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ǐn zhú tiáo xián
注音ㄆ一ㄣˇ ㄓㄨˊ ㄊ一ㄠˊ ㄒ一ㄢˊ
解释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调弦。”
例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原来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品竹调弦是中性词。
繁体品竹調絃
近义品竹调丝
英语play on string and wood instruments
动物生肖牛,虎,蛇
品的拼音:pǐn(ㄆ一ㄣˇ)
⒈ 物件:物品。产品。赠品。战利品。
⒉ 等级,种类:品名。品类。品色。品位。
⒊ 性质:品质。品行(xíng )。品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品。
⒋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品评。品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品味(品尝)。
⒌ 指吹弄乐器:品箫。
⒍ 姓。
品字UNICODE编码U+54C1,10进制: 21697,UTF-32: 000054C1,UTF-8: E5 93 81。
品字由三个口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rticle、class、grade、quality、rank、sample、savour
会意:从三口
article, product, commodity
详细解释◎ 品的拼音: pǐn
<形〉
(1)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2) 同本义 [numerous]
品,众庶也。——《说文》
(3) 又如:品人(众多的人);品事(诸多事项);品物(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品供(各种供品);品象(众人);品庶(众人百姓);品极(众多)
(4) 颜色淡 [light]。如:品绿
(5) 齐一,相同 [similar;alike;same]
品,齐也。——《广雅》
品其百笾。——《国语·周语中》
◎ 品的拼音: pǐn
〈词性:名〉
(1) 事物的种类 [species]
五品不逊。——《虞书》。传,谓五常。郑注:父母兄弟子也。
厥贡惟金三品。——《书·禹贡》
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货品(货物或货物的品种);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品搭(按品类等级搭配);品流(品类;流别);品例(种类);品件(花色品种);用品(应用的物品);珍品(珍贵的物品);品物(物品;东西)
(3) 品性;品格 [character]。如:人品(人的品质);品诣(品行);品概(品格;气节);品地(品质;本色;官职);品格儿(相貌;形体);品极(人品的高低)
(4) 等级 [grade]
(5) 又如:品从(等级);上品
(6)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阶、爵阶 [rank]
皇上超擢品卿衔军机章京。——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品子(品官之子弟);品次(位列;品级);品制(等级制度);品命(官阶;品位);品著(指不同品位的服饰);品从(正从。指古代官吏的正品与从品);品爵(品级爵位);品令(选拔官吏的格令)
(8) 格调 [style]
诗之品有九。——《沧浪诗话》
(9) 标准, 基准 [standard]。如:品式(标准;法式); 品度(标准, 法度)
(10) 法式, 法则 [rule]
乡有俗, 国有法。…品有所成, 故曰人不一事。——《管子》
(11) 乐器构件名。指月琴、琵琶等乐器上的弦枕木 [bridge of Chinese string instrument]
(12) 古地名 [Pin prefecture]。唐宋皆有品州, 约在今四川省宜宾地区境内
(13) 姓
◎ 品的拼音: pǐn
<动〉
(1) 演奏乐器 [blow]。如:品竹(吹奏管乐器);品竹弹丝(吹拉弹唱);品弄(吹奏);品统法(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2) 评价,衡量 [judge]
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世说新语·文学》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3) 又如:品度(品评打量);品择(品评选择);品藻(品评;评论);品酌(衡量,斟酌);品选(评选);品头题足(亦作“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4) 品尝 [taste sth.with discrimination;sample;savour]。如:品茶,品月
品茶、品尝、品德、品等、品第、品第、品服、品格、品红、品级、品鉴、品节、品酒、品蓝、品类、品绿、品貌、品名、品茗、品目、品牌、品评、品色、品题、品头论足、品脱、品位、品味、品系、品行、品性、品学、品议、品质、品种、品族
竹的拼音:zhú(ㄓㄨˊ)
⒈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⒉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⒊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⒋ 姓。
竹字UNICODE编码U+7AF9,10进制: 31481,UTF-32: 00007AF9,UTF-8: E7 AB B9。
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amboo
象形:像竹形
bamboo; flute; KangXi radical 118
详细解释◎ 竹的拼音: zhú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2) 同本义 [bamboo]。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3)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篱);竹皮(笋壳);竹母(带有笋芽的竹鞭);竹工(制造竹器的工匠);竹匠(用竹子编制器具的手工业者);竹席(竹篾编成的铺垫用具);竹笪(粗竹席);竹笠(竹丝或竹蔑编成的笠帽)
(4) 竹简 [bamboo slip]
明(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盐铁论》
(5) 又如:竹刑(记载于竹简上的刑法条文);竹素(古人用以记载文字的竹简与白绢);竹书(古代无纸,在竹简上记事书写)
(6) 古代八音之一,指箫笛一类竹制乐器 [bamboo flute]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
匏竹在上。——《礼记·郊特牲》
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太师》。注:“竹,管箫也。”
