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妙喻取譬的意思

miào

妙喻取譬



拼音miào yù qǔ pì

注音ㄇ一ㄠˋ ㄩˋ ㄑㄨˇ ㄆ一ˋ

解释譬:比喻。用巧妙的比喻进行阐述。

出处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只见颂久在讲坛上步来步去,妙喻取譬地讲得头头是道。”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感情妙喻取譬是中性词。

繁体玅喻取譬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miào   注音  ㄇ一ㄠˋ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VITT  仓颉  VFH  郑码  ZMKM  四角  49420  结构  左右电码  1181  区位  3578  统一码  5999  笔顺  フノ一丨ノ丶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妙的拼音:miào(ㄇ一ㄠˋ)  

⒈ 美,好:妙语。妙不可言。美妙。妙境。妙处(chù  )(a.好的地点;b.美妙的方面)。绝妙。妙趣横生。

⒉ 奇巧,神奇:巧妙。妙计。妙用。奥妙。妙笔生花。灵丹妙药。

⒊ 青春年少:妙年。妙龄。

统一码

妙字UNICODE编码U+5999,10进制: 22937,UTF-32: 00005999,UTF-8: E5 A6 99。

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玅竗

汉英互译

clever、excellent、fine、subtle、wonderful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mysterious, subtle; exquisi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妙的拼音:

miào  

〈词性:形〉

(1)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少,少亦声。美妙少女。本义:美,好)

(2) 同本义 [beautiful;fine;excellent]

尽所历妙。——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天镜之句为妙;妙巧(美妙奇巧);妙香(特好的香气);妙丽(容貌美好);妙观(美妙的观察);妙引(佳美的文辞);妙色(庄严或美丽的色彩)

(4) 神妙 [wonderful;marvellous]

其当是其妙处不传。——《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妙理(神妙的道理);妙略(夺谋,妙计);妙契(神妙的契合);妙用(神妙的作用);妙笔(神妙之笔。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

(6) 精妙;精微 [exquisite and ingenious]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王注:“妙者,微之极也。”

所知者妙矣。——《吕氏春秋·审分》

虽妙必效情。——《史记·律书》。注:“妙,谓微妙之性也。”

妙尽琁机之正。(琁机:玉饰的测天仪器。正:则,译为原理)。——《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妙旨(精微幽深的旨意);妙言要道(精到的言论,中肯的道理);妙绪(精妙的思绪,思想);妙思(精妙的构思);妙演(精妙的阐述);妙说(意旨精微的言论)

(8) 巧妙,高明 [ingenious;subtle;clever;wise]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皆服其妙。——《后汉书·张衡传》

(9) 又如:以为妙绝;妙着(高明的棋着;好办法);妙品(精巧美妙的物品);妙远(高妙深远);妙迹(指佳妙的书法作品);妙旨(好的意见,计谋)

(10) 通“眇”。细微,幼小,年少 [very small;young]

所知者妙矣。——《吕氏春秋·审分》

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曹植《求自试表》

(11) 又如:妙人(年少风流的男子);妙年(指少壮之年);妙身(指幼年之身)

常用词组

妙不可言、妙策、妙处、妙法、妙计、妙句、妙诀、妙绝、妙龄、妙龄女郎、妙论、妙趣横生、妙手、妙手回春、妙手偶得、妙算、妙言、妙药、妙用、妙语

  拼音    注音  ㄩ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KWGJ  仓颉  ROMN  郑码  JOQK  四角  68021  结构  左右电码  0827  区位  5187  统一码  55BB  笔顺  丨フ一ノ丶一丨フ一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喻的拼音:yù(ㄩˋ)  

⒈ 比方:比喻。譬喻。

⒉ 明白,了解:不言而喻。家喻户晓。

⒊ 说明,使人了解:晓喻。喻之以理。

⒋ 姓。

统一码

喻字UNICODE编码U+55BB,10进制: 21947,UTF-32: 000055BB,UTF-8: E5 96 BB。

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喻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喩諭

汉英互译

explain、inform、understand

造字法

形声:从口、俞声

English

metaphor, analogy; example; li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喻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

(2) 同本义 [inform]

喻,告也。——《广雅》

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灌婴]乃留兵屯 荥阳,使使喻 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 吕氏之变而诛之。——《史记》

(3) 晓喻;开导 [report]

前后告喻,曾无悛改。——《三国志》

(4) 又如:喻勉(开导勉励);喻教(开导教育)

(5) 知晓;明白 [know]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

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7) 比喻 [raw an analogy]

罕譬而喻。——《礼记·学记》

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

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拼音    注音  ㄑㄨˇ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CY  仓颉  SJE  郑码  CEXS  四角  17440  结构  左右电码  0648  区位  4001  统一码  53D6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统一码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相关字词

与、予、去、存、弃、舍、送

造字法

会意:从耳、从又

English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取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变化

取的拼音: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取的拼音: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常用词组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拼音    注音  ㄆ一ˋ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20画  
五笔  NKUY  仓颉  SJYMR  郑码  XMSS  四角  70601  结构  上下电码  6229  区位  3809  统一码  8B6C  笔顺  フ一ノ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譬的拼音:pì(ㄆ一ˋ)  

⒈ 打比方:譬如。譬犹。譬若。譬语。譬喻(比喻)。

⒉ 领悟。

⒊ 晓谕:譬解。譬说(晓示述说)。

统一码

譬字UNICODE编码U+8B6C,10进制: 35692,UTF-32: 00008B6C,UTF-8: E8 AD AC。

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譬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造字法

形声:从言、辟声

English

metaphor, simile, examp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譬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言,辟声。本义:譬如,比喻) 同本义 [metaphor;analogy]

譬,喻也。——《说文》

譬彼舟流。——《诗·小雅·小弁》

能近取譬。——《论语》

臣窃为公譬可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譬如(举例以比喻);譬犹(譬诸。譬若。譬如);譬况(比喻形容);譬谕(比喻)

词性变化

譬的拼音:   

〈词性:动〉

(1) 晓谕,使人知晓 [know]

又譬诸外戚。——《后汉书》。注:“譬,晓谕也。”

(2) 又如:譬称(用譬喻的言辞解说);譬类(以类相比喻)

(3) 明白,晓得 [understand]

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后汉书》。注:“譬,犹晓也。”

常用词组

譬解、譬如、譬若、譬语、譬喻

妙喻取譬: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