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鸟面鹄形的意思

niǎomiànxíng

鸟面鹄形



拼音niǎo miàn hú xíng

注音ㄋ一ㄠˇ ㄇ一ㄢˋ ㄏㄨˊ ㄒ一ㄥˊ

解释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例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可怜个个衣不蔽体,饿得鸟面鹄形。”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

感情鸟面鹄形是贬义词。

繁体鳥靣鵠形

近义面黄肌瘦

英语be skin and bones(haggar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niǎo   注音  ㄋ一ㄠˇ   繁体    
部首  鸟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QYNG  五笔98  QGD  仓颉  PYSM  郑码  RZ  四角  27127  结构  单一电码  7680  区位  3681  统一码  9E1F  笔顺  ノフ丶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鸟(鳥)的拼音:niǎo(ㄋ一ㄠˇ)  

⒈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鸟类。候鸟。益鸟。鸟语花香。

统一码

鸟字UNICODE编码U+9E1F,10进制: 40479,UTF-32: 00009E1F,UTF-8: E9 B8 9F。

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ird、fowl、jay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bird; KangXi radical 196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鸟的拼音:

diǎo  

〈词性:名〉

(1) 人、畜的雄性生殖器 [male genitalia]——骂人的粗话。如:鸟乱(亦作“鸟闹”。骂人话。胡闹,捣乱);鸟事(坏事情)

(2) 另见 niǎo  

基本词义

鸟的拼音:

niǎo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小篆作字形,都象鸟形。本义:飞禽总名) 同本义 [bird]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易·小过》

我则鸣鸟不闻。——《书·君奭》

有鸟高飞。——《诗·小雅·菀柳》

鸟乃去矣。——《诗·大雅·生民》

兽奔鸟窜。——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鸟篆(鸟形的篆书);鸟卜(用鸟预卜年岁的吉凶);鸟恨(鸟声含恨);鸟乌(指乌鸦);鸟迹(鸟的足迹);鸟耘(群鸟耘田);鸟径(仅容飞鸟通行的小径);鸟歌(鸟声如歌声,故称鸟鸣为鸟歌);鸟举(鸟飞。比喻行动快速);鸟窜(形容奔窜快速如鸟飞)

(3) 另见 diǎo  

常用词组

鸟巢、鸟道、鸟粪、鸟机、鸟尽弓藏、鸟瞰、鸟瞰、鸟笼、鸟枪、鸟枪换炮、鸟兽、鸟兽散、鸟语花香

  拼音  miàn   注音  ㄇ一ㄢˋ   繁体    
部首  面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MJD  五笔98  DLJF  仓颉  MWSL  郑码  GJKD  四角  10602  结构  单一电码  7240  区位  3570  统一码  9762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面(麵)的拼音:miàn(ㄇ一ㄢˋ)  

⒈ 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⒉ 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⒊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⒋ 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⒌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

⒍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⒎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  )面。

⒏ 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面粉。面食。面包。

⒐ 粉末:药面儿。

⒑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面条。

⒒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面。

统一码

面字UNICODE编码U+9762,10进制: 38754,UTF-32: 00009762,UTF-8: E9 9D A2。

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urface、face、side、cover

相关字词

里、背、点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face; surface; plane; side, dimens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face]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surface;top;face]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cover;the right side;outside]。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side;aspect]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surface]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feelings]。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词性变化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形〉

(1) 当面 [personally;directly;face to face]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动〉

(1) 朝向;面对;面向 [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meet]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exhort;encourage]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face to]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back on]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量〉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面的拼音:

麵、麪 miàn  

〈词性: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wheat flour]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powder]。如:胡椒面;药面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形〉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soft and floury]。如:这块白薯真面

常用词组

面包、面包车、面包果、面壁、面禀、面不改色、面部、面层、面朝、面陈、面斥、面对、面对面、面额、面粉、面缚、面疙瘩、面垢、面糊、面糊、面积、面颊、面交、面巾、面具、面孔、面料、面临、面貌、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面模,面模儿、面目、面目一新、面盘、面庞、面盆、面皮、面前、面人儿、面容、面纱、面善、面神经、面食、面世、面饰、面首、面授、面熟、面署第一、面瘫、面谈、面汤、面条、面团、面晤、面向、面谢、面形,面型、面叙、面颜、面议、面影、面友、面谕、面誉,面谀、面罩、面值、面子

  拼音    注音  ㄏㄨˊ   繁体    
部首  鸟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TFKG  仓颉  HRPYM  郑码  MBJR  四角  27627  结构  左右电码  7711  区位  8032  统一码  9E44  笔顺  ノ一丨一丨フ一ノフ丶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鹄(鵠)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水鸟,形状像鹅,体较鹅大,鸣声宏亮,善飞,吃植物、昆虫等(亦称“天鹅”):鹄立。鹄望(殷切盼望)。鹄候。

统一码

鹄字UNICODE编码U+9E44,10进制: 40516,UTF-32: 00009E44,UTF-8: E9 B9 84。

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鹄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鵠䧼

汉英互译

swan

造字法

形声:从鸟、告声

English

targ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鹄的拼音:

