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ī jīng zhǎn jí
注音ㄆ一 ㄐ一ㄥ ㄓㄢˇ ㄐ一ˊ
解释①砍伐荆棘。②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出处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灯光下:好像举起南泥湾劈荆斩棘的镢头?”
例子劈荆斩棘开新路,社会主义展宏图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创业的艰苦。
感情劈荆斩棘是中性词。
繁体劈荆斬棘
近义披荆斩棘、斩荆披棘
动物生肖牛,虎,蛇
劈的拼音:pī(ㄆ一)
⒈ 用刀斧或强力破开:劈杀。劈刺。劈成两半。
⒉ 雷电击坏或击毙:天打雷劈。
⒊ 冲着,正对着:劈头盖脑。
⒋ 两个斜面合成的纵截面呈三角形的简单机械,刀、斧、楔子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属于这一类(亦称“尖劈”)。
劈的拼音:pǐ(ㄆ一ˇ)
⒈ 分开:劈柴。劈成三股。
⒉ 分裂,使从原物上分开:把菜帮儿劈下来。
⒊ 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劈叉。
劈字UNICODE编码U+5288,10进制: 21128,UTF-32: 00005288,UTF-8: E5 8A 88。
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礕
cleave、hack、hag、hew、rip
形声:从刀、辟声
cut apart, split, chop
详细解释◎ 劈的拼音: pī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辟声。本义:破开;分割)
(2) 同本义 [chop;cleave;split]
劈,破也。——《说文》
劈,分也。——《广雅》
劈,剖也。——《埤苍》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劈心(剖心);劈半儿(分做两半);劈拉(成八字分开);劈笺(裁纸);劈空(划破长空)
(4) 俗称雷击为“劈” [strike]。如:劈雷(打雷)
(5) 正对着; 冲着 [be right against (one’s face)]
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水浒传》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
(6) 又如:劈心(对准心口);劈腰(当腰,正对着腰);劈脊(正对着脊背);劈口(正对着嘴);劈头劈脸(正对着头和脸而来);劈先里(首先;开头);劈头(立即;马上);劈空(突然;忽然)
(7) 辨 [distinguish]
举其理,则皆谟明渊沉,剖微穷深,劈析是非,校度古今。——唐· 柳宗元《答问》
◎ 劈的拼音: pī
〈词性:名〉
简单机械,由两个斜面合成,纵截面呈三角形,木工、金工用的楔子和刀、斧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是劈 [wedge]。如:尖劈
◎ 劈的拼音: pī
〈词性:形〉
(1) 〈词性:方〉
(2) 不能自持 [lose self-control]。如:高兴劈了;喜欢劈了
(3) 嘶哑 [hoarse]。如:嗓子劈了
(4) 另见 pǐ
◎ 劈的拼音: pǐ
〈词性:动〉
(1) 把绳股分开以拆散[绳子] [split]。如:把绳子劈成三股
(2) 剥…;摘叶子 [strip off;break off]。如:劈白菜帮子
(3) 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 [injure one’s legs or fingers by opening them too wide]。如:劈拉(两腿叉开)
(4) 〈词性:方〉∶说 [say]
不要怪我劈直话。——周立波《山乡巨变》
(5) 另见 pī
劈叉、劈柴、劈成、劈账
荆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
⒉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
⒊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⒋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
⒌ 姓。
荆字UNICODE编码U+8346,10进制: 33606,UTF-32: 00008346,UTF-8: E8 8D 86。
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荆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荊
vitex
形声、从艹、刑声
thorns; brambles; my wife; cane
详细解释◎ 荆的拼音: j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2) 灌木名。又名楚 [brambles]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3)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4)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6) 荆山的简称 [Jing mountain]
(7)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8) 古国名 [Jing state]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9)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Jing prefecture]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11)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 荆的拼音: jīng
〈词性:形〉
(1) 我的,属于我的 [my]——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2) 贫寒的 [poor]。如:荆柴
荆国、荆棘、荆江、荆芥、荆轲、荆门、荆文王
斩(斬)的拼音:zhǎn(ㄓㄢˇ)
⒈ 砍断:斩断。斩首。斩决。斩除。斩草除根。斩钉截铁。先斩后奏。披荆斩棘。
斩字UNICODE编码U+65A9,10进制: 26025,UTF-32: 000065A9,UTF-8: E6 96 A9。
