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ō yī rú nì
注音ㄛ 一 ㄖㄨˊ ㄋ一ˋ
解释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用法作状语;指强作欢颜。
感情喔咿儒睨是中性词。
繁体喔吚儒睨
近义喔咿儒儿
动物生肖牛,虎,蛇
喔的拼音:ō(ㄛ)
⒈ 〔喔唷〕叹词,表示惊讶、痛苦,如“喔喔,摔得好痛!”
⒉ 叹词,表示理解、省悟:喔,真有这回事!
喔的拼音:wō(ㄨㄛ)
⒈ 象声词,形容雄鸡叫声:雄鸡喔喔啼。
喔字UNICODE编码U+5594,10进制: 21908,UTF-32: 00005594,UTF-8: E5 96 94。
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喔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噢
形声:从口、屋声
descriptive of crying or of crowing
详细解释◎ 喔的拼音: wō
〈词性:动〉
(1) 鸡鸣 [(of cock) crow]
鸡初喔,鸟再啼,北斗阑干月沉西。——徐倬《骡马谣》
(2) 常叠用
早霜鸡喔喔,残月马萧萧。——许浑《秋日行次关西》
(3) 又如: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喔喔(鸡鸣声)
◎ 喔的拼音: wō
<象>
鸡鸣声 [cock's crow]
喔喔晓鸡鸣。——吾邱瑞《运甓记》
◎ 喔的拼音: wō
<叹>
(1) 表示了解 [oh]。如:喔,我知道了
(2) 表示领会、醒悟 [oh]。如:喔,原来是这么回事!
喔唷
咿的拼音:yī(一)
⒈ 〔咿唔〕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⒉ 〔咿哑(yǎ ㄧㄚˇ )〕a.象声词,小孩学话的声音;b.象声词,摇桨的声音。均亦作“咿呀”。
咿字UNICODE编码U+54BF,10进制: 21695,UTF-32: 000054BF,UTF-8: E5 92 BF。
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咿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吚
形声:从口、伊声
descriptive of creaking; laugh
详细解释◎ 咿的拼音:
吚 yī
<象>
形容哭、笑和物动之声 [sound of creaking;chirp;laughing;moving]。如:咿轧(咿咿哑哑。描摹物件相互磨擦转动的声音);咿喔(强笑声;禽鸟声;摇橹声);咿噢(悲泣声);咿哑(物体转动或摇动声;小儿学语或低哭声;管弦声);咿咿(呼唤鹅鸭声;形容凄恻、微弱的声音)
咿唔、咿呀
儒的拼音:rú(ㄖㄨˊ)
⒈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⒉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⒊ 古同“懦”,懦弱。
儒字UNICODE编码U+5112,10进制: 20754,UTF-32: 00005112,UTF-8: E5 84 92。
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儒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㐵偄
形声:从亻、需声
Confucian scholar
详细解释◎ 儒的拼音: rú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Confucianism]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 儒的拼音: rú
〈词性:形〉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slow]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儒家、儒家经书、儒将、儒教、儒林、儒生、儒士、儒术、儒雅、儒雅风流、儒医
睨的拼音:nì(ㄋ一ˋ)
⒈ 斜着眼睛看:睨视。睥睨。
⒉ 偏斜:“日方中方睨”。
睨字UNICODE编码U+7768,10进制: 30568,UTF-32: 00007768,UTF-8: E7 9D A8。
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睨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倪
形声:从目、儿声
look askance at, glare at; squint
详细解释◎ 睨的拼音: nì
〈词性:动〉
(1) (形声。从目,兒( ní )声。本义:斜视)
(2) 同本义 [look askance]
睨,视也。——《说文》
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
睨而视之。——《礼记·中庸》
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庄子·山水》
相如持其璧睨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睨注(斜着眼睛注视);睨笑(斜视而笑);睨视(斜视,旁视;傲视)
(4) 视 [see]
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离骚》。玉逸注:“睨,视也。”
(5) 顾视,回视 [look around]
(6) 寻视 [look for]
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墨子》
(7) 窥伺 [peep at]。如:睨望(窥望)
(8) 偏斜 [incline to one side;slant]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