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凭几之诏的意思

píngzhīzhào

凭几之诏



拼音píng jǐ zhī zhào

注音ㄆ一ㄥˊ ㄐ一ˇ ㄓ ㄓㄠˋ

解释皇帝临终遗诏。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宗伯执持》:“方奉凭几之诏,遽卒,士论惜之。”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凭几之诏是中性词。

繁体凴几之詔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píng   注音  ㄆ一ㄥˊ   繁体    
部首  几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WTFM  五笔98  WTFW  仓颉  OGHN  郑码  NMBQ  四角  22217  结构  上下电码  0417  区位  3830  统一码  51ED  笔顺  ノ丨ノ一丨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凭(憑)的拼音:píng(ㄆ一ㄥˊ)  

⒈ 靠在东西上:凭栏。凭吊(对着遗迹怀念)。

⒉ 依靠,仗恃:凭借。凭靠。凭信。

⒊ 根据:凭票入场。

⒋ 证据:凭据。文凭。凭空。凭证。空口无凭。

⒌ 由着,听任:任凭。听凭。

统一码

凭字UNICODE编码U+51ED,10进制: 20973,UTF-32: 000051ED,UTF-8: E5 87 AD。

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憑凴慿

汉英互译

base on、depend on、evidence、in the name of、lean on、rely on

造字法

会意:从几、任声

English

lean on, depend on, rely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凭的拼音:

凴、憑 pí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2) 同本义 [lean on]

恁,依也。——《小尔雅》

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

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

(3) 又如:凭几(凭靠几案);凭肩(以手靠在别人肩上);凭脉(搭脉)

(4) 依托;仰仗 [count on]

不凭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庄子·则阳》

凭恃其众。——《左传·哀公七年》

(5) 又如:凭附(依附;依靠);凭妖(依托妖言);凭狐(喻依仗他人权势的人);凭城(据城以守);凭系(依托维系);凭负(依恃);凭托(依仗,依托);凭高(登临高处);凭虚(凌空)

(6) 根据 [base on]。如:凭按(据以查验);凭限(官员赴任文凭上规定的期限);凭说(辩白的证据);凭臆(凭主观推测立说);凭应(依据瑞应);凭断(据以判断);凭龟(以龟卜为据)

词性变化

凭的拼音:

píng  

〈词性:名〉

证书 [certificate]。如:凭票(凭据);凭验(凭证,凭据);凭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凭引(证明身分的凭据);凭由(官府发给的凭证);凭限(写明有效期限的证书)

凭的拼音:

píng  

<连>

(1) 不论;不管 [no matter (what,how,et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凭你跑得多快,我也赶得上

(3) 如此 [so]

原来凭地可恶,把我轻薄也罢,如何触伤我父亲。——《石点头》

常用词组

凭单、凭吊、凭借、凭据、凭空、凭空捏造、凭靠、凭栏、凭陵、凭恃、凭眺、凭险、凭信、凭依、凭倚、凭仗、凭照、凭证、凭准

  拼音  jī jǐ   注音  ㄐ一 ㄐ一ˇ   繁体    
部首  几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86  MTN  五笔98  WTN  仓颉  HN  郑码  QD  四角  77210  结构  单一电码  0415  区位  2824  统一码  51E0  笔顺  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几(幾)的拼音:jī(ㄐ一)  

⒈ 小或矮的桌子:茶几儿。

⒉ 将近,差一点:几乎。几至。

⒊ 苗头:知几其神乎。

其他字义

几(幾)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询问数量多少(估计不太大)的疑问词:几个人?几何(a.多少,如“人生几几?”b.研究点线面体的性质、关系和计算方法的学科,如“平面几几”)。

⒉ 表示不定的数目:几本书。几百人。

统一码

几字UNICODE编码U+51E0,10进制: 20960,UTF-32: 000051E0,UTF-8: E5 87 A0。

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 few、a small table、how many、nearly、severa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mall tab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几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2) 同本义 [a long narrow table; bench]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 又如:几杖(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古代赐几杖,表示敬老的礼节);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榻(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几簟(几席)

(4) 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a small table]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几案(桌子。因几案用于办公,因以代表公牍文书);几案之才(处理公文的才能);几筵(古代称祭席与灵座;筵席,几席);几上肉(案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

词性变化

几的拼音:

  

〈词性:名〉

(1) 苗头;预兆 [symptom of a trend;omen]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唐· 苏涣《变律》

(2)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3) 政务。通“机” [government affairs]

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几的拼音:

  

〈词性:副〉

(1)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almost;nearly]

汉之为 汉,几四十年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几自刭死。(几,“几几乎”的省略写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磴几不可登。——清· 姚鼐《登泰山记》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几有(几乎有;具有);几首(方言。那边);几虚(几乎徒然);几几乎(几几。几乎,差不多)

几的拼音:

  

〈词性:形〉

(1) (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细微,隐微)

(2) 同本义 [fine;slight]

幾,微也,殆也。——《说文》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

事父母几谏。——《论语》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系辞》

(3) 危险 [dangerous]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几的拼音:

  

〈词性:动〉

(1) 接近;达到 [reach; achieve,attain]

几,近也。——《尔雅》

月几望。——《易·小畜》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意几乎后言。——《庄子·天地》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作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清· 郑应《盛世危言·技艺》

(2) 另见   

常用词组

几乎、几乎不、几谏、几率、几微、几希、几至

基本词义

几的拼音:

  

[数]

(1) (会意,本义:微,隐微)

(2) 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several;some;a few]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唐· 项斯《江村夜归》

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醒世姻缘传》

(3) 又如:添几件衣服;给下一个人留下几朵花;几般儿(好几样,好几种;多么地;何等地);几见(极少见到);几微(一点;些微);几回价(几回家。几次地,多次地)

(4) 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 [few]

韩子亦无几求。——《左传·昭十六年》。注:“言所求少。”

(5) 又如:所剩无几

(6) 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 [how many]

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来几日矣?——《孟子·离娄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未几,没有多久,一会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聊斋志异·狼三则》

(7) 又如:几里路;几天;几何(多少;若干);几化(方言。多少);几多(多少);几许(多少,若干);几数(多少)

词性变化

几的拼音:

  

〈词性:代〉

(1)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what]。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2) 另见   

常用词组

几笔、几曾、几多、几分、几个、几个、几何、几经、几率、几起几落、几腔、几儿、几时、几许、几种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zhào   注音  ㄓㄠ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VKG  仓颉  IVSHR  郑码  SYJ  四角  37762  结构  左右电码  6096  区位  5815  统一码  8BCF  笔顺  丶フフノ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诏(詔)的拼音:zhào(ㄓㄠˋ)  

⒈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⒉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统一码

诏字UNICODE编码U+8BCF,10进制: 35791,UTF-32: 00008BCF,UTF-8: E8 AF 8F。

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诏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诏的拼音:

zhào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tell;let know;inform]。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instruct;admonish]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give imperial edict]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recruit]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call in]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11) 宣扬 [advocate; champion; propagate]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report]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词性变化

诏的拼音:

zhào  

〈词性: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imperial edict]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Zhao]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常用词组

诏令、诏书、诏狱、诏谕

凭几之诏: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