宴酣之乐,非丝竹。——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又如:竹人(吹奏竹制乐器的乐工);竹肉丝(泛指器乐和声乐);竹笛(竹制管乐器);竹管(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8) 竹林 [bamboo forest]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竹板书、竹编、竹鞭、竹笛、竹筏、竹行、竹简、竹篮打水、竹篮打水一场空、竹帘、竹林、竹楼、竹马、竹蔑、竹牌、竹器、竹琴、竹笋、竹滕、竹筒、竹西、竹叶青、竹芋、竹纸
调(調)的拼音:tiáo(ㄊ一ㄠˊ)
⒈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⒉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⒊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⒋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⒌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⒍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⒎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调(調)的拼音:diào(ㄉ一ㄠˋ)
⒈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⒉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⒊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⒋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⒌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⒍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⒎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⒏ 调动:岗位调整。
⒐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⒑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⒒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⒓ 调换:调座位。
调(調)的拼音:zhōu(ㄓㄡ)
⒈ 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调字UNICODE编码U+8C03,10进制: 35843,UTF-32: 00008C03,UTF-8: E8 B0 83。
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調
melody、mix、move、suit well
形声:从讠、周声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详细解释◎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周声。( tiáo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2) 选拔或提拔官吏 [select or promote]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allocate;take over for use;requisition]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shift;transfer]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turn;revolve]。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calculate]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show off]。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turn round]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accent]。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tone]。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melody]。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mode]。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style]。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main trend of the propositions]。如:论调;唱高调
(8) 另见 tiáo;zhōu
调包、调兵遣将、调拨、调查、调档、调动、调度、调防、调赴、调干、调号、调虎离山、调换、调回、调集、调卷、调类、调离、调令、调门儿、调派、调配、调遣、调任、调研、调演、调用、调阅、调运、调职、调值、调子、调转
◎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形〉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动〉
(1) 调节 [adjust;regulate]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tame;train;drill]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recuperate under medical treatment]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jeer at]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blend]。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不同物质]混合 [mix;stir]。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tune]。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play]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make adjustments]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assail a woman with obscenities;take liberties with a woman]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throw]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be rude;resort to;display]。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play]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名〉
