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àn huáng jī shòu
注音ㄇ一ㄢˋ ㄏㄨㄤˊ ㄐ一 ㄕㄡˋ
解释面:脸;肌:肌肉;代指身体。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形容人久病体衰或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例子寻到厨房后面一间小屋,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回)
正音“肌”,不能读作“jǐ”。
辨形“肌”,不能写作“饥”。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的脸色不好。
感情面黄肌瘦是中性词。
繁体靣黄肌瘦
近义面有菜色
反义容光焕发
英语flesh emaciated and face yellow
俄语голодный и болезненный вид
日语顔色が悪くやせている様子
动物生肖牛,虎,蛇
面(麵)的拼音:miàn(ㄇ一ㄢˋ)
⒈ 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⒉ 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⒊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⒋ 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⒌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
⒍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⒎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qū )面。
⒏ 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面粉。面食。面包。
⒐ 粉末:药面儿。
⒑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面条。
⒒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面。
面字UNICODE编码U+9762,10进制: 38754,UTF-32: 00009762,UTF-8: E9 9D A2。
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靣麵
surface、face、side、cover
里、背、点
象形
face; surface; plane; side, dimension
详细解释◎ 面的拼音:
靣 mià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face]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surface;top;face]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cover;the right side;outside]。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side;aspect]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surface]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feelings]。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形〉
(1) 当面 [personally;directly;face to face]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动〉
(1) 朝向;面对;面向 [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meet]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exhort;encourage]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face to]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back on]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量〉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 面的拼音:
麵、麪 miàn
〈词性: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wheat flour]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powder]。如:胡椒面;药面
◎ 面的拼音:
麵 miàn
〈词性:形〉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soft and floury]。如:这块白薯真面
面包、面包车、面包果、面壁、面禀、面不改色、面部、面层、面朝、面陈、面斥、面对、面对面、面额、面粉、面缚、面疙瘩、面垢、面糊、面糊、面积、面颊、面交、面巾、面具、面孔、面料、面临、面貌、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面模,面模儿、面目、面目一新、面盘、面庞、面盆、面皮、面前、面人儿、面容、面纱、面善、面神经、面食、面世、面饰、面首、面授、面熟、面署第一、面瘫、面谈、面汤、面条、面团、面晤、面向、面谢、面形,面型、面叙、面颜、面议、面影、面友、面谕、面誉,面谀、面罩、面值、面子
黄的拼音:huáng(ㄏㄨㄤˊ)
