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ān qīn tuō shú
注音ㄆㄢ ㄑ一ㄣ ㄊㄨㄛ ㄕㄨˊ
解释攀:牵挽。拉亲戚关系,认作朋友。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他与那猪八戒当时寻到我的门前,讲甚么攀亲托熟之言。”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拉关系。
感情攀亲托熟是中性词。
繁体攀親托熟
近义攀亲道故
英语claim kinship
动物生肖牛,虎,蛇
攀的拼音:pān(ㄆㄢ)
⒈ 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高。攀越。攀桂(古代指科举考试登第)。攀折(zhé )。攀附。攀援。
⒉ 拉扯,拉拢,结交:攀交。攀扯。攀谈。攀亲。
攀字UNICODE编码U+6500,10进制: 25856,UTF-32: 00006500,UTF-8: E6 94 80。
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㐴扳
clamber、climb、shin
形声:从手、樊声
climb; pull; hang on to
详细解释◎ 攀的拼音: p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2) 同本义 [draw]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攀恋(攀住车辕,恋恋不舍);攀辕(拉住车把)
(4) 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climb]
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攀草牵棘,…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攀引(攀援);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攀沿(犹攀缘);攀云(攀附青云而上升。后比喻仕进);攀倚(攀援依傍);攀进(攀缘行进)
(6) 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 [seek connections in high places]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唐· 罗隐《乌程》
(7) 又如:攀教(高攀求教);攀风(比喻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攀亲托熟(认作亲戚熟友)
(8) 攀比 [compare unrealistically]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戏为六绝句》
(9) 又如:攀引(犹攀比);攀追(攀比追随;攀高追远)
(10) 依附 [depend on]
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宋史·张逊传》
(11) 又如:攀依(攀附,依附);攀陪(依附);攀违(谦词,谓有违于依附);攀鳞(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
(12) 援引 [cite]。如:攀引(援用;引用);攀扶(援引扶助);攀例(援引为例)
(13) 牵涉;牵扯 [implicate;involve]
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我已拿下廷尉。——《三国演义》
(14) 又如:攀指(诬供牵连);攀染(诬供牵连);攀连(诬供牵连);攀诬(犯人诬供以牵连他人);攀害(诬供陷害)
(15) 追;赶 [pursue]
燕、 许有作,方欲上攀 秦、 汉。——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16) 摘取 [pick;pull down and break off]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南朝梁· 江淹《别赋》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17) 又如:攀玩(折取玩赏);攀搴(折取)
攀比、攀缠、攀扯、攀登、攀附、攀高结贵、攀高枝儿、攀高枝儿、攀供、攀桂、攀花折柳、攀话,攀话儿、攀龙附凤、攀配、攀亲、攀谈、攀援、攀缘、攀缘白珠树、攀辕卧辙、攀摘、攀折、攀枝花
亲(親)的拼音:qīn(ㄑ一ㄣ)
⒈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
⒉ 婚姻:亲事。
⒊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
⒋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
⒌ 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
⒍ 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
⒎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
亲(親)的拼音:qìng(ㄑ一ㄥˋ)
⒈ 〔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亲字UNICODE编码U+4EB2,10进制: 20146,UTF-32: 00004EB2,UTF-8: E4 BA B2。
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親媇
benignity、for oneself、parent、relative
疏
原为形声
relatives, parents; intimate the hazel nut or filbert tree a thorny tree
详细解释◎ 亲的拼音:
親 qīn
〈词性:形〉
(1) (形声。从见,亲( shēn )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
(2) 同本义 [dear;beloved;intimate]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3)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4) 亲密。与“疏”相对 [close;intimate]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6) 准,准确 [accurate]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7)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8) 通“新”。更新 [renew;replace]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9) 通“辛”。艰苦 [bitter;intensive]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 亲的拼音:
親 qīn
〈词性: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parent]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3)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blood or marriage relation]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4)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5) 亲密的、可靠的人 [close person]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6)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 亲的拼音:
親 qīn
〈词性:副〉
(1) 亲自,亲身 [in person]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 亲的拼音:
親 qīn
〈词性:动〉
(1) 亲近;接近 [be close to]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2)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3)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kiss]。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4) 另见 qìng
