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鸣玉曳履的意思

míng

鸣玉曳履



拼音míng yù yè lǚ

注音ㄇ一ㄥˊ ㄩˋ 一ㄝˋ ㄌㄩˇ

解释佩玉饰曳丝履。谓获高官厚禄。

出处《新唐书·马周传》:“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感情鸣玉曳履是中性词。

繁体鳴玉曳履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繁体    
部首  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KQYG  五笔98  KQGG  仓颉  RPYM  郑码  JRZ  四角  67027  结构  左右电码  7686  区位  3589  统一码  9E23  笔顺  丨フ一ノフ丶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鸣(鳴)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⒉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⒊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⒋ 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统一码

鸣字UNICODE编码U+9E23,10进制: 40483,UTF-32: 00009E23,UTF-8: E9 B8 A3。

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ng、ring、sing、toll

English

cry of bird or animal; make s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鸣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 同本义 [chirp]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 泛指发声 [sound]

震为鸣。——《易·说卦传》

萧萧马鸣。——《诗·小雅·车攻》

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

驴一鸣。——唐· 柳宗元《三戒》

虽大风不能鸣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 震惊 [astonish]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 越甲鸣吾君。—— 唐· 王维《老将行》

(7) 申告 [redress]

重者鸣官究治。——明· 祁彪佳诗

(8) 言说;称说 [say]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

(9) 闻名,著称 [be well-known]

以其技鸣。——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以技鸣者。

(10) 又如:以文鸣江东

(11) 〈词性:形〉 假借为“明”。光明,明亮 [bright]

里社鸣而圣人出。——李康《运命论》

常用词组

鸣鞭、鸣不平、鸣笛、鸣镝、鸣放、鸣凤、鸣鼓而攻之、鸣叫、鸣金、鸣锣开道、鸣禽、鸣声、鸣声上下、鸣谢、鸣冤

  拼音    注音  ㄩˋ   
部首  玉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GYI  仓颉  MGI  郑码  CS  四角  10103  结构  单一电码  3768  区位  5181  统一码  7389  笔顺  一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玉的拼音:yù(ㄩˋ)  

⒈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⒉ 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照片)。玉宇(a.天空;b.瑰丽的宫阙殿宇)。亭亭玉立。金科玉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⒊ 姓。

统一码

玉字UNICODE编码U+7389,10进制: 29577,UTF-32: 00007389,UTF-8: E7 8E 89。

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jade、pure、fair、beautiful、handsome

造字法

象形:像绳子串着玉石

English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玉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jade]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jade]。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jade instrument]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sth.resembling jade]。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virtue;moral excellence;worthy person]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词性变化

玉的拼音:   

〈词性:形〉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your]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beautiful]。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pure as jade]。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valuable;precious]。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常用词组

玉版宣、玉帛、玉成、玉带、玉雕、玉斗、玉壶、玉皇、玉茭、玉洁、玉洁冰清、玉兰、玉兰片、玉立、玉米、玉米面、玉米片、玉盘、玉佩、玉器、玉清宫、玉容、玉润、玉搔头、玉色、玉山、玉食、玉石、玉石俱焚、玉蜀黍、玉碎、玉体、玉兔、玉玺、玉言、玉叶金枝、玉液、玉音、玉宇、玉簪、玉札、玉照

  拼音    注音  一ㄝˋ   
部首  曰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JXE  五笔98  JNTE  仓颉  LWP  郑码  KZM  四角  50006  结构  单一电码  2576  区位  5023  统一码  66F3  笔顺  丨フ一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曳的拼音:yè(一ㄝˋ)  

⒈ 拉,牵引:曳引。曳扯。弃甲曳兵。

统一码

曳字UNICODE编码U+66F3,10进制: 26355,UTF-32: 000066F3,UTF-8: E6 9B B3。

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曳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抴拽曵

汉英互译

tow、traction

造字法

形声:从申、丿(yì)声

English

trail, tow, drag, pu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曳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申,从丿,丿(   )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2) 同本义 [drag;haul]

曳,臾曳也。——《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武举前曳踵。——《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

曳彗星之皓旰兮。——《楚辞·怨思》。注:“引也。”

曳笏却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负箧曳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弃甲曳兵;曳尾泥涂(比喻污秽卑鄙的行为);曳步(脚步轻缓挪移);曳脚慢坡(斜坡):曳布拖麻(曳布披麻。披麻带孝);曳开(迈开;拉开);曳兵弃甲(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4) 穿着 [dress]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诗·唐风》。孔颖达疏:“娄、曳俱是著衣之事。”

骄侈不循法度,伎妾数百,曳罗纨,甘粱肉,放于声乐以自娱。——《新唐书》

(5) 又如:曳缟(穿白绢衣服);曳娄(穿戴)

(6) 飘摇 [sway]。如:摇曳;曳曳的(飘飘悠悠);曳曳(飘动的样子);曳动(摇动,飘荡);曳影(犹摇影)

(7) 率领 [lead]

孙子命 章子曳兵与 燕兵对阵。——《乐毅图齐平话》

词性变化

曳的拼音:   

〈词性:形〉

困顿,精力衰竭 [tired out]

贫而不衰, 贱而不恨, 年虽疲曳, 犹庶几名贤之风。——《后汉书》

常用词组

曳步、曳光弹、曳足

  拼音    注音  ㄌㄩˇ   
部首  尸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NTTT  仓颉  SHOE  郑码  XMKR  四角  7724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462  区位  3436  统一码  5C65  笔顺  フ一ノノノ丨ノ一丨フ一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履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⒉ 践踩,走过:履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⒊ 步伐:步履维艰。

⒋ 执行,实行:履行。履约。

⒌ 〔履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⒍ 指领土:“赐我先君履”。

统一码

履字UNICODE编码U+5C65,10进制: 23653,UTF-32: 00005C65,UTF-8: E5 B1 A5。

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rry out、footstep、shoe、walk o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footwear, shoes; walk on, trea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履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 chì  ),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 同本义 [tread 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3)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4) 穿鞋 [put 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 李贺《南园》

(5) 登位 [ascend the throne]

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履至尊。——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7) 经历某种景况 [experience]。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8) 实行 [fulfill]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9)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10) 躬行 [keep personally]。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11) 开始担任职务 [assume]

将履新任。——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词性变化

履的拼音:   

〈词性:名〉

(1) 鞋 [shoes]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脱履户外。——《列子·黄帝》

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不辨衣履。——清· 周容《芋老人传》

蹑丝履。——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3) 足 [foot]

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4) 领土,疆土 [territory]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常用词组

履带、履践、履历、履历片、履舄交错、履险如夷、履行、履约

鸣玉曳履: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