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ì mì má má
注音ㄇ一ˋ ㄇ一ˋ ㄇㄚˊ ㄇㄚˊ
解释多而密的样子。
出处巴金《繁星》:“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例子余华《活着》:“下面的国军就跟蚂蚁似的密密麻麻地拥来拥去,扔下的一箱箱弹药没人要,全都往一袋袋大米上扑。”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分布十分紧凑。
谜语纸上的蚕儿子
感情密密麻麻是中性词。
近义星罗棋布
反义一星半点
英语thickly dotted(as thick as huckleberries)
俄语сплошь покрыто
日语(密密麻麻的)ぎっしり詰(つ)まっている
动物生肖牛,虎,蛇
密的拼音:mì(ㄇ一ˋ)
⒈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⒉ 关系近,感情好:密友。密亲。
⒊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密。保密。密谋。密电。密报。密使。密信。密诏。密旨。密探。
⒋ 精致,细致:精密。细密。致密。密实(细密结实)。
⒌ 姓。
密字UNICODE编码U+5BC6,10进制: 23494,UTF-32: 00005BC6,UTF-8: E5 AF 86。
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䀄宓宻蔤
close、dense、intimate、meticulous、secret、thick
稀、疏
形声:从山、宓声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详细解释◎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山,宓( mì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hill resembling a hall]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concealed place]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形〉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dense;close;numerous]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close;intimate]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secret]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lose together]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stable;quiet]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deep]。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precise;well-conceived]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tacit;silent]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动〉
(1) 接近 [approach;be close to]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seal;close down]。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密报、密闭、密闭、密布、密电、密度、密而不宣、密封、密缝、密集、密集、密件、密林、密令、密麻麻、密码、密密、密密层层、密密匝匝、密谋、密排、密切、密切、密商、密使、密室、密实、密谈、密探、密文、密西西比、密友、密语、密约、密诏、密植、密致
密的拼音:mì(ㄇ一ˋ)
⒈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⒉ 关系近,感情好:密友。密亲。
⒊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密。保密。密谋。密电。密报。密使。密信。密诏。密旨。密探。
⒋ 精致,细致:精密。细密。致密。密实(细密结实)。
⒌ 姓。
密字UNICODE编码U+5BC6,10进制: 23494,UTF-32: 00005BC6,UTF-8: E5 AF 86。
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䀄宓宻蔤
close、dense、intimate、meticulous、secret、thick
稀、疏
形声:从山、宓声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详细解释◎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山,宓( mì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hill resembling a hall]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concealed place]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形〉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dense;close;numerous]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close;intimate]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secret]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lose together]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stable;quiet]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deep]。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precise;well-conceived]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tacit;silent]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 密的拼音: mì
〈词性:动〉
(1) 接近 [approach;be close to]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seal;close down]。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密报、密闭、密闭、密布、密电、密度、密而不宣、密封、密缝、密集、密集、密件、密林、密令、密麻麻、密码、密密、密密层层、密密匝匝、密谋、密排、密切、密切、密商、密使、密室、密实、密谈、密探、密文、密西西比、密友、密语、密约、密诏、密植、密致
麻的拼音:má(ㄇㄚˊ)
⒈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
⒉ 指“芝麻”:麻酱。麻油。
⒊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
⒋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
⒌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
⒍ 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
⒎ 喻纷乱:麻乱。麻沸。
⒏ 姓。
麻字UNICODE编码U+9EBB,10进制: 40635,UTF-32: 00009EBB,UTF-8: E9 BA BB。
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痳蔴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会意:从广、从林
hemp, jute, flax; sesame
详细解释◎ 麻的拼音: mā
另见 má
麻麻黑、麻麻亮
◎ 麻的拼音:
蔴 má
〈词性:名〉
(1) (会意。从广( yǎn ),从林( fèi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2)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名〉
(1) 麻的茎皮纤维 [hemp fiber]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imperial edict],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measles]。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形〉
(1) 形容众多,混乱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动〉
(1) 穿丧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麻包、麻痹、麻痹大意、麻布、麻袋、麻刀、麻捣、麻豆腐、麻烦、麻烦、麻纺、麻风、麻风病人、麻花、麻将、麻酱、麻秸、麻经儿、麻辣辣、麻利、麻溜,麻溜儿、麻乱、麻面、麻木、麻木不仁、麻雀、麻仁、麻线,麻线儿、麻药、麻衣、麻蝇、麻油、麻渣、麻疹、麻纸、麻子、麻醉、麻醉剂
麻的拼音:má(ㄇㄚˊ)
⒈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
⒉ 指“芝麻”:麻酱。麻油。
⒊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
⒋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
⒌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
⒍ 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
⒎ 喻纷乱:麻乱。麻沸。
⒏ 姓。
麻字UNICODE编码U+9EBB,10进制: 40635,UTF-32: 00009EBB,UTF-8: E9 BA BB。
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痳蔴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会意:从广、从林
hemp, jute, flax; sesame
详细解释◎ 麻的拼音: mā
另见 má
麻麻黑、麻麻亮
◎ 麻的拼音:
蔴 má
〈词性:名〉
(1) (会意。从广( yǎn ),从林( fèi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2)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名〉
(1) 麻的茎皮纤维 [hemp fiber]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imperial edict],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measles]。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形〉
(1) 形容众多,混乱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 麻的拼音: má
〈词性:动〉
(1) 穿丧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麻包、麻痹、麻痹大意、麻布、麻袋、麻刀、麻捣、麻豆腐、麻烦、麻烦、麻纺、麻风、麻风病人、麻花、麻将、麻酱、麻秸、麻经儿、麻辣辣、麻利、麻溜,麻溜儿、麻乱、麻面、麻木、麻木不仁、麻雀、麻仁、麻线,麻线儿、麻药、麻衣、麻蝇、麻油、麻渣、麻疹、麻纸、麻子、麻醉、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