亲爱、亲本、亲笔、亲兵、亲串、亲代、亲丁、亲房、亲故、亲和力、亲驾、亲近、亲旧、亲眷、亲口、亲历、亲邻、亲临、亲密、亲睦、亲昵、亲朋、亲戚、亲切、亲热、亲如手足、亲善、亲上成亲、亲身、亲生子女、亲事、亲手、亲疏、亲疏贵贱、亲属、亲体、亲痛仇快、亲王、亲吻、亲狎、亲信、亲兄弟、亲眼、亲谊、亲迎、亲友、亲缘、亲在、亲征、亲知、亲炙、亲自、亲族、亲嘴
◎ 亲的拼音:
(1) 親 qìng
(2) 另见 qīn
亲家、亲家公、亲家母
托的拼音:tuō(ㄊㄨㄛ)
⒈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⒉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⒊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⒋ 寄,暂放:托身,托售。托儿所。
⒌ 请求、帮助:请托。恳托。
⒍ 借故推诿躲避:推托。假托。
⒎ 依赖:托福。托庇。
⒏ 委任:托付。委托。
⒐ 压强单位。
托字UNICODE编码U+6258,10进制: 25176,UTF-32: 00006258,UTF-8: E6 89 98。
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乇扽拓讬
entrust、hold in the palm、plead、set off、sth. serving as a support
形声:左形右声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详细解释◎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推。同“拓” [push]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hold in the palm]。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support]。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line]。如:托一层纸
◎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pad]。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stock]。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torr],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 托的拼音:
託 tuō
〈词性: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 ),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entrust; trust]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言辞、 理由] [pretext]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rely on]。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ask;request]。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托庇、托病、托词、托词,托辞、托地、托儿所、托尔斯泰、托福、托福、托付、托孤、托故、托管、托疾、托架、托靠、托拉斯、托赖、托落、托门子、托梦、托名、托盘、托人情、托生、托始、托熟、托幼、托运、托嘱
熟的拼音:shú(ㄕㄨˊ)、shóu(ㄕㄡˊ)
⒈ 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饭熟了。
⒉ 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成熟。瓜熟蒂落。
⒊ 程度深:熟睡。熟思(经久而周密地思考)。深思熟虑。
⒋ 做某种工作时间长了,精通而有经验:熟练。娴熟。熟习。熟能生巧。
⒌ 习惯,常见,知道清楚:熟人。熟悉。熟记(强记)。轻车熟路。
⒍ 经过加工炼制的:熟铁。熟皮子。熟石膏。熟石灰。
熟字UNICODE编码U+719F,10进制: 29087,UTF-32: 0000719F,UTF-8: E7 86 9F。
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孰
cooked、deeply、familiar、processed、ripe、skilled
生
形声
well-cooked; ripe; familiar with
详细解释◎ 熟的拼音: shóu
(1) ——口语,义同“熟”( shú )
(2) 另见 shú
◎ 熟的拼音: shú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孰( shú )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
(2) 同本义 [cooked]
熟治万物。——《礼记·礼运》。疏:“谓烹煮。”
宰夫胹熊蹯不熟。——《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熟末(指煮得烂熟的食物);熟切店(卖熟肉的店铺);熟水(开水);熟献(指烹熟的上献祭品)
(4) 谷物、水果或微生物等成熟 [harvest]
秋,大熟,未收。——《书·金滕》
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
瓜熟蒂落。——张君房《云笈七签》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早熟;熟岁(谷熟之岁);熟颗(指成熟的粮食颗粒)
(6) 成熟 [ripen]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功成业熟也何难。——庐肇《成名后作》
(7) 熟悉 [familiarize;have intimate knowledge of]
胡不谋之人心以熟吾道?——柳宗元《断刑论下》
无他,但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熟娴(即“娴熟”。熟练);熟嘴(油嘴;贫嘴);纯熟(很熟练);熟精(熟悉精通);熟会(熟练);熟溜(熟练貌);熟口(娴于唱曲的人)
◎ 熟的拼音: shú
〈词性:形〉
(1) 经过加工或处理过的 [wrought]。如:熟麻(煮熟的麻);熟药(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材);熟衣(煮炼过的丝制品制成的衣服);熟纸(经过煮捶或涂蜡的纸);熟货(用原料加工制成的物品);熟肚(怀孕或生育过的妇女);熟粪(沤熟的粪肥)
(2) 有收成;丰收 [bumper]
天之道出阳为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薰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
(3) 又如:熟年(丰年);熟岁(丰年);熟荣(丰收)
(4) 熟悉 [familiar]
此论不可不熟。——《吕氏春秋·重已》。注:“犹知也。”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 宁南意合。——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熟口(熟悉演唱的人);熟间(熟悉的行业);熟精(熟悉精通);熟脚(熟悉情况的人);熟落(熟悉);熟会(熟悉);熟晓(十分了解);熟滑(熟悉);熟分(熟悉;相熟);熟狎(过分亲昵、随便);熟不讲礼(熟人不必计较礼数)
(6) 土壤经过多年耕耘,已适于作物生长的 [cultirated]。如:熟土;熟地;熟田
(7) 精审,仔细 [carefully]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8) 又如:熟念(反覆斟酌,仔细考虑);熟视(细看);熟味(仔细体会);熟筹(仔细筹划);熟算(深入细致地谋划);熟寻(仔细探索);熟议(仔细计议);熟耕(精耕);熟计(周密地谋划)
(9) 表示程度深 [deeply]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资治通鉴·唐纪》
(10) 又如:熟卧(熟睡);熟寐(熟睡);熟寝(熟睡);醉熟(沉醉);熟暑(酷暑);熟红(深红)
◎ 熟的拼音: shú
〈词性:量〉
(1) 在一年内农田作物成熟的次数 [crop]。如:两熟
(2) 结果、开花或生出其他产品的活动或事实 [bearing]。如:一年三熟
(3) 另见 shóu
熟谙、熟菜、熟道,熟道儿、熟地、熟化、熟荒、熟记、熟客、熟练、熟料、熟路、熟虑、熟门熟路、熟能生巧、熟人熟事、熟稔、熟食、熟石膏、熟石灰、熟视无睹、熟识、熟手、熟睡、熟丝、熟思、熟铁、熟土、熟悉、熟习、熟语、熟知、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