  

〈词性:名〉

(1) 箭靶的中心 [bull's-eye]。如:鹄子(箭靶)

(2) 目标,目的 [target]

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任威斩断,而五官之大法无与焉。——章炳麟《商鞅》

(3) 另见 hú;hè  

常用词组

鹄的

基本词义

鹄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鹤”。鸟名。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 [crane]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越鸡不能伏鹄卵。——《庄子·庚桑楚》

王昭楚妃,千里别鹄。——嵇康《琴赋》

大仪鹄发。——《后汉书·吴良传赞》

(2) 另见 hè;gǔ  

基本词义

鹄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鸟,告声。本义: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2) 同本义 [swan]

青雀白鹄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笼之鹄。——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鹄卵(天鹅蛋);鹄韵鹄鹄(天鹅的鸣叫声);鹄子(幼鹄)

(4)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附近 [Hu]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诗·唐风》。毛传:“鹄,曲沃邑也。”

词性变化

鹄的拼音:

  

〈词性:动〉

(1) 治理象牙 [dress aphal]

象谓之鹄。——《尔雅》。郭璞注:“鹄,治朴之名。”

(2) 伫立如鹄,引申为等候,企盼 [wait]。如:鹄立(鹄鸟延颈而立。形容伫立盼望);鹄企(延颈企盼);鹄侍(在旁侍立)

鹄的拼音:

  

〈词性:形〉

(1) 白色 [white]。如:鹄袍(旧时应试士子所穿的白袍);鹄发(白发);鹄缨(白色的垂带);鹄鬓(白发)

(2) 通“浩”。大 [great]

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吕氏春秋·下贤》

(3) 另见 gǔ;hè  

常用词组

鹄候、鹄立、鹄望

  拼音  xíng   注音  ㄒ一ㄥˊ   
部首  彡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AET  仓颉  MTHHH  郑码  AEPD  四角  12422  结构  左右电码  1748  区位  4846  统一码  5F62  笔顺  一一ノ丨ノ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形的拼音:xíng(ㄒ一ㄥˊ)  

⒈ 实体:形仪(体态仪表)。形体。形貌。形容。形骸。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⒉ 样子:形状。形式。形态。形迹。地形。情形。

⒊ 表现:形诸笔墨。喜形于色。

⒋ 对照,比较:相形见绌。

⒌ 状况,地势:形势。

⒍ 古同“型”,模子。

⒎ 古同“刑”,刑罚。

统一码

形字UNICODE编码U+5F62,10进制: 24418,UTF-32: 00005F62,UTF-8: E5 BD A2。

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ear、body、compare、entity、form、look、shape

造字法

形声:从彡、开声

English

form, shape, appeara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形的拼音: xíng  

〈词性:名〉

(1) 同本义 [shape;form]

形,象形也。——《说文》

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

雷雨之动满形。——《易·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礼记·乐记》

形色天性也。——《孟子》

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列子·说符》

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鸟兽之形。

形若土狗。——《聊斋志异·促织》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形物(有形之物);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3) 形体,实体 [body]

可以隐形。——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山岳潜形。——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钩勒形廓。——蔡元培《图画》

(4) 又如:形寂(死亡);形响(形体和声响);形解(形体超脱现实;道教指尸解);有形;无形;整形;形生(身体与性命);形性(形体和性质);形训(用文字形体的分析来释字义)

(5) 容色,容貌 [appearance]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谷梁传》

(6) 又如:形藏(模样、身分);形质(容貌与性情);形秽(容貌不洁)

(7) 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terrain]

秦,形胜之国。——《史记》

(8) 又如:形便(地形有利);形要(形势险要);形局(地理格局)

(9) 情势,形势 [situation]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未之得验,然其形必然。——汉· 贾谊《铸钱》

不能者之形。——《孟子·梁惠王上》

鼎足之形。——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又如:形服(迫于形势而屈服);形宜(按照形势所应注意之事)

(11) 通“型”。模型 [mold]

冰炭不合形。——《韩非子·用人》

仪形虞、周之盛。——《汉书·王莽传上》

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潜夫论·德化》

词性变化

形的拼音: xíng  

〈词性:动〉

(1) 画图形 [draw designs,maps,etc.]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书·说命》

(2) 又如:形摹(描摹)

(3) 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show;express]

形,见也。——《广雅》

然后心术形焉。——《礼记·乐记》。注:“犹见也。”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虚实》

赵王不悦,形于颜色。——《战国策·赵策三》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形藏(秘密;隐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见(显现;显形);形言(表现在言辞上)

(5) 比较,对照 [contrast]

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西湖二集》

(6) 又如:相形见绌

(7) 描绘 [describe]

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汉· 枚乘《七发》

(8) 形成,成为某种形象 [form]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辞·天问》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管子》

常用词组

形变、形单影只、形格势禁、形骸、形迹、形迹可疑、形貌、形容、形容、形容、形容词、形声、形式、形式主义、形势、形势逼人、形态、形体、形象、形心、形形色色、形影、形影不离、形影相吊、形影相随、形影相追、形制、形状

鸟面鹄形: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