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iān tīng piān xìn
注音ㄆ一ㄢ ㄊ一ㄥ ㄆ一ㄢ ㄒ一ㄣˋ
解释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例子他总是乐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从不偏听偏信。
正音“偏”,不能读作“biǎn”。
辨形“偏”,不能写作“篇”。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相信只长一只耳朵人的话
感情偏听偏信是贬义词。
繁体偏聽偏信
近义偏听则暗
反义兼听则明
英语be biased(heed and trust only one side)
俄语страдать пристрастием
日语一方(いっぽう)の言いぶんのみ聞(き)いて信(しん)ずる
德语nur eine Seite hǒren und ihr Glauben schenken(sich parteiisch verhalt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偏的拼音:piān(ㄆ一ㄢ)
⒈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⒉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信。
⒊ 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偏偏。偏巧。
⒋ 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偏过了,您请吃吧。
偏字UNICODE编码U+504F,10进制: 20559,UTF-32: 0000504F,UTF-8: E5 81 8F。
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徧
deflection、leaning、partial、prejudiced、slanting、deflection
偏偏、正
形声:从亻、扁声
inclined one side; slanting
详细解释◎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2) 同本义 [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
(3)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4) 边远 [remote]
心远地自偏。——晋· 陶渊明《饮酒》
(5)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6)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one-sided;unilateral]
(7)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任(片面信任);偏行(片面实行);偏定(片面论定);偏解(片面的见解);偏辞(片面之词);偏裨(偏将与裨将)
(8) 独,特 [particular]。如:偏委(特殊照顾);偏惠(特殊的利益);偏嗜(特殊的爱好)
(9) 偏私;不公正;不公平 [selfish;partial;prejudiced]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墨子·兼爱下》
通则骄而偏。——《荀子·不苟》
(10) 又如:偏佞(偏私奸巧);偏指(偏私的意愿);偏徇(偏私曲从);偏护(偏私的袒护);偏执(固执);偏介(孤高偏执);偏吝(偏执鄙吝);偏令(偏颇的政令);偏曲(偏颇隐晦);偏政(偏颇的政教);偏恣(偏颇任性);偏说(偏颇、片面的言论);偏质(偏颇之性);偏论(偏颇的议论)
(11) 假借为“遍”。普遍 [allover;everywhere]
则不可偏观也。——《墨子·小取》
(12) 通“扁”。扁舟,小船 [small boat;skiff]
乘偏舟于五湖。——《后汉书·隗嚣传》
(13) 通“翩”。疾飞,飘扬 [lightly;flying]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名〉
(1) 旁;一方 [side]。如:偏王(占据一地而称王);偏帅(一方守将);偏霸(偏据一方而称王);偏亡(缺少某一方面);偏至(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偏长(一方面的特长);偏修(修道的旁门);偏室(正屋旁的房子);偏出(庶出;妾所生的子女)
(2) 部属 [subject]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3) 配偶的一方 [spouse]
但以偏亲垂老,生计屡空,聊复靦颜以居,未能投劾而去。——宋· 秦观《谢馆职启》
(4) 又如:偏栖(独居)
(5) 偏差;错误 [error]。如:纠偏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动〉
(1) 倾侧 [incline;tilt]
太阳已偏到西边去。——老舍《四世同堂》
(2) 偏袒 [be partial to and side with]。如:偏枯(偏袒;偏于一方);偏怙(偏心;偏向);偏毗(偏袒;辅助);偏枯曲庇(偏袒庇护);偏为(偏向;偏袒)
(3) 坚持,强求 [insist on]。如:不该她去,她偏要去
(4) 用于客套语。表示先用过或已用过茶饭 [have had (a meal)]。如:偏背(客气话。已吃过饭了)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副〉
(1) 表示程度。很;最;特别 [specially]。如:偏吃(吃得特别好);偏肥(特别鄙薄);偏宜(特别合适);偏视(特别看重);偏恶(特别的厌恶);偏精(特别精通);偏怜(特别宠爱);偏宝(特别珍爱);偏昵(特别亲近)
(2) 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 [why]。如:偏陪(“不能奉陪”的谦称,失陪)
(3)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的”、“恰巧” [just in time]
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only]。如:偏制(独自控制);偏得(独得);偏栖(独居);偏醒(独醒)
、偏爱、偏安、偏才、偏差、偏宠、偏辞、偏待、偏宕、偏殿、偏方、偏房、偏废、偏锋、偏好、偏好、偏航、偏护、偏激、偏见、偏将、偏角、偏科、偏劳、偏离、偏门、偏旁、偏僻、偏偏、偏颇、偏巧、偏厦、偏师、偏食、偏私、偏瘫、偏袒、偏疼、偏题、偏听偏信、偏西、偏狭、偏向、偏向、偏斜、偏心、偏心矩、偏心率、偏心眼、偏压、偏要、偏移、偏远、偏振、偏执、偏置、偏重、偏注、偏转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聽聴聼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形声:从口、斤声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
偏的拼音:piān(ㄆ一ㄢ)
⒈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⒉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信。
