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偏听偏言的意思

piāntīngpiānyán

偏听偏言



拼音piān tīng piān yán

注音ㄆ一ㄢ ㄊ一ㄥ ㄆ一ㄢ 一ㄢˊ

解释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偏听偏言是贬义词。

繁体偏聽偏言

近义偏听则暗

反义兼听则明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piān   注音  ㄆ一ㄢ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YNA  仓颉  OHSB  郑码  NWLD  四角  23227  结构  左右电码  0252  区位  3811  统一码  504F  笔顺  ノ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偏的拼音:piān(ㄆ一ㄢ)  

⒈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⒉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信。

⒊ 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偏偏。偏巧。

⒋ 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偏过了,您请吃吧。

统一码

偏字UNICODE编码U+504F,10进制: 20559,UTF-32: 0000504F,UTF-8: E5 81 8F。

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flection、leaning、partial、prejudiced、slanting、deflection

相关字词

偏偏、正

造字法

形声:从亻、扁声

English

inclined one side; slant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2) 同本义 [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

(3)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4) 边远 [remote]

心远地自偏。——晋· 陶渊明《饮酒》

(5)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6)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one-sided;unilateral]

(7)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任(片面信任);偏行(片面实行);偏定(片面论定);偏解(片面的见解);偏辞(片面之词);偏裨(偏将与裨将)

(8) 独,特 [particular]。如:偏委(特殊照顾);偏惠(特殊的利益);偏嗜(特殊的爱好)

(9) 偏私;不公正;不公平 [selfish;partial;prejudiced]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墨子·兼爱下》

通则骄而偏。——《荀子·不苟》

(10) 又如:偏佞(偏私奸巧);偏指(偏私的意愿);偏徇(偏私曲从);偏护(偏私的袒护);偏执(固执);偏介(孤高偏执);偏吝(偏执鄙吝);偏令(偏颇的政令);偏曲(偏颇隐晦);偏政(偏颇的政教);偏恣(偏颇任性);偏说(偏颇、片面的言论);偏质(偏颇之性);偏论(偏颇的议论)

(11) 假借为“遍”。普遍 [allover;everywhere]

则不可偏观也。——《墨子·小取》

(12) 通“扁”。扁舟,小船 [small boat;skiff]

乘偏舟于五湖。——《后汉书·隗嚣传》

(13) 通“翩”。疾飞,飘扬 [lightly;flying]

词性变化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名〉

(1) 旁;一方 [side]。如:偏王(占据一地而称王);偏帅(一方守将);偏霸(偏据一方而称王);偏亡(缺少某一方面);偏至(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偏长(一方面的特长);偏修(修道的旁门);偏室(正屋旁的房子);偏出(庶出;妾所生的子女)

(2) 部属 [subject]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3) 配偶的一方 [spouse]

但以偏亲垂老,生计屡空,聊复靦颜以居,未能投劾而去。——宋· 秦观《谢馆职启》

(4) 又如:偏栖(独居)

(5) 偏差;错误 [error]。如:纠偏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动〉

(1) 倾侧 [incline;tilt]

太阳已偏到西边去。——老舍《四世同堂》

(2) 偏袒 [be partial to and side with]。如:偏枯(偏袒;偏于一方);偏怙(偏心;偏向);偏毗(偏袒;辅助);偏枯曲庇(偏袒庇护);偏为(偏向;偏袒)

(3) 坚持,强求 [insist on]。如:不该她去,她偏要去

(4) 用于客套语。表示先用过或已用过茶饭 [have had (a meal)]。如:偏背(客气话。已吃过饭了)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副〉

(1) 表示程度。很;最;特别 [specially]。如:偏吃(吃得特别好);偏肥(特别鄙薄);偏宜(特别合适);偏视(特别看重);偏恶(特别的厌恶);偏精(特别精通);偏怜(特别宠爱);偏宝(特别珍爱);偏昵(特别亲近)

(2) 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 [why]。如:偏陪(“不能奉陪”的谦称,失陪)

(3)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的”、“恰巧” [just in time]

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only]。如:偏制(独自控制);偏得(独得);偏栖(独居);偏醒(独醒)

常用词组

、偏爱、偏安、偏才、偏差、偏宠、偏辞、偏待、偏宕、偏殿、偏方、偏房、偏废、偏锋、偏好、偏好、偏航、偏护、偏激、偏见、偏将、偏角、偏科、偏劳、偏离、偏门、偏旁、偏僻、偏偏、偏颇、偏巧、偏厦、偏师、偏食、偏私、偏瘫、偏袒、偏疼、偏题、偏听偏信、偏西、偏狭、偏向、偏向、偏斜、偏心、偏心矩、偏心率、偏心眼、偏压、偏要、偏移、偏远、偏振、偏执、偏置、偏重、偏注、偏转

