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注音ㄇㄛˊ ㄌㄥˊ ㄌ一ㄤˇ ㄎㄜˇ
解释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出处《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例子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正音“棱”,不能读作“líng”。
辨析模棱两可与“不置可否”有别:模棱两可指表态不明确;可作“言辞”的定语;可作补语;“不置可否”多指“避而不谈”;不表示态度;不能作“言辞”的定语。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可不可
感情模棱两可是贬义词。
繁体模棱兩可
近义不置可否、模棱两端
反义旗帜鲜明
英语betwixt and between
俄语занимáть неопределённую позицию
日语あいまいでどちにも取れる
德语zweideutig(doppelsinnig)
造句ambigu(équivoqu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模的拼音:mó(ㄇㄛˊ)
⒈ 法式,规范,标准:模范。模式。楷模。模型。模本。模压。
⒉ 仿效:模仿(亦作“摹仿”)。模拟(亦作“摹拟”)。模写。
⒊ 特指“模范”:劳模。英模。
模的拼音:mú(ㄇㄨˊ)
⒈ 〔模样〕a.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b.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c.描摹。
⒉ 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模子。模板。模具。
模字UNICODE编码U+6A21,10进制: 27169,UTF-32: 00006A21,UTF-8: E6 A8 A1。
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桙橅摹
model、module、mould、pattern
形声:从木、莫声
model, standard, pattern; copy
详细解释◎ 模的拼音: mó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莫声。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
(2) 同本义 [model;pattern;standard]
模,法也。——《说文》。按,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金曰镕,竹曰笵。
缤乎其犹模绣也。——《书·大传》。注:“模所琢文章之范。”
授全模于梓匠。——左思《魏都赋》
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赵希鹄《洞天清录》
(3) 又如:模度(标准);模准(样板,规范);模宪(法则)
(4) 楷式,榜样。特指值得学习的先进人物 [example;ideal;model]
可为达士模。——左思《咏史》诗
(5) 又如:劳模;评模;模楷(模范,榜样);模则(楷模,准则);模表(模范,表率);模范(榜样,表率)
◎ 模的拼音: mó
〈词性:动〉
(1) 仿效,效法 [imitate]
彻书之金简,以身模之焉。——班固《汉武帝内传》
(2) 又如:模次(逐字仿效);模效(模仿效法);模放(模仿);模则(效法);模造(依样制造,塑造)
(3) 通“摹”。照原件描画,临摹 [copy;trace]
善隶书,特工模写。——《北史》
(4) 又如:模拓(把金石等器物上的图画、文字照原样印下来);模刻(照原样摹写雕刻);模象(描绘形容);模画(照事物原貌描画);模碑(摹刻有图文的石碑);模传(模拓而传播);模样(描摹形状情态);模写(照原样描绘);模帖(照帖摹写);模山范水(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5) 另见 mú
模本、模范、模仿、模糊、模楷、模棱、模棱两可、模模糊糊、模拟、模式、模特儿、模型
◎ 模的拼音: mú
〈词性:名〉
(1) 铸模,铸型 [mold]。如:字模;铜模
(2) 另见 mó
模板、模具、模样、模子
棱的拼音:léng(ㄌㄥˊ)
⒈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棱角。瓦棱。棱椎(多面体的一种)。三棱镜。模棱两可。
⒉ 神灵之威,威势:威棱。
棱的拼音:lēng(ㄌㄥ)
⒈ 〔不棱登〕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含厌恶意,如“傻棱棱棱”。
棱的拼音:líng(ㄌ一ㄥˊ)
⒈ 〔穆棱〕地名,在中国黑龙江省。
棱字UNICODE编码U+68F1,10进制: 26865,UTF-32: 000068F1,UTF-8: E6 A3 B1。
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棱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楞稜
arris、edge、ridge
形声:左形右声
squared timber; angle, edge
详细解释◎ 棱的拼音: lēng
(1) ——“不棱登”( bulēngdēng ):助词。常用为某些形容词的后缀。如:红不棱登;花不棱登
(2) 另见 léng;líng
◎ 棱的拼音:
稜 léng
〈词性:名〉
(1) (俗作“楞”和“稜”。形声。从木,夌( líng )声。本义:有四角的木)
(2) 同本义 [square timber]
上觚稜而栖金爵。——班固《西都赋》
木四方为棱。——汉· 服虔《通俗文》
(3) 同一物体的面与面的交接处,即棱角 [arris;edge;ridge]。如:冰棱,瓦棱;桌子棱儿;搓边棱儿
◎ 棱的拼音: léng
〈词性:形〉
(1) 威势 [awe-inspiring]
威稜憺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刚稜疾恶。——《后汉书·王允传》。注:“威稜也。”
(2) 又如:棱光(威严的目光);棱眼(威严的眼睛);棱棱(威严的样子)
(3) 严厉 [severe]。如:棱峻(严峻);威棱(威势,威风);棱森(森严貌)
◎ 棱的拼音: léng
〈词性:动〉
(1) 〈词性:方〉∶打 [beat;strike;hit]
你气头子上棱两棒槌万一棱杀了,你与他偿命,我与他偿命?——《醒世恒言》
(2) 另见 lēng;líng
棱堡、棱边、棱缝,棱缝儿、棱角、棱晶、棱镜、棱棱、棱柱、棱锥
◎ 棱的拼音: líng
(1) ——“穆棱”( Mùlíng ):县名。在黑龙江省
(2) 另见 lēng;léng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兩両㒳
liang、tael、twain
象形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可的拼音:kě(ㄎㄜˇ)