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斬
behead、chop、cut、lop
会意:从车、从斤
cut, chop, sever; behead
详细解释◎ 斩的拼音:
斬 zh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2) 同本义 [behead;decapitate;chop sb.'s head off;chop;kill]
斩,截也。——《说文》
斩,杀也。——《尔雅·释诂》
国既卒斩。——《诗·小雅·节南山》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释名·释丧制》
掌斩杀贼谍而膊之。——《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
不从令者斩。——《墨子·备城门》
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斩使(斩杀来使);斩棺戮尸(劈开棺木,刺杀尸体);斩立决(处斩刑决不待时);斩馘(杀头并取左耳,以计功);问斩(斩首);斩首
(4) 砍;砍断 [chop;cut down]
斩荆棘。——宋· 苏洵《六国论》
斩刈杀伐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斩伐(砍伐);斩祀(砍伐神祠近旁的树);斩祛(斩断其袖。借指旧怨);斩绝(斩断;断绝);斩断(砍断;切断);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6) 断绝 [break off;dissociate]
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三国演义》
(7) 又如:斩夫之祀(断绝夫家的祭祀);斩了(断了;绝了)
(8) 剪裁,特指丧服不缉下边 [tailor; cut out a garment]
齐晏桓子卒, 晏婴粗缳,斩。——《左传·襄公十七年》
(9) 又如:斩衰(粗麻布丧服,不缝边,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服期三年)
(10) 用同“眨”。眼睛一睁一闭 [wink]
还斩眼动鳞。——《西游记》
(11) 又如:斩眼(眨眼);斩眉多梭眼(挤眉弄眼)
◎ 斩的拼音:
斬 zhǎn
〈词性:副〉
(1) 非常;特别 [very;special]
老远地便见有多少洋枪队,由教习打着外国口号,一斩齐地走了上来。——《老残游记》
(2) 又如:斩平(特别平整);斩截(干脆;利落);斩新(簇新;全新)
斩草除根、斩钉截铁、斩获、斩决、斩首
棘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酸枣树,茎上多刺;泛指有刺的苗木:荆棘。棘手(喻事情难办)。棘刺。棘针。
⒉ 针形的刺:棘皮动物。
⒊ 古同“戟”,兵器。
棘字UNICODE编码U+68D8,10进制: 26840,UTF-32: 000068D8,UTF-8: E6 A3 98。
棘字由两个朿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棘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㯤
thorn
会意
jujube tree; thorns, brambles
详细解释◎ 棘的拼音: jí
〈词性:名〉
(1) (会意。从二-朿( cì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2)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sour jujube]
棘,小枣丛生者。——《说文》
實于丛棘。——《易·坎》
园有棘。——《诗·魏风·园有桃》
伐棘枣以为矜。——《淮南子·兵略》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陆龟蒙《吴宫怀古》
(3) 又如:棘薪(指酸枣树已长成薪柴)
(4) 泛指有芒刺的草木 [bramble]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虫伏棘根。——《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荆棘丛生;披荆斩棘;棘针科(有棘刺的植物,荆棘丛);棘匕(枣木做的饭匙。匕:饭勺或羹匙);棘楚(即荆棘。有芒刺的草木)
(6) 解剖结构上的一种刺状突起或齿状突起 [spina]。如:额棘;髂棘
(7) 四轴海绵骨针,其中辐肋等长或近于等长 [calthrops]
(8) 通“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与横击 [halberd]
子都拔棘以逐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礼记·明堂位》
(9) 又如:棘门(宫门。即戟门。古代帝王宿处门口武士执戟或插戟于地守卫,称棘门)
(10) 中国地名 [Ji capital]
(11) 春秋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省肥城县南
(12) 春秋楚国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永城县南
(13) 姓
◎ 棘的拼音: jí
〈词性:形〉
(1) 棱角整饬,锋刃锐利 [sharp]
仁失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诗·小雅·斯干》
(2) 办事艰难 [hard]
[尧曲]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唐· 刘知几《史通》
(3) 通“亟”。急切,急迫 [urgently;earnestly]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文王有声》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小雅·采薇》
(4) 通“瘠”。瘦弱;土地不肥沃 [barren;lean]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诗·桧风·素冠》
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吕氏春秋·任地篇》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棘刺、棘手、棘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