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ǐ fū zhī yǒng
注音ㄆ一ˇ ㄈㄨ ㄓ ㄩㄥˇ
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例子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谜语堪比薑斋胆气豪
感情匹夫之勇是贬义词。
近义一夫之勇
反义深谋远虑
英语animal courage(reckless courage; foolhardiness)
俄语на одной хрáбрости
日语匹夫(ひっぷ)の勇(いさみ)
德语Tollkühnheit
造句bravoure aveugle(action téméraire)
动物生肖牛,虎,蛇
匹的拼音:pǐ(ㄆ一ˇ)
⒈ 量词(a.指整卷的绸或布;b.指马、骡等)。
⒉ 单独:匹夫(a.一个人,泛指平常人,如“国家兴亡,匹匹有责”;b.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匹之勇”)。
⒊ 相当,相敌,比得上:匹敌。匹配。
匹字UNICODE编码U+5339,10进制: 21305,UTF-32: 00005339,UTF-8: E5 8C B9。
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疋鴄
be equal to
会意
bolt of cloth; counter for horses
详细解释◎ 匹的拼音:
疋 pǐ
〈词性:名〉
(1) (会意。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
(2) 量词。用于纺织品或缧马等[bolt;piece]
匹,四丈也。——《说文》
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匹练(一匹白绢);匹帛(泛指纺织品);匹段(泛指丝织品)
(4) 志同道合的人;伴侣;配偶 [company]
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匹夫匹妇(指平民男女。泛指常人);匹夫小谅(指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匹夫沟渎(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匹群(犹伴侣,伙伴);匹双(匹偶,配偶)
(6) 同类;友辈 [friend generation]
无怨无恶,率由群匹。——《诗·大雅·假乐》
(7) 又如:匹畴,匹俦(同类);匹侪(同类;同伴)
(8) 匹敌,对手 [match]
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三国演义》
(9) 又如:世无其匹
(10) 二人 [two persons]
畴匹,二人为匹,四人为畴。——玄应《一切经音义》
(11) 雌雄 [female and male]。如:匹居(雌雄同居);匹处(雌雄同处);匹耦(雌雄配对)
(12) 成对 [pair]。如:匹鸟(成对的鸟);匹植(成对成行地种植);匹禽(成对的鸟)
(13) 通“譬”。比喻 [metaphor;analogy]
匹诸俘伪。——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匹如元不到京来。——元稹《酬乐天醉别》
◎ 匹的拼音: pǐ
〈词性:动〉
(1) 匹敌;比得上,相当 [compare;be equal to]
作丰伊匹。——《诗·大雅·文王有声》。传:“匹,配也。”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楚辞·九章·怀沙》
(2) 又如:天下谁能匹;匹休(比配;媲美);匹比(比);匹耦(投合);匹遇(遇合);匹亚(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匹驰(并驰)
(3) 匹配;相配 [be a match for]。如:匹偶(婚配)
(4) 正对着;冲着 [be right against(one's face)]。如:匹头匹脑(对准头脸);匹头(迎面,劈头)
◎ 匹的拼音: pǐ
〈词性:形〉
(1) 单独 [single]。如:匹马(一匹马。亦指单身独骑) “疋”
(2) 另见 yǎ
匹敌、匹夫、匹夫有责、匹夫之勇、匹练、匹马单枪、匹配、匹头、匹头
夫的拼音:fū(ㄈㄨ)
⒈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⒉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⒊ 〔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c.旧时妻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⒋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夫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⒉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⒊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夫字UNICODE编码U+592B,10进制: 22827,UTF-32: 0000592B,UTF-8: E5 A4 AB。
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伕趺
husband、sister-in-law、goodman
妇、妻
象形:像站着的人形
详细解释◎ 夫的拼音: fū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 zān ),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2) 同本义 [man]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夫公(古代敬称男子为夫公);夫男(男人,丈夫);夫家(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
(4) 女子的正式配偶 [husband]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5) 又如:夫主(丈夫);夫室(丈夫);夫党(丈夫的亲属)
(6) 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working man]。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7) 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true man]
西川 刘禅本非夫, 文灿贪庸亦竖奴。—— 柳亚子《诸将六首》
(8) 剑衣 [sleeve of a sword]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9) 通“趺”。足背 [instep]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 夫的拼音: fū
〈词性:副〉
(1) 通“复”。再,又一次 [again;once more]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2) 另见 fú
夫倡妇随、夫君、夫妻、夫妻店、夫权、夫人、夫子
◎ 夫的拼音: fú
〈词性:代〉
(1)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 [he,she,it,they]——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2) 那,那个,那些 [that,those]——表示远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这,这个,这些 [this,these]——表示近指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 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all]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 夫的拼音: fú
〈词性:助〉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宋· 苏洵《六国论》
(4) 另见 fū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勇的拼音:yǒng(ㄩㄥˇ)
⒈ 有胆量,敢做: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⒉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勇。劲勇。募勇。
⒊ 姓。
勇字UNICODE编码U+52C7,10进制: 21191,UTF-32: 000052C7,UTF-8: E5 8B 87。
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㦷勈恿
brave、courageous、valiant
怯
形声:从力、甬声
brave, courageous, fierce
详细解释◎ 勇的拼音: yǒng
〈词性:形〉
(1)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 yǒng )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2) 同本义 [brave]
勇,气也。——《说文》
无拳无勇。——《诗·小雅·巧言》
尔勇伊何。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
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
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勇于就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若素名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勇而多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英勇(勇敢出众);勇悍(勇敢强悍);勇烈(勇敢猛烈);勇夫(勇敢的人);勇功(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勇沉(勇敢沉着);勇果(勇敢果断)
(4) 勇猛;凶猛 [bold and powerful]
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庄子》
勇,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
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
(5) 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骁勇(勇猛);勇鸷(勇猛强悍)
◎ 勇的拼音: yǒng
〈词性:名〉
(1) 勇气,勇力 [courage;courage and power]
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勇冠三军。——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其勇过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清代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也泛指士兵 [soldier]。如:乡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游勇(指失去统属的士兵)
(3) 姓
勇敢、勇决、勇力、勇略、勇猛、勇气、勇士、勇往直前、勇武、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