  拼音  tīng   注音  ㄊ一ㄥ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RH  仓颉  RHML  郑码  JPD  四角  62021  结构  左右电码  8126  区位  4493  统一码  542C  笔顺  丨フ一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统一码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聽聴聼

汉英互译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造字法

形声:从口、斤声

English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词性变化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常用词组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

  拼音  piān   注音  ㄆ一ㄢ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YNA  仓颉  OHSB  郑码  NWLD  四角  23227  结构  左右电码  0252  区位  3811  统一码  504F  笔顺  ノ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偏的拼音:piān(ㄆ一ㄢ)  

⒈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⒉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信。

⒊ 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偏偏。偏巧。

⒋ 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偏过了,您请吃吧。

统一码

偏字UNICODE编码U+504F,10进制: 20559,UTF-32: 0000504F,UTF-8: E5 81 8F。

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flection、leaning、partial、prejudiced、slanting、deflection

相关字词

偏偏、正

造字法

形声:从亻、扁声

English

inclined one side; slant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2) 同本义 [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

(3)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4) 边远 [remote]

心远地自偏。——晋· 陶渊明《饮酒》

(5)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6)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one-sided;unilateral]

(7)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任(片面信任);偏行(片面实行);偏定(片面论定);偏解(片面的见解);偏辞(片面之词);偏裨(偏将与裨将)

(8) 独,特 [particular]。如:偏委(特殊照顾);偏惠(特殊的利益);偏嗜(特殊的爱好)

(9) 偏私;不公正;不公平 [selfish;partial;prejudiced]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墨子·兼爱下》

通则骄而偏。——《荀子·不苟》

(10) 又如:偏佞(偏私奸巧);偏指(偏私的意愿);偏徇(偏私曲从);偏护(偏私的袒护);偏执(固执);偏介(孤高偏执);偏吝(偏执鄙吝);偏令(偏颇的政令);偏曲(偏颇隐晦);偏政(偏颇的政教);偏恣(偏颇任性);偏说(偏颇、片面的言论);偏质(偏颇之性);偏论(偏颇的议论)

(11) 假借为“遍”。普遍 [allover;everywhere]

则不可偏观也。——《墨子·小取》

(12) 通“扁”。扁舟,小船 [small boat;skiff]

乘偏舟于五湖。——《后汉书·隗嚣传》

(13) 通“翩”。疾飞,飘扬 [lightly;flying]

词性变化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名〉

(1) 旁;一方 [side]。如:偏王(占据一地而称王);偏帅(一方守将);偏霸(偏据一方而称王);偏亡(缺少某一方面);偏至(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偏长(一方面的特长);偏修(修道的旁门);偏室(正屋旁的房子);偏出(庶出;妾所生的子女)

(2) 部属 [subject]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3) 配偶的一方 [spouse]

但以偏亲垂老,生计屡空,聊复靦颜以居,未能投劾而去。——宋· 秦观《谢馆职启》

(4) 又如:偏栖(独居)

(5) 偏差;错误 [error]。如:纠偏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动〉

(1) 倾侧 [incline;tilt]

太阳已偏到西边去。——老舍《四世同堂》

(2) 偏袒 [be partial to and side with]。如:偏枯(偏袒;偏于一方);偏怙(偏心;偏向);偏毗(偏袒;辅助);偏枯曲庇(偏袒庇护);偏为(偏向;偏袒)

(3) 坚持,强求 [insist on]。如:不该她去,她偏要去

(4) 用于客套语。表示先用过或已用过茶饭 [have had (a meal)]。如:偏背(客气话。已吃过饭了)

偏的拼音: piān  

〈词性:副〉

(1) 表示程度。很;最;特别 [specially]。如:偏吃(吃得特别好);偏肥(特别鄙薄);偏宜(特别合适);偏视(特别看重);偏恶(特别的厌恶);偏精(特别精通);偏怜(特别宠爱);偏宝(特别珍爱);偏昵(特别亲近)

(2) 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 [why]。如:偏陪(“不能奉陪”的谦称,失陪)

(3)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的”、“恰巧” [just in time]

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only]。如:偏制(独自控制);偏得(独得);偏栖(独居);偏醒(独醒)

常用词组

、偏爱、偏安、偏才、偏差、偏宠、偏辞、偏待、偏宕、偏殿、偏方、偏房、偏废、偏锋、偏好、偏好、偏航、偏护、偏激、偏见、偏将、偏角、偏科、偏劳、偏离、偏门、偏旁、偏僻、偏偏、偏颇、偏巧、偏厦、偏师、偏食、偏私、偏瘫、偏袒、偏疼、偏题、偏听偏信、偏西、偏狭、偏向、偏向、偏斜、偏心、偏心矩、偏心率、偏心眼、偏压、偏要、偏移、偏远、偏振、偏执、偏置、偏重、偏注、偏转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偏听偏言: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