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iān duàn zī xū
注音ㄋ一ㄢ ㄉㄨㄢˋ ㄗ ㄒㄨ
解释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5回:“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用法作谓语;用于人思考或写作时。
感情拈断髭须是中性词。
繁体拈斷頾須
英语break one's moustach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拈的拼音:niān(ㄋ一ㄢ)
⒈ 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拈须。拈轻怕重。
拈字UNICODE编码U+62C8,10进制: 25288,UTF-32: 000062C8,UTF-8: E6 8B 88。
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拈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pick up
形声:从扌、占声
pick up with fingers; draw lots
详细解释◎ 拈的拼音: n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2) 同本义 [pick up with the thumb and one or two fingers]
拈,揶也。——《说文》
拈,持也。——《广雅》
女何蚩而三招子。——《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
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三国演义》
(3) 如:拈毫(拿笔。借指写作或绘画);拈团儿(拈阄);拈撮(用指头取物);拈周试晬(抓周。小儿周岁从罗列的多种物品中拈取,旧俗以为可预测未来的性情志趣);拈酒(唐代口语。拿起酒杯吃酒)
(4) 摆弄 [fiddle with]。如:拈弄(摆弄);拈掇(摆弄;提及);拈花弄月(玩赏花月);拈花弄柳(比喻玩弄女性);拈花惹草(比喻挑逗异性;淫乱)
拈阄,拈阄儿、拈轻怕重、拈香
断(斷)的拼音:duàn(ㄉㄨㄢˋ)
⒈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⒉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zhóng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⒊ 判定,决定:判断。诊断。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⒋ 一定,绝对:断乎不可。断然施行。
断字UNICODE编码U+65AD,10进制: 26029,UTF-32: 000065AD,UTF-8: E6 96 AD。
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断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斷㫁
break、break off、give up、sever、snap、stop
续
会意
详细解释◎ 断的拼音:
斷 duàn
〈词性:动〉
(1)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 同本义 [cut off]
断,截也。——《说文》
断木为杵。——《易·系辞下》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公孙弘断发而为 越王骑。——《韩非子·说林下》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韩非子·用人》
(3) 又如:断梗(断枝。比喻飘泊无定;指微贱的东西);断金(同心协力,坚固难移);断袖(旧时指男宠;比喻友情深厚);断颡(断头;砍头);断袖之宠(男宠);断头话(决绝的话);断裳(截断裳衣)
(4) 断开;断绝 [break;snap]
断者架木通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切肉肉断而发不断。——《韩非子·内储说下》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5) 又如:断纹(琴上涂漆的裂纹);断头香(燃至中途熄灭的香。迷信者以为再烧此香,即对神佛不敬,来世必遭报应)
(6) 拦截;拦劫 [intercept]
坐断兵马禀缣。——《后汉书·杜茂传》
因军兴,断盗数千万。——《后汉书·盖勋传》。注:“断,谓割截。”
(7) 又如:断取(截取);断盗(拦截抢劫)
(8) 判断;裁决 [judge]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9) 又如:断配(判决发配);断决(判决);断冤(审理冤狱);断遣(断决,处理);断没(判断没收归公)
(10) 分;区分;划分 [divide]
断,段也,分为异段。——《释名》
(11) 又如:断限(划定的年代界限);断方(划为方形)
(12) 禁止 [inhibit]。如:断酒(禁止酿酒);断尽(禁绝);断渡(禁渡,停渡)
(13) 戒掉,有意地抑制自己不行动 [abstain from]。如:断酒
(14) 斩杀,宰杀 [kill]
大者立断。——《汉书·淮南历王长传》
(15) 又如:断除(除灭,杀掉);断杀(砍杀);断首(砍头)
(16) 治理,治,管理…的事物 [administer]。如:断遗(处理;处分)
◎ 断的拼音:
斷 duàn
〈词性:副〉
(1) 绝对;一定 [absolutely]
断无消息石榴红。——唐· 李商隐《无题》
(2) 又如:他的话断不可信;断无此理;断无(绝无);断省(明断);断黑(全黑);断喝(极严厉的吆喝)
◎ 断的拼音:
斷 duàn
〈词性:形〉
(1) 残缺;片断 [broken]。如:断想(片断的感想);断碎(残缺破碎);断霞(片断的云霞)
(2) 陡峭 [abrupt]。如:断壁(峭壁);断石(陡峭的岩石)
断案、断案、断壁、断壁残垣、断编残简、断层、断肠、断炊、断代、断代史、断档、断点、断电、断定、断断、断断续续、断顿、断发文身、断根、断喝、断黑,断黑儿、断后、断鹤续凫、断乎、断魂、断火、断机、断齑画粥、断简残编、断交、断金、断经、断井颓垣、断句、断绝、断开、断口、断粮、断裂、断流、断垄、断路、断面、断命、断奶、断念、断片、断七、断气、断然、断水、断死、断送、断头、断头台、断瓦残垣、断弦、断线、断线风筝、断想、断行、断续、断言、断语、断狱、断垣残壁、断章取义、断折、断肢、断种、断子绝孙、断奏
髭的拼音:zī(ㄗ)
⒈ 嘴上边的胡子:髭须。
髭字UNICODE编码U+9AED,10进制: 39661,UTF-32: 00009AED,UTF-8: E9 AB AD。
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髭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頾頿
moustache、mustache、mustachio
形声:从髟、此声
mustache
详细解释◎ 髭的拼音:
頾 zī
〈词性:名〉
(1) 嘴唇上边的短须 [moustache]
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说文》。字亦作髭。
至于灵王,生而有髭。——《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微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髭发(口上毛叫髭,头上毛叫发)
髭毛儿、髭须
须(須鬚)的拼音:xū(ㄒㄨ)
⒈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⒉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⒊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⒋ 〔须臾〕片刻,一会儿。
⒌ 像胡须的东西:须根。触须。
须字UNICODE编码U+987B,10进制: 39035,UTF-32: 0000987B,UTF-8: E9 A1 BB。
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須鬚
beard、must、wait
会意:从页、从彡
must, have to, necessary
详细解释◎ 须的拼音:
須、鬚 xū
〈词性: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 ),头,彡( shān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beard;moustache]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feelen;palpus]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tassel]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名〉
(1) 片刻 [moment]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动〉
(1) 等待 [await]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stay]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need]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must;should]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副〉
(1) 终于 [at last]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original]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inevitable]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 须的拼音:
須 xū
<连>
(1) 相当于“却” [but;yet;while]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although;even if]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须发、须根、须鲸、须眉、须要、须臾、须知、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