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蹑蹻担簦的意思

nièqiāodāndēng

蹑蹻担簦



拼音niè qiāo dān dēng

注音ㄋ一ㄝˋ ㄑ一ㄠ ㄉㄢ ㄉㄥ

解释同“蹑蹻檐簦”。

出处明·张煌言《徐允岩诗序》:“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余提孤军走英霍山。徐子蹑蹻担簦,章皇山泽中。”

例子余生江淮之间,菰芦之内,见闻寡陋,学殖荒落,垂三十年,而始蹑蹻担簦游学于四方,求天下之士而交之,以辅其所不逮。清·戴名世《赠张天间先生八十寿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蹑蹻担簦是中性词。

繁体躡蹻擔簦

近义蹑屩担簦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niè   注音  ㄋ一ㄝˋ   繁体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  KHBC  仓颉  XRMSJ  郑码  JIXX  四角  61147  结构  左右电码  6495  区位  8570  统一码  8E51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一丨丨一一一フ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蹑(躡)的拼音:niè(ㄋ一ㄝˋ)  

⒈ 踩,踏:“张良、陈平蹑汉王足”。蹑足。

⒉ 追踪,跟随,轻步行走的样子:追蹑。蹑踪。蹑手蹑脚。

统一码

蹑字UNICODE编码U+8E51,10进制: 36433,UTF-32: 00008E51,UTF-8: E8 B9 91。

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蹑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足、聂声

English

tread, step on; follow, tr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蹑的拼音:

niè  

〈词性:动〉

(1) (形声。从足,聂声。本义:踩踏,有意识地踩踏)

(2) 同本义 [tread]

蹑,蹈也。——《说文》

康子履 魏桓子,蹑其踵。——《战国策·秦策》

张良、 陈平蹑 汉王足。——《史记·淮阴侯列传》

蹑屐登崖。——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农夫蹑丝履。——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足下蹑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蹑履相逢迎。

(4) 又如:蹑冻(踏着未融化的冰雪行路);蹑球(踩球);蹑蹬(踩踏石级);蹑级(顺着台阶逐级上下)

(5) 登 [climb]

世胄蹑高,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6) 又如:飞空蹑壁;蹑级(逐级提拔);蹑空(旧谓得道成仙之人可腾空而行或停留空中);蹑虚(凌空);蹑云(高耸入云;腾云)

(7) 穿 [put on]

农夫蹑丝履。——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蹑屐(拖着木屐;穿着木屐);蹑蹈(穿鞋袜)

(9) 放轻 [脚步] 悄悄地走。通“捻” [lighten(one’s step)]。如:他蹑脚儿走了;蹑跀(小步;轻步);蹑脚(轻步行走的样子)

(10) 追随;追赶 [follow]

蹑迹披求。(跟随蛤蟆的踪迹,披开丛草寻求。蹑,追踪,披,拨开。)——《聊斋志异·促织》

(11) 又如:蹑景(追赶日影);蹑追(跟踪追击);蹑迹(追踪;跟踪);蹑风(追逐疾风);蹑捕(追捕);蹑逐(追逐);蹑寇(追击敌寇);蹑击(追击)

(12) 踮起脚尖走路 [walk on tiptoe]。如:蹑跟(高提脚跟而以脚尖轻步行走)

(13) 到;前往 [go to]。如:蹑蹀(往来小步的样子);蹑踱(来回寻找);蹑屣(远行;跋涉;奔波)

(14) 超越;胜过 [surpass]。如:蹑等(逾越等级)

(15) 效法 [follow]。如:蹑景(追随;效法)

词性变化

蹑的拼音:

niè  

〈词性:名〉

古代织布机上用脚踩的两只踏板 [footstep]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傅子》

常用词组

蹑手蹑脚、蹑足、蹑足潜踪、蹑踪

  拼音  qiāo   注音  ㄑ一ㄠ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9画  
五笔  KHTK  仓颉  RMHKB  郑码  JIJL  四角  62127  结构  左右电码  9276  统一码  8E7B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一ノ丶丨フ一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蹻的拼音:qiāo(ㄑ一ㄠ)  