⒈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⒉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⒊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⒋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⒌ 姓。
黄字UNICODE编码U+9EC4,10进制: 40644,UTF-32: 00009EC4,UTF-8: E9 BB 84。
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黄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黃
primary colors
象形:像蝗虫形
yellow; surname
详细解释◎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porn;porn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黄埃、黄巴巴、黄包车、黄骠马、黄表纸、黄檗、黄灿灿、黄巢起义、黄疸、黄道、黄道吉日、黄澄澄、黄帝内经、黄豆、黄杜、黄发、黄蜂、黄盖、黄瓜、黄冠、黄海、黄河、黄鹤、黄鹤楼、黄花、黄花鱼、黄化、黄昏、黄巾起义、黄金、黄金储备、黄金分割、黄经、黄酒、黄口小儿、黄历、黄连、黄粱美梦、黄粱梦、黄陵、黄芦、黄马褂、黄毛丫头、黄梅、黄梅时节、黄梅戏、黄梅雨、黄门驸马、黄米、黄牛、黄牛、黄牌、黄牌警告、黄袍加身、黄皮、黄埔港、黄埔军官学校、黄芩、黄泉、黄色、黄山、黄鳝、黄熟、黄鼠、黄鼠狼、黄铜、黄土、黄土高原、黄癣、黄牙、黄衣使者、黄油、黄鼬、黄雨、黄晕、黄账、黄种人
肌的拼音:jī(ㄐ一)
⒈ 人或动物体内附着在骨头上或构成内脏的柔软物质,由许多纤维组成(通称“肌肉”):肌肤。肌理。心肌。随意肌。
肌字UNICODE编码U+808C,10进制: 32908,UTF-32: 0000808C,UTF-8: E8 82 8C。
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lesh、muscle、thew
形声:从月、几声
muscle tissue; meat on bones
详细解释◎ 肌的拼音: jī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几声。本义:肌肉)
(2) 同本义(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 [muscle]
肌,肉也。——《说文》
度制,肌肤血气之情也。——《春秋繁露》
病在肌肤。——《韩非子·喻老》
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史记·扁鹊列传》
(3) 又如:肌肥骨重(形容身躯壮实魁悟);肌肌(肌肉强直的样子);肌肪(肌肤);肌革(肌肤,皮肉);肌骨(肌肉与骨骼)
(4) 引申指皮肤 [skin]
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
一肌一容。——唐· 杜牧《阿房宫赋》
肌肤之所浸渍。——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肌衄(皮肤出血)
肌肤、肌腹、肌隔、肌腱、肌觉、肌肉、肌体、肌质、肌注
瘦的拼音:shòu(ㄕㄡˋ)
⒈ 体内含脂肪少,肌肉不丰满,与“胖”、“肥”相对:瘦溜(“溜”读轻声)。瘦弱。瘦小。瘦削。瘦俏。瘦长(cháng )。瘦瘪。消瘦。清瘦。瘦骨嶙峋。
⒉ 衣服鞋袜等窄小:这条裤子太瘦了。
⒊ 细削,单薄:字小而瘦。
⒋ 土地瘠薄:瘦瘠。
⒌ 遒劲有骨力:书贵瘦硬。水清石瘦。
瘦字UNICODE编码U+7626,10进制: 30246,UTF-32: 00007626,UTF-8: E7 98 A6。
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痩膄
emaciated、lankness、lean、poor、thin、tight、thinness
肥、胖
形声:从疒、叟声
thin, emaciated, lean; meager
详细解释◎ 瘦的拼音: shòu
〈词性:形〉
(1) (形声。从疒( chuáng ),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
(2) 同本义 [thin;skinny;slender]。与“胖”、“肥”相对
瘦,臞也。——《说文》。
毁瘠羸瘦。——《孝经》
久则瘦臞腐败。——《周礼·廛人》注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瘦怯(瘦弱;瘦削);瘦怯怯(瘦弱的样子);瘦亭亭(亦作“瘦棱楼”。十分瘦削的样子);瘦岩岩(纤细瘦削的样子);瘦恹恹(瘦厌厌。形容瘦弱消瘦);瘦伶伶(形容瘦的样子);瘦伶仃(十分瘦弱的样子);瘦客(消瘦衰弱之人);瘦悴(消瘦憔悴);瘦容(消瘦的容的样子)
(4) 细小;不茁壮 [tight;small]
落松满地金钗瘦,远树黏天菌子孤。——杨万里《刘村渡》
(5) 又如:瘦硬(细瘦而坚硬);瘦果(干果的一种,比较小。如白头翁,向日葵等)
(6) [土地]瘠薄,不肥沃 [not fertile]
水肥应返钓,田瘦合归犁。——宋· 叶适《戴肖望挽词》
(7) 又如:瘦薄(犹瘠薄。土地不肥沃);瘦田(瘠薄之田)
(8) 形容削直、突兀 [steep;sharp]
路转山腰未足移,水清石瘦便能奇。——宋· 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9) 又如:瘦石(峭削之石);瘦筇(指手杖。筇竹,节高干细,可作手杖);瘦脊(山势尖削);瘦鹤(即鹤。以其嘴长直、脚细长故云)
(10) 字体细而有力 [small and forceful]。如:瘦劲;瘦健(书法字形细长而挺拨有力)
◎ 瘦的拼音: shòu
〈词性:动〉
消损;减少 [become thin;reduce]。如:瘦减(减缩);瘦癯(干缩)
瘦瘪、瘦长、瘦长子、瘦高挑儿、瘦骨嶙峋、瘦猴似的、瘦瘠、瘦劲、瘦精精、瘦牛、瘦俏、瘦缺、瘦弱、瘦小、瘦削、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