⒊ 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偏偏。偏巧。
⒋ 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偏过了,您请吃吧。
偏字UNICODE编码U+504F,10进制: 20559,UTF-32: 0000504F,UTF-8: E5 81 8F。
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徧
deflection、leaning、partial、prejudiced、slanting、deflection
偏偏、正
形声:从亻、扁声
inclined one side; slanting
详细解释◎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2) 同本义 [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
(3)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4) 边远 [remote]
心远地自偏。——晋· 陶渊明《饮酒》
(5)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6)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one-sided;unilateral]
(7)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任(片面信任);偏行(片面实行);偏定(片面论定);偏解(片面的见解);偏辞(片面之词);偏裨(偏将与裨将)
(8) 独,特 [particular]。如:偏委(特殊照顾);偏惠(特殊的利益);偏嗜(特殊的爱好)
(9) 偏私;不公正;不公平 [selfish;partial;prejudiced]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墨子·兼爱下》
通则骄而偏。——《荀子·不苟》
(10) 又如:偏佞(偏私奸巧);偏指(偏私的意愿);偏徇(偏私曲从);偏护(偏私的袒护);偏执(固执);偏介(孤高偏执);偏吝(偏执鄙吝);偏令(偏颇的政令);偏曲(偏颇隐晦);偏政(偏颇的政教);偏恣(偏颇任性);偏说(偏颇、片面的言论);偏质(偏颇之性);偏论(偏颇的议论)
(11) 假借为“遍”。普遍 [allover;everywhere]
则不可偏观也。——《墨子·小取》
(12) 通“扁”。扁舟,小船 [small boat;skiff]
乘偏舟于五湖。——《后汉书·隗嚣传》
(13) 通“翩”。疾飞,飘扬 [lightly;flying]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名〉
(1) 旁;一方 [side]。如:偏王(占据一地而称王);偏帅(一方守将);偏霸(偏据一方而称王);偏亡(缺少某一方面);偏至(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偏长(一方面的特长);偏修(修道的旁门);偏室(正屋旁的房子);偏出(庶出;妾所生的子女)
(2) 部属 [subject]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3) 配偶的一方 [spouse]
但以偏亲垂老,生计屡空,聊复靦颜以居,未能投劾而去。——宋· 秦观《谢馆职启》
(4) 又如:偏栖(独居)
(5) 偏差;错误 [error]。如:纠偏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动〉
(1) 倾侧 [incline;tilt]
太阳已偏到西边去。——老舍《四世同堂》
(2) 偏袒 [be partial to and side with]。如:偏枯(偏袒;偏于一方);偏怙(偏心;偏向);偏毗(偏袒;辅助);偏枯曲庇(偏袒庇护);偏为(偏向;偏袒)
(3) 坚持,强求 [insist on]。如:不该她去,她偏要去
(4) 用于客套语。表示先用过或已用过茶饭 [have had (a meal)]。如:偏背(客气话。已吃过饭了)
◎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副〉
(1) 表示程度。很;最;特别 [specially]。如:偏吃(吃得特别好);偏肥(特别鄙薄);偏宜(特别合适);偏视(特别看重);偏恶(特别的厌恶);偏精(特别精通);偏怜(特别宠爱);偏宝(特别珍爱);偏昵(特别亲近)
(2) 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 [why]。如:偏陪(“不能奉陪”的谦称,失陪)
(3)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的”、“恰巧” [just in time]
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only]。如:偏制(独自控制);偏得(独得);偏栖(独居);偏醒(独醒)
、偏爱、偏安、偏才、偏差、偏宠、偏辞、偏待、偏宕、偏殿、偏方、偏房、偏废、偏锋、偏好、偏好、偏航、偏护、偏激、偏见、偏将、偏角、偏科、偏劳、偏离、偏门、偏旁、偏僻、偏偏、偏颇、偏巧、偏厦、偏师、偏食、偏私、偏瘫、偏袒、偏疼、偏题、偏听偏信、偏西、偏狭、偏向、偏向、偏斜、偏心、偏心矩、偏心率、偏心眼、偏压、偏要、偏移、偏远、偏振、偏执、偏置、偏重、偏注、偏转
信的拼音:xìn(ㄒ一ㄣˋ)
⒈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⒉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⒊ 崇奉:信仰。信徒。
⒋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⒌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⒍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⒎ 同“芯2”。
⒏ 姓。
信的拼音:shēn(ㄕㄣ)
⒈ 古同“伸”,舒展开。
⒉ 古同“伸”,表白。
信字UNICODE编码U+4FE1,10进制: 20449,UTF-32: 00004FE1,UTF-8: E4 BF A1。
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㐰䚱孞訫
believe、faith、fuse、letter、message、sign、true、trust、without plan
疑
会意:从亻、从言
trust, believe; letter
详细解释◎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信笔、信标、信步、信插、信差、信贷、信访、信风、信奉、信服、信鸽、信函、信号、信号弹、信耗、信笺、信件、信教、信经、信据、信口、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信赖、信陵君、信马游缰、信念、信女、信皮儿、信然、信手、信手拈来、信守、信宿、信天游、信条、信筒、信徒、信托、信物、信息、信箱、信邪、信心、信仰、信义、信意,信意儿、信用、信誉、信札、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