧
会意
to look at, look forward; to hope, expect
详细解释◎ 望的拼音:
朢 wà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com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名〉
(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介〉
(1) [口]∶向,对着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望板、望尘不及、望穿秋水、望断、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风、望风扑影、望风而遁、望风而溃、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披靡、望楼、望梅止渴、望门投止、望日、望头、望外、望文生义、望闻问切、望乡台、望眼欲穿、望洋、望洋兴叹、望远镜、望月、望诊、望子成龙、望子、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