⒈ 同“跷”。

统一码

蹻字UNICODE编码U+8E7B,10进制: 36475,UTF-32: 00008E7B,UTF-8: E8 B9 BB。

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檋趫蹺勪

English

strong; brave; sandals; sho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蹻的拼音: jué  

〈词性:名〉

(1) 屐、鞋。古代多指草鞋 [clogs;shoes;straw sandals]

布衣草蹻而牧羊。——《汉书·卜式传》

(2) 另见 qiāo  

  拼音  dān dàn dǎn   
注音  ㄉㄢ ㄉㄢˋ ㄉㄢˇ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RJGG  仓颉  QAM  郑码  DKA  四角  56010  结构  左右电码  2137  区位  2103  统一码  62C5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担(擔)的拼音:dān(ㄉㄢ)  

⒈ 用肩膀挑:担水。

⒉ 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当。担待(a.原谅;b.担当责任)。担重任。担风险。

其他字义

担(擔)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

⒉ 一挑东西:担子。勇挑重担。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担等于一百斤。

⒋ 量词,用于成担的东西:一担水。

其他字义

担的拼音:dǎn(ㄉㄢˇ)  

⒈ 同“掸”。

统一码

担字UNICODE编码U+62C5,10进制: 25285,UTF-32: 000062C5,UTF-8: E6 8B 85。

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揭撣擔笪

汉英互译

dan、picul

造字法

形声:从扌、旦声

English

carry, bear, underta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担的拼音:

d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2) 同本义 [carry on a shoulder pole]

儋,何也。从人,詹声。以背曰负,以肩曰儋。——《说文》。字亦作“擔”。

担,负也。——《字林》

担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担戴(肩挑头顶)

(4) 背负 [carry on one's back]。如:担簦(背着伞)

(5) 承当,承担 [take upon]

吾担悲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又如:分担(担负一部分);担承(承担);担扶(担当;扶助);担杜(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担干系(担干纪。负责任)

(7) 另见 dàn  

常用词组

担保、担不是、担沉重,担沉重儿、担承、担待、担当、担负、担搁、担架、担惊、担惊受怕、担名,担名儿、担任、担受、担心、担忧、担子

基本词义

担的拼音:

dàn  

〈词性:名〉

(1)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carrying pole and the loads on it]

负担荷以丈尺兮。——《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2) 又如:挑担;担仗(行李担子。亦作“担脚”,“担杖”);担头(货担两头;一挑东西);货郎担

(3) 轿子 [sedan]。如:担舆(肩舆)

(4) 肩负的责任 [burden;load]。如:重担(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

词性变化

担的拼音:

dàn  

〈词性:量〉

(1)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a unit of weight (=50 kilograms)]

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李颀《别梁鍠》

(2) 用于计成挑的东西 [a load of]。如:一担柴;两担米

(3) 另见 dān  

常用词组

担担面、担子

  拼音  dēng   注音  ㄉㄥ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8画  
五笔  TWGU  仓颉  HNOT  郑码  MXJU  四角  88108  结构  上下电码  4678  区位  8403  统一码  7C26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フ丶ノノ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簦的拼音:dēng(ㄉㄥ)  

⒈ 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

统一码

簦字UNICODE编码U+7C26,10进制: 31782,UTF-32: 00007C26,UTF-8: E7 B0 A6。

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簦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造字法

形声:从竹、登声

English

large umbrella with a long handle, used for street stall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簦的拼音: dēng  

〈词性:名〉

(1) 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a large broad-rimmed bamboo or straw hat with a handle]

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说文》。今之省雨伞也。

[夫差]遵 汶伐 博,簦笠相望于 艾陵。——《国语·吴语》

(2) 器名 [a kind of vessel]

[罕拔]后乏盐,求于 瑞体, 瑞体馈海盐五千簦。——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蹑蹻担簦: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