⒈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⒉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⒊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⒋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⒌ 尽,满:可劲儿干。
⒍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⒎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⒏ 表示强调:他可好了。
⒐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⒑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
⒒ 姓。
可的拼音:kè(ㄎㄜˋ)
⒈ 〔可汗(hán )〕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可字UNICODE编码U+53EF,10进制: 21487,UTF-32: 000053EF,UTF-8: E5 8F AF。
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妿歌
approve、but、can、may、need、yet
否
会意
may, can, -able; possibly
详细解释◎ 可的拼音: kě
〈词性:动〉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approve;permit;allow]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3)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4) 能够;可以 [can;may]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5) 又如:可刚可柔(可以强硬可以温和。指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胜(岂能忍受)
(6) 值得,堪 [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7) 又如:可歌可泣;可观(值得观览,有观览的价值);可矜(值得怜悯);可堪(那堪,怎堪);可怜相(值得怜悯的样子)
(8) 相称;适合 [accord with]
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9) 又如:可体(合身);可手(合手,称手);可式(正合适);可愿(符合愿望的事;符合愿望);可意种(如意的人)
(10) 适合于…(如人意、人心) [make]。如:可人意(使人满意、喜爱);可疑(令人怀疑);可儿(趁人心意的人儿);可伤(使人悲伤);可怜见(使人生爱怜之情;可怜);可噩(亦作“可愕”。使人惊讶)
(11) 应当,应该 [should]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12) 又如:可要(应该,须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须知)
(13) 病痊愈 [recover (from an illness)]
只见宋江暴病才可,吃不得酒肉。——《水浒传》
◎ 可的拼音: kě
〈词性:形〉
(1) 善,好 [good]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2) 合意,认为正确,是;对 [correct;right]
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韩非子》
(3) 适当[appropriate;due;fit]
[驴]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驴》
(4) 又如:可式(安放得当);可可(恰巧);可恰(正好,正合适);可道(可真是,正是)
(5) 满的 [full]
他还是把一肚子话可桶儿的都倒出来。——《儿女英雄传》
◎ 可的拼音: kě
〈词性:副〉
(1) 可是;却 [but]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意思是,可是怎么竟混淆了坏人和好人?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劳动艰苦,可大家干劲十足
(3) 大约、近似 [about]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可值千万余。——《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重可千斤;年可十八;可四千余人
(5) 就,便 [at once;right away]。如:可便(便,就)
(6) 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 [used to form an interrogative sentence]。如:你可听过他杀过人?
(7) 岂,难道 [as,used in written language,usu.before a negative word to form a rhetorical question]。如:可不(岂不;岂不是);可不道(岂不知,岂不闻);可不的(岂不是)
(8) 表示程度 [used to express high degree]
可哀痛。(使人感到哀痛。)——汉· 贾谊《论积贮疏》
(9) 又如:可动人了;人可多了
(10) 表示久望而获 [used to indicate that sth.has been long awaited]。如:我们等了你好久,你可回来了
(11) 无义。语助词
我孩儿安心,省可烦恼!——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2) 表被动的助动词
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另见 kè
可爱、可悲、可鼻、可鄙、可变、可不、可不是、可怖、可乘之机、可耻、可待因、可的松、可丁可卯,可丁可卯儿、可读性、可耕地、可观、可贵、可好、可恨、可嘉、可鉴、可见、可见、可见度、可敬、可卡因、可堪、可靠、可靠性、可可、可可豆、可可儿的、可口、可口可乐、可怜、可怜、可怜巴巴、可怜虫、可目、可恼、可能、可能、可能、可逆、可怕、可欺、可气、可巧、可亲、可取、可人、可是、可烧而走、可叹、可望、可谓、可恶、可恶、可惜、可惜、可喜、可想而知、可笑、可心、可信、可行、可行性、可疑、可以、可意、可有可无、可憎
◎ 可的拼音: kè
另见 kě
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