(1) 烹调,调味[cook]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2) 另见 diào;zhōu
调拨、调处、调达、调档、调幅、调羹、调合、调和、调护、调级、调剂、调价、调焦、调教、调节、调解、调控、调理、调料、调弄、调配、调皮、调频、调情、调色、调摄、调试、调唆、调停、调味、调味品、调戏、调笑、调谐、调协、调谑、调训、调养、调音、调匀、调整、调制、调准、调资、调嘴学舌
◎ 调的拼音:
調 zhōu
〈词性:名〉
(1) 清晨,早晨。通“朝” [morning]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2) 又如:调饥(朝饥。早晨没吃东西时的饥饿状况)
(3) 另见 diào
弦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弦。弦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八或二十二、三,月亮半圆,形似弓弦,故名)。上弦(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的月相)。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相)。应弦而倒。
⒉ 乐器上发声的线:琴弦。弦子(a.指琴弦;b.乐器“三弦”的通称)。弦歌。管弦。续弦(古人以琴瑟喻夫妻,故又以“断弦”喻丧妻,以“续弦”喻再娶)。弦外之音。
⒊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三角形的斜边。
⒋ 中医脉象名:弦脉。
弦字UNICODE编码U+5F26,10进制: 24358,UTF-32: 00005F26,UTF-8: E5 BC A6。
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㢺絃
bowstring、string、spring、chord
形声:从弓、玄声
string; hypotenuse, crescent
详细解释◎ 弦的拼音:
絃 xián
〈词性:名〉
(1) (会意。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本义:弓弦)
(2) 同本义 [bowstring]
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说文》
无待韦弦。——《文选·王文宪集序》
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
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抚弦登陴。——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弦箭(弦上之箭);弦栝(弓弦和箭末扣弦处)
(4) 弓弩 [bow]。如:弦刃(弓和刀);弦木(指弓);弦矢(弓箭)
(5) 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弦而鼓之。——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朝歌夜弦。——唐· 杜牧《阿房宫赋》
转轴拨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弦切切
(6) 又如:弦徽(琴弦与琴徽;系琴弦之绳。后也指琴面上的标志);弦乐(丝弦乐器);弦子(胡琴);弦吹(泛称弦管乐);弦柱(乐器上绾丝的柱子);弦桐(琴的别名。以桐木为造琴良材,故名)
(7) 弦乐器 [strings]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吕氏春秋》
(8) 又如:弦子(胡琴);弦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弦柱(乐器绾丝之柱);弦乐(丝弦乐器);弦子(三弦)
(9) 弦乐器弹奏出的声音 [sound of strings]
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唐·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10) 又如:弦歌(歌泳诵读,也指儒家的礼乐教化);弦节(琴瑟之节拍);弦外之音(同“絃外之音”。喻指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11) [数]∶连结曲线上两点的直线;特指曲线上正割的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 [chord]
(12)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所对的边) [hypotenuse]
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经》
(13) 四分之一 [quarter]
(14) 地平圈按四分之一划分的一个部分或相当于这一部分的基本方位点
(15) 月球公转的四分之一。即上弦是月球在太阳之东90°时的位相,下弦是月球在太阳之西90°时的位相。如:上弦;下弦
(16) 半圆形的月亮 [semicircular moon]
月中分谓之弦。——《论衡·四讳》
(17) 又如:弦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廿二、廿三日(弦日)和初一(朔日));弦晦;弦望(月相变化)
(18) [天文]∶形成直角的三体的一种组态,尤指太阳系中太阳位于90°角顶点的组态 [dichotomy]
(19) 周代国名 [Xian state]。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南
楚人灭 弦, 弦子奔 黄。——《春秋》
(20) 〈词性:方〉∶发条 [clockwork spring]。如:上弦;钟弦
(21) 弦脉。中医指脉气紧张,是脉象之一 [tight]
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红楼梦》
(22) 又如:弦怯(指弦脉虚弱);弦芤(切脉时如同指按丝弦、浮大中空)
(23) 姓
◎ 弦的拼音: xián
<动〉
(1) 弹奏琴瑟等弦乐器 [string]
北面而弦。——《礼记·乐记》。注:“谓鼓琴瑟也。”
匡坐而弦。——《庄子·让王》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2) 又如:弦音(拉弓弦的声音);弦琴(弹琴)
(3) 安上弓弦 [set bowstring]
弦大木为弓。——《后汉书》
(4) 又如:弦弧(在曲木上张弦成弓)
弦而鼓之、弦歌、弦切角、弦诵、弦外之意、弦月窗、弦乐、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