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靡所底止的意思

suǒzhǐ

靡所底止



拼音mí suǒ dǐ zhǐ

注音ㄇ一ˊ ㄙㄨㄛˇ ㄉ一ˇ ㄓˇ

解释谓没有止境。

出处《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例子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豫治无定寿春为主》:“如此纷更,靡所底止。”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靡所底止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ㄇ一ˊ   
部首  非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9画  
五笔86  YSSD  五笔98  OSSD  仓颉  ICLMY  郑码  TGFK  四角  00211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7238  区位  3550  统一码  9761  笔顺  丶一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丨一一一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靡的拼音:mí(ㄇ一ˊ)  

⒈ 浪费,奢侈:靡荡。靡费。侈靡。

⒉ 分散:靡散(消灭)。

⒊ 古同“糜”,糜烂。

统一码

靡字UNICODE编码U+9761,10进制: 38753,UTF-32: 00009761,UTF-8: E9 9D A1。

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靡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lown away by wind、waste

造字法

形声:从非、麻声

English

divide, disperse, scat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靡的拼音:   

〈词性:名〉

通“湄”。水边,河岸 [bank of waters]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靡的拼音:   

〈词性:动〉

(1) 浪费 [waste]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die out]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rot;fester]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compare notes;research]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rub;scrape]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常用词组

靡费

基本词义

靡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no;not]。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spread]。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词性变化

靡的拼音:   

〈词性:形〉

(1) 细腻;细密 [meticulous]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tender;fine]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slow]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常用词组

靡及、靡靡之乐、靡衣玉食

  拼音  suǒ   注音  ㄙㄨㄛˇ   
简体部首  户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戶部  
五笔  RNRH  仓颉  HSHML  郑码  PDXP  四角  72221  结构  左右电码  2076  区位  4389  统一码  6240  笔顺  ノノフ一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所的拼音:suǒ(ㄙㄨㄛˇ)  

⒈ 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⒉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⒊ 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⒋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⒌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所敬。

⒍ 姓。

统一码

所字UNICODE编码U+6240,10进制: 25152,UTF-32: 00006240,UTF-8: E6 89 80。

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lace、that、those

造字法

形声:右形左声

English

place, location; numerary adjun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名〉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   )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place]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4) 道理;方法 [reason]。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5) 地方 [place]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6)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institute]。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7) 着落;结果 [result]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 黄宗羲《原君》

词性变化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助〉

(1) 表示结构 [used before a verb or a V-C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被 or 为 to indicate the passive voice]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4)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

(5)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6)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8)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9)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量〉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副〉

(1) 尚,还 [yet]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

(2) 大约 [about]。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代〉

(1) 这,此 [this]。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what]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所的拼音: suǒ  

<连>

若,如果 [if]。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所的拼音: suǒ  

〈词性:形〉

(1) 一切,所有 [all]。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fit]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various]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permissible]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常用词组

所部、所长、所到之处、所得、所得税、所费不资、所及、所见所闻、所属、所图不轨、所谓、所向风靡、所向披靡、所向无敌、所以、所有、所有权、所有制、所有主、所在、所在地、所知、所致、所作所为

  拼音  dǐ de   注音  ㄉ一ˇ ˙ㄉㄜ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YQAY  五笔98  OQAY  仓颉  IHPM  郑码  TGRS  四角  00242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646  区位  2155  统一码  5E95  笔顺  丶一ノノフ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底的拼音:dǐ(ㄉ一ˇ)  

⒈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⒉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⒊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⒋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⒌ 何,什么:底事伤感。

⒍ 古同“抵”,达到。

其他字义

底的拼音:de(˙ㄉㄜ)  

⒈ 同“的”。

统一码

底字UNICODE编码U+5E95,10进制: 24213,UTF-32: 00005E95,UTF-8: E5 BA 95。

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ttom、fundus

相关字词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底的拼音: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基本词义

底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广( yǎn  ),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stop]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hide]。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arrive]。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incur]。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grind]。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词性变化

底的拼音:   

〈词性:名〉

(1) 最下面,底端 [bottom;base]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foundation]。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rough draft]。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the ins and outs (of a matter)]。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end]。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base]。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record]。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background]。如:白底红花

底的拼音:   

〈词性:代〉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what]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this]。如:底事(此事)

底的拼音:   

〈词性:副〉

(1) 尽;极 [very]。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certainly]。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常用词组

底版、底本、底边、底册、底层、底肥、底粪、底稿、底工、底火、底货、底角、底襟,底襟儿、底孔、底里、底梁、底码、底牌、底盘、底片、底漆、底气、底色、底墒、底数、底图、底土、底细、底下、底下人、底线、底薪、底样、底蕴、底账、底子、底座

  拼音  zhǐ   注音  ㄓˇ   
部首  止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HHHG  五笔98  HHGG  仓颉  YLM  郑码  II  四角  21100  结构  单一电码  2972  区位  5425  统一码  6B62  笔顺  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止的拼音:zhǐ(ㄓˇ)  

⒈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⒉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⒊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⒋ 古同“趾”,脚;脚趾头。

统一码

止字UNICODE编码U+6B62,10进制: 27490,UTF-32: 00006B62,UTF-8: E6 AD A2。

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址趾阯

汉英互译

only、stop、till、to

相关字词

行、起

造字法

象形:像人脚

English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词性变化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止的拼音: zhǐ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常用词组

止步、止动、止付、止汗药、止境、止水、止宿、止痛、止痛药、止吐、止泻药、止血、止血剂、止息、止痒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