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铭肤镂骨的意思

mínglòu

铭肤镂骨



拼音míng fū lòu gǔ

注音ㄇ一ㄥˊ ㄈㄨ ㄌㄡˋ ㄍㄨˇ

解释同“铭心镂骨”。

出处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印象深刻。

感情铭肤镂骨是中性词。

繁体銘膚鏤骨

近义铭心镂骨、铭肌镂骨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繁体    
部首  钅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QQKG  仓颉  OPNIR  郑码  PRJ  四角  87762  结构  左右电码  6900  区位  3590  统一码  94ED  笔顺  ノ一一一フノ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铭(銘)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⒉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⒊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统一码

铭字UNICODE编码U+94ED,10进制: 38125,UTF-32: 000094ED,UTF-8: E9 93 AD。

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铭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nscription

造字法

形声:从钅、名声

English

inscribe, engra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铭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形声。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2) 同本义 [engrave]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

铭,明旌也。——《礼记·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

名,题勒也。——《字林》

其铭有之。——《国语·晋语》。注:“刻器曰铭。”

铭功会稽岭。——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3) 又如: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

(4) 牢记不忘 [imprint]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三国志·周鲂传》

(5) 又如:铭佩;铭意(刻记于胸中的心志);铭戢(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铭篆(比喻感激很深,没齿难忘);铭戴(感戴人的恩惠,铭刻于心,永远不忘)

词性变化

铭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为着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古多刻于钟鼎,秦汉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 [inscription]

钟鼎之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墓志铭; 商汤《盘铭》; 正考父《鼎铭》

(3) 刻写或题写的格言 [inscribed or written maxim]。如:座右铭;砚铭

(4) 铭旌,即明旌 [a funeral streamer bearing the titles of the deceased]。旧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如:铭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铭旌)

常用词组

铭记、铭刻、铭刻、铭牌、铭文、铭心、铭心、铭心刻骨

  拼音    注音  ㄈㄨ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EFWY  五笔98  EGY  仓颉  BQO  郑码  QBOD  四角  75280  结构  左右电码  5227  区位  2384  统一码  80A4  笔顺  ノフ一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肤(膚)的拼音:fū(ㄈㄨ)  

⒈ 肉体表面的皮:皮肤。肌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

⒉ 表面的,浅薄的:肤浅。肤泛。

⒊ 大:“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肤公”即“大功”)。

统一码

肤字UNICODE编码U+80A4,10进制: 32932,UTF-32: 000080A4,UTF-8: E8 82 A4。

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kin

造字法

形声:从月、夫声

English

skin; superficial, shall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肤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2) 同本义 [skin]

肤受之愬。——《论语·颜渊》

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3) 又如:肌肤(肌肉皮肤);肤革(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外面,表面);肤不生毛(皮肤上长满了厚茧而长不出毛)

(4) 树木、果实的表皮 [bark;skin]。如:肤部(表皮);肤果(可连皮吃的果实)

(5) 某些像皮层那样的东西 [sth.resembling skin]

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

(6) 又如:草皮;纸张

(7) 古代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类 [sacrificial meat]

麋肤,鱼醢。——《礼记》。郑玄注:“肤,切肉也。”

(8) 古代长度单位,一指为寸,四指为肤 [measure unit of length]。如:肤寸(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

(9) 较短的距离 [short distance]。如:肤寸之地无得

(10) 外表 [appearance]

而短小精悍者,游侠之徒也。人何足以知之?此皆其肤也。——宋· 苏轼《王定国真赞》

(11) 通“簠”(   )。古祭祀燕享,以盛稻粱的器皿 [a square grain receptacle]

剥床以肤,凶。——《易·剥卦》

词性变化

肤的拼音:

  

〈词性:形〉

(1) 浅薄 [superficial]

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汉·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肤见(浅陋的见解);肤学(浅学,所学浅陋);肤俗(肤浅庸俗);肤庸(浅薄平庸);肤语(肤辞,肤浅空泛的言语)

(3) 大 [big]

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4) 又如:肤功(大功)

(5) 肥美,美 [beautiful]

公孙硕肤。——《诗·豳风·狼跋》

(6) 又如:肤美(优美敏捷);肤敏(德行美好,行事敏捷)

常用词组

肤皮潦草、肤浅、肤色

  拼音  lòu   注音  ㄌㄡˋ   繁体    
部首  钅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QOVG  仓颉  OPFDV  郑码  PUZM  四角  89744  结构  左右电码  6979  区位  7946  统一码  9542  笔顺  ノ一一一フ丶ノ一丨ノ丶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镂(鏤)的拼音:lòu(ㄌㄡˋ)  

