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g shēng jí shèn
注音ㄇ一ㄥˊ ㄕㄥ ㄐ一ˊ ㄕㄣˋ
解释比喻名声极大。
出处《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名声籍甚是中性词。
繁体名聲籍甚
近义大名鼎鼎
反义默默无闻
动物生肖牛,虎,蛇
名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⒉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⒊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⒋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⒌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⒍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⒎ 占有:不名一文。
⒏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名字UNICODE编码U+540D,10进制: 21517,UTF-32: 0000540D,UTF-8: E5 90 8D。
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䫤命詺銘
express、fame、famous、first name、firstname、reputation
实
会意:从口、从夕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详细解释◎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名字;名称 [name]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influencial family]。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notable]。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fame;reputation;renown]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fame and position]。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titular]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number]。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形〉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well-known;famous]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big;great]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量〉
用于人的数量 [used in human number]。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名不副实、名不虚传、名册、名产、名称、名城、名菜、名垂青史、名词、名次、名刺、名从主人、名存实亡、名单、名额、名副其实、名贵、名号、名讳、名家、名将、名缰利锁、名句、名角,名角儿、名利、名列前茅、名流、名录、名落孙山、名满天下、名门、名门望族、名目、名目繁多、名牌、名片、名气、名人、名人录、名山大川、名声、名胜、名师、名实、名士、名手、名数、名堂、名帖、名下、名学、名言、名医、名义、名义、名义账户、名优、名誉、名噪一时、名正言顺、名著、名状、名字、名作
声(聲)的拼音:shēng(ㄕㄥ)
⒈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⒉ 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⒊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⒋ 名誉:名声。
⒌ 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声字UNICODE编码U+58F0,10进制: 22768,UTF-32: 000058F0,UTF-8: E5 A3 B0。
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磬聲
make a sound、reputation、sound、tone、voice
形声:从耳、声殳声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详细解释◎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sound;voice]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music;poet]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reputation]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renown;prestige]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speech]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动〉
(1) 发声 [make a 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claim]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量〉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声辩、声波、声部、声场、声称、声带、声碟、声调、声东击西、声干扰、声光、声华、声价、声价十倍、声控、声口、声浪、声泪俱下、声量、声门、声名、声名大噪、声名狼藉、声明、声母、声纳、声能、声频、声谱、声气、声气相求、声腔、声情、声请、声喏、声色、声色俱厉、声嗓、声势、声说、声嘶力竭、声诉、声速、声态、声讨、声望、声威、声闻过情、声问、声息、声响、声学、声训、声压、声言、声扬、声音、声音笑貌、声域、声誉、声誉大振、声誉鹊起、声冤、声援、声源、声乐、声韵、声韵学、声张、声子、声罪致讨
籍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⒉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⒊ 登记:籍没(mò )。籍吏民。
⒋ 征收:籍田。
⒌ 〔籍籍〕①形容纷扰很大;②形容名声很大;③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⒍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籍字UNICODE编码U+7C4D,10进制: 31821,UTF-32: 00007C4D,UTF-8: E7 B1 8D。
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ook、membership、native place、record、roll
形声:上形下声
record, register, list; census
详细解释◎ 籍的拼音: jí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耤( jí )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2) 同本义 [book;register]
籍,簿书也。——《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4)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book]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萧统《文选序》
(5)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6)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membership]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7)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8) 籍贯 [native place]
顷小儿回籍应举。——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9) 又如:回籍;原籍
(10)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taxes]
实亩实籍。——《诗·大雅·韩奕》
(11)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12)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card]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13) 又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 籍的拼音: jí
〈词性:动〉
(1) 登记 [register]
籍吏民。(籍,登记。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3) 没收入官 [confiscate]。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4) 假借。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 籍的拼音: jí
〈词性:形〉
杂乱 [in disorder]。如:狼籍
籍贯、籍籍、籍没
甚的拼音:shèn(ㄕㄣˋ)
⒈ 很,极:甚好。甚快。
⒉ 超过:日甚一日。
⒊ 方言,什么:甚事?
⒋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甚至。甚或。
甚的拼音:shén(ㄕㄣˊ)
⒈ 同“什2”。
甚字UNICODE编码U+751A,10进制: 29978,UTF-32: 0000751A,UTF-8: E7 94 9A。
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xtremely、more than、much、very
会意:从甘、从匹
great extent; considerably
详细解释◎ 甚的拼音: shén
〈词性:代〉
(1) 疑问代词。什么 [what]。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娘(甚末娘,什么娘。骂人的话。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 为什么,怎么 [why]。如:甚地(怎么)
(3) 另见 shèn
◎ 甚的拼音: shèn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 同本义 [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
玄甚。——《老子》。注:“谓贪淫声色。”
(3) 过分 [go too far;overdo]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5) 厉害,严重 [terrible;formidable;serious]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
(6) 盛,大 [prevailing;great]
王之好乐,甚。——《孟子》。注:“大也。”
观表甚欢。——《吕氏春秋》。注:“厚也。”
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疏:“谓大口也。”
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三元里抗英》
(7) 深厚 [deep]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
(8) 重要 [important]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 甚的拼音: shèn
〈词性:副〉
(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very;extremely]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3) 诚,真 [certainly]
左右皆曰甚然。——《战国策·秦策》。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
◎ 甚的拼音: shèn
〈词性:动〉
(1) 超过,胜过 [more than]
甚于水火。——《论语》。皇疏:“犹胜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甚于(超过)
(3) 引申为宠爱配偶 [make a pet of spouse;dote on spouse]。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 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4) 责备 [blame]
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 贾谊。—— 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
◎ 甚的拼音: shèn
<连>
(1) 甚至 [even]。如:甚且
(2) 另见 shén
甚而、甚感诧异、甚或、甚且、甚为、甚嚣尘上、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