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靡颜腻理的意思

yán

靡颜腻理



拼音mí yán nì lǐ

注音ㄇ一ˊ 一ㄢˊ ㄋ一ˋ ㄌ一ˇ

解释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例子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96回:“拜见之下,果然靡颜腻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肌肤。

感情靡颜腻理是中性词。

繁体靡顔膩理

英语have beautiful looks and a delicate ski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ㄇ一ˊ   
部首  非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9画  
五笔86  YSSD  五笔98  OSSD  仓颉  ICLMY  郑码  TGFK  四角  00211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7238  区位  3550  统一码  9761  笔顺  丶一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丨一一一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靡的拼音:mí(ㄇ一ˊ)  

⒈ 浪费,奢侈:靡荡。靡费。侈靡。

⒉ 分散:靡散(消灭)。

⒊ 古同“糜”,糜烂。

统一码

靡字UNICODE编码U+9761,10进制: 38753,UTF-32: 00009761,UTF-8: E9 9D A1。

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靡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lown away by wind、waste

造字法

形声:从非、麻声

English

divide, disperse, scat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靡的拼音:   

〈词性:名〉

通“湄”。水边,河岸 [bank of waters]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靡的拼音:   

〈词性:动〉

(1) 浪费 [waste]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die out]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rot;fester]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compare notes;research]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rub;scrape]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常用词组

靡费

基本词义

靡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no;not]。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spread]。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词性变化

靡的拼音:   

〈词性:形〉

(1) 细腻;细密 [meticulous]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tender;fine]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slow]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常用词组

靡及、靡靡之乐、靡衣玉食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繁体  顏、顔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UTEM  仓颉  YHMBO  郑码  SUPG  四角  012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46  区位  4953  统一码  989C  笔顺  丶一丶ノ一ノノノノ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颜(顔)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面容,脸色,脸面:容颜。开颜。颜面。颜色。笑逐颜开。鹤发童颜。

⒉ 色彩:颜料。五颜六色。

⒊ 姓。

统一码

颜字UNICODE编码U+989C,10进制: 39068,UTF-32: 0000989C,UTF-8: E9 A2 9C。

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顏顔

汉英互译

colour、face

造字法

形声:从页、彦声

English

face, facial appeara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颜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彦( yàn  )声。从页( xié  ),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2) 印堂,两眉之间 [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

颜,眉目之间也。——《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

(3) 额头 [front]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班固《汉书》

(4) 又如:颜角(额角);颜题(古代头巾覆额面部分)

(5) 面容,脸色 [face;countenance]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

(6) 又如:颜状(容颜状貌);颜厚(面有惭色,难为情);颜貌(容貌)

(7) 体面,容誉 [dignity;prestige]。如:颜汗(汗颜。惭愧的形像化说法);颜采(脸面上有光采);颜甲(指人脸皮厚如铁甲,不知羞耻);颜厚(脸皮厚,不知羞耻)

(8) 彩色 [color]。如:颜泽(颜色光泽)

(9) 前端,前头 [first]。如:颜行(先锋,在行伍的第一线)

(10) 姓

常用词组

颜料、颜面、颜色、颜体

  拼音    注音  ㄋ一ˋ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EAFM  五笔98  EAFY  仓颉  BIPO  郑码  QHBL  四角  73240  结构  左右电码  5232  区位  3669  统一码  817B  笔顺  ノフ一一一一一丨フノ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腻(膩)的拼音:nì(ㄋ一ˋ)  

⒈ 食物的油脂过多:油腻。肥腻。腻人。

⒉ 光滑,细致:细腻。

⒊ 烦,因过多而厌烦:腻烦。腻味。玩腻了。

⒋ 黏:腻糊(“糊”读轻声)。

⒌ 积污,污垢:尘腻。

统一码

腻字UNICODE编码U+817B,10进制: 33147,UTF-32: 0000817B,UTF-8: E8 85 BB。

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腻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bored with、greasy、meticulous、oily

English

greasy, oily, dirty; smoo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腻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肉,贰( èr  )声。本义:肥)

(2) 同本义 [fat]

腻,肥也。——《说文》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石钱差复藉,厚叶皆蟠腻。——唐· 李贺《昌谷》

(3) 浓 [strong]。如:腻香(浓香);腻云(指浓厚的云层)

(4) 粘糊 [sticky]。如:腻得很(形容物体给人以粘糊的感觉);腻滞(滞涩,不流畅)

(5) 亲昵 [very intimate]。如:腻语(亲昵的话)

(6) 细腻 [meticulous]

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

(7) 又如:腻泽(细腻光润);腻玉(纹理细腻润泽的玉。形容光滑细润);腻理(肌理细润);腻云(比喻光泽的发髻)

词性变化

腻的拼音:

  

〈词性:动〉

(1) 厌烦 [be bored with;be tired of]

见了别人就怪腻的。——《红楼梦》

(2) 又如:这些话我都听腻了;玩腻了

(3) 用腻子填塞小缝 [fill small cracks with putty]。如:腻船;腻抹(涂抹)

腻的拼音:

  

〈词性:名〉

(1) 积污垢 [dirt]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杜甫《北征》

(2) 油腻 [greasy;oily]

渭流涨腻。—— 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腻歪(腻味)

常用词组

腻烦、腻人、腻味、腻友、腻子

  拼音    注音  ㄌ一ˇ   
简体部首  王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玉部  
五笔  GJFG  仓颉  MGWG  郑码  CKB  四角  16115  结构  左右电码  3810  区位  3277  统一码  7406  笔顺  一一丨一丨フ一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理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⒉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⒊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⒋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⒌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⒍ 古代指狱官、法官。

⒎ 姓。

统一码

理字UNICODE编码U+7406,10进制: 29702,UTF-32: 00007406,UTF-8: E7 90 86。

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anage、natural science、pay attention to、reason、texture、tidy up、truth

造字法

形声:从王、里声

English

reason, logic; man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理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carve and polish]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put in order]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treat;handle]。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review;revise]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play]。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distinguish]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pay attention to;notice of]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appeal]。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manage]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词性变化

理的拼音:   

〈词性:名〉

(1) 纹理;条理 [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natural science]。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physics]。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prison 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理的拼音:   

〈词性:形〉

治理得很好 [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常用词组

理财、理睬、理当、理短、理发、理发师、理该、理化、理会、理解、理科、理亏、理亏心虚、理疗、理乱、理论、理论、理论家、理屈、理屈词穷、理事、理事会、理顺、理所必然、理所当然、理无专在、理想、理想派、理想主义、理性、理性认识、理学、理由、理喻、理喻、理直气壮、理智

靡颜腻理: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