⒈ 雕刻:镂花。镂刻。镂空。镂骨铭心(喻感激或牢记不忘)。镂月裁云(喻巧夺天工的制作)。镂尘吹影(喻徒劳)。

⒉ 可供刻镂用的刚坚的铁。

⒊ 古同“漏”,孔穴。

统一码

镂字UNICODE编码U+9542,10进制: 38210,UTF-32: 00009542,UTF-8: E9 95 82。

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镂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钅、娄声

English

carve, inlay, engrave, tatto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镂的拼音:

lòu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娄声。本义:可供雕刻的坚铁)

(2) 金刚钻 [diamond]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书·禹贡》。孔传:“镂,刚铁。”

(3) 釜,烹饪用的锅 [cauldron]

镂,釜也。——《说文》

(4) 通“漏”。孔穴 [hole]

生禹于 石纽,虎鼻大耳,两耳参镂。——《宋书》

(5) 姓

词性变化

镂的拼音:

lòu  

〈词性:动〉

(1) 雕刻 [engrave;carve]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器不彤镂。——《左传·哀公元年》

流苏金镂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镂冰(于冰上雕刻。比喻徒劳而无功);镂板(本指雕刻以印书的木板,引申为雕板印刷);镂花(雕刻花纹);镂金(雕刻金箔用为装饰);镂象(雕刻象牙为饰的车子)

(3) 凿通 [tunnel through; bore]

镂灵山,梁 孙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4) 铭记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bear in mind]。如:镂心(铭记在心)

(5) 雕金为饰 [carve and polish]。如:镂膺(马胸前的雕花金属饰品带子)

常用词组

镂簋朱绂、镂刻、镂空、镂月裁云

  拼音  gǔ gū   注音  ㄍㄨˇ ㄍㄨ   
简体部首  骨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骨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MEF  仓颉  BBB  郑码  LW  四角  77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539  区位  2539  统一码  9AA8  笔顺  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骨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

⒉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⒊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⒋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其他字义

骨的拼音:gū(ㄍㄨ)  

⒈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⒉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统一码

骨字UNICODE编码U+9AA8,10进制: 39592,UTF-32: 00009AA8,UTF-8: E9 AA A8。

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one、jackstraw、os

造字法

象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骨的拼音:   

(1) ——表示声、形、动作。如:骨都都(形容连续不断向外冒);骨骨农农(咕咕哝哝;嘀嘀咕咕);骨辘辘(象声词。滚动声)

(2) 另见   

常用词组

骨嘟、骨朵儿、骨碌、骨碌碌

基本词义

骨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冎( guǎ),  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 同本义 [bone]

骨,肉之覈也。——《说文》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风生木与骨。——《管子·四时》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战国策·燕策》

以刀刺骨。——《韩非子·安危》

而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骨头,脊椎动物的骨骼的各个坚硬的部分。解剖学名词。如:骨空(即骨孔);骨腔;尺骨;肋骨;龙骨(鸟类的胸骨);听骨;颌骨

(4) 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钢骨水泥;船的龙骨;主心骨;骨扇(折扇)

(5) 人的躯干 [torso]。如:骨相(依人的骨胳与相貌,可推测其穷通祸福之五星);骨骸(形体)

(6) 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dead]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骨殖;骨朽(死亡已久)

(8) 人的品质、气概 [character]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唐· 杜甫《送孔巢父发游江东兼呈李白》

(9) 又如:傲骨;媚骨;骨清(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骨格(品德;气度)

(10) 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frame or forcefulness of a piece of writing]

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 小谢又清发。—— 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1) 又如:骨格(诗文的体式和风格);风骨(诗文雄健有力的风格)

(12) 比喻刚毅正直 [resolute and steadfast;upright]。如:骨直(躯干挺直。比喻刚正强毅);骨鲠之臣(刚正直谏之臣)

(13) 比喻瘦劲的书体 [vigorous]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引 南朝梁· 袁昂《古今书评》

(14) 又如:骨力

(15) 另见   

常用词组

骨刺、骨董、骨朵、骨肥厚、骨干、骨骼、骨鲠、骨鲠在喉、骨化、骨化、骨灰、骨灰盒、骨架、骨节、骨科、骨刻、骨力、骨立、骨料、骨瘤、骨牌、骨盆、骨气、骨肉、骨肉相连、骨瘦如柴、骨髓、骨炭、骨头、骨头架子、骨头节儿、骨血、骨折、骨殖、骨子、骨子里

铭肤镂骨: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