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áng tuó xiāo rán
注音ㄋㄤˊ ㄊㄨㄛˊ ㄒ一ㄠ ㄖㄢˊ
解释囊橐:口袋。形容缺乏财物,没有什么积蓄。
出处《重修扬州府志》第48卷:“以疾归,囊橐萧然,图书数卷而已。”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囊橐萧然是贬义词。
近义囊橐萧瑟、囊箧萧条
反义囊橐累累、囊橐充盈
动物生肖牛,虎,蛇
囊的拼音:náng(ㄋㄤˊ)
⒈ 口袋:药囊。探囊取物。囊空如洗。囊括。
⒉ 〔囊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⒊ 像口袋的东西:胆囊。胶囊。囊肿。
囊的拼音:nāng(ㄋㄤ)
⒈ 〔囊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⒉ 〔囊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囊字UNICODE编码U+56CA,10进制: 22218,UTF-32: 000056CA,UTF-8: E5 9B 8A。
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嚢
bursa、purse、theca、vesica、vesicle
形声
bag, purse, sack; put in bag
详细解释◎ 囊的拼音: nāng
另见 náng
囊揣、囊膪
◎ 囊的拼音: náng
〈词性:名〉
(1) (形声。大篆字形象两头扎起的口袋。本义:有底的口袋)
(2) 同本义 [bag;pocket]
囊,橐也。——《说文》
括囊。——《易·坤》。疏:“所以贮物。”
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传:“小曰橐,大曰囊。”
所载不过囊衣。——《汉书·王吉传》。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药囊提轲。——《战国策·燕策》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马中锡《中山狼传》
置书囊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
锥之处囊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盛以锦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辎(行李);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4) 像口袋的东西 [anything bag-shaped]。如:胆囊;肾囊;囊缩(阴囊收缩)
◎ 囊的拼音: náng
〈词性:动〉
(1) 用口袋装 [bag up]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
试再囊之。
(3) 又如: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4) 覆盖;蒙住 [cover]
布囊其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 另见 nāng
囊空如洗、囊括、囊中物、囊肿
橐的拼音:tuó(ㄊㄨㄛˊ)
⒈ 口袋:负书担橐。
⒉ 〔橐驼〕即“骆驼”。
⒊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
橐字UNICODE编码U+6A50,10进制: 27216,UTF-32: 00006A50,UTF-8: E6 A9 90。
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橐字收录于 现通表 。
槖
形声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详细解释◎ 橐的拼音:
槖 tuó
〈词性: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hollow bag open on both ends]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 橐的拼音: tuó
〈词性:象〉
象声词 [sound of leather shoes]。如:橐橐的皮鞋声
◎ 橐的拼音: tuó
〈词性:动〉
通“托”,依附 [rely on]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萧(蕭)的拼音:xiāo(ㄒ一ㄠ)
⒈ 即“艾蒿”。
⒉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⒊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⒋ 〔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⒌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萧字UNICODE编码U+8427,10进制: 33831,UTF-32: 00008427,UTF-8: E8 90 A7。
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萧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蕭䔥
desolate、dreary
形声:从艹、肃声
common artemisia; dejected
详细解释◎ 萧的拼音:
蕭 xiāo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肃声。本义:艾蒿)
(2) 同本义 [worm wood]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
(3)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4) 古国名 [Xiao state]。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楚子伐 萧。——《左传》
(5) 县名 [Xiao county]。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置县
(6) 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萧的拼音:
蕭 xiāo
〈词性:形〉
(1) 萧条,冷落;荒凉 [desolate;dreary]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晋· 刘伶《北芒客舍》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
(3) 稀疏 [rare]
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4) 又如:萧然;萧瑟
(5) 草木茂密的样子 [dense]。如:萧森(草木茂密的样子);萧蔘(草木茂盛的样子);萧椮(草木茂盛貌)
(6) 通“肃”( sù )。恭敬;严肃 [respectful;severe]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后汉书·傅蘷传》
(7) 洒脱 [free and easy]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
(8) 又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
萧何、萧墙、萧洒、萧骚、萧瑟、萧疏、萧索、萧条、萧条、萧萧
然的拼音:rán(ㄖㄢˊ)
⒈ 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⒉ 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⒊ 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⒋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
⒌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
⒍ 古同“燃”。
然字UNICODE编码U+7136,10进制: 28982,UTF-32: 00007136,UTF-8: E7 84 B6。
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㸐嘫肰燃
but、correct、however、like that、right、so
形声:从灬、声
yes, certainly; pledge, promise
详细解释◎ 然的拼音: rán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 ,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 然的拼音: rán
<连>
(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 然的拼音: rán
〈词性:形〉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 然的拼音: rán
〈词性:代〉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 然的拼音: ran
〈词性:助〉
(1)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 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 宋· 欧阳修《卖油翁》
(2)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 县子而问然。——《礼记》
◎ 然的拼音: Rán
〈词性:名〉
姓
然而、然后、然诺、然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