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ǐ zhōng zé tai
注音ㄆ一ˇ ㄓㄨㄥ ㄗㄜˊ ˙ㄊㄞ
解释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出处《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例子夫否终则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
感情否终则泰是中性词。
繁体否終則泰
近义否终复泰、否终而泰
英语The longest night will have an end.
动物生肖牛,虎,蛇
否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否定。
⒉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否?。
⒊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否的拼音:pǐ(ㄆ一ˇ)
⒈ 不好,坏,恶:否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事情坏到了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未知善否。
否字UNICODE编码U+5426,10进制: 21542,UTF-32: 00005426,UTF-8: E5 90 A6。
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不
deny、nay、negate、no
可
会意:从不、从口
not, no, negative; final particle
详细解释◎ 否的拼音: fǒu
〈词性:副〉
(1) (会意。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本义:不然,不是这样)
(2) [古]∶不,不然,不如此 [nay;no]
否,不也。——《说文》
否臧凶。——《易·师》
否德黍帝位。——《书·尧典》。注:“皆训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战国策·魏策》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这是妥当的办法吗?否
(4) 非,不是 [not]
大人否亨。——《易·否卦》
否则熟虑而从之。——《礼记·表记》。注:“谓非己志也。”
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墨子》
(5) ——用于“能否”、“可否”、“是否”中。如:明日能否出发,需视天气而定
(6) 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又如:汝知之否
(8) 另见 pǐ
否定、否决、否决权、否认、否则
◎ 否的拼音: pǐ
〈词性:动〉
(1) 闭塞;阻隔不通 [block]
否,隔也。——《广雅》
否难知也。——《诗·小雅·何人斯》
否者,蔽固不通之称。——《匡谬正俗》
否者,闭而乱也。——《汉书·刘向传》
(2) 又如:否滞(停滞;阻塞);否塞(闭塞不通);否结(阻滞,郁结。比喻运数不好);否隔(亦作“否鬲”。隔绝不通);否道(壅蔽之道);否闭(闭塞不通)
(3) 贬斥 [denounce;censure]
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世说新语》
(4) 变坏;灭绝 [become extinct]
若到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西游记》
不择善否。——《庄子·渔父》
◎ 否的拼音: pǐ
〈词性:形〉
(1) 困厄;不顺 [poverty-stricken]
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左传·宣公十二年》
(2) 又如:否屈(困顿受挫);否败(穷困;时运不好);否往泰来(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否而末泰(时局动荡不安);否运(恶运,坏运)
(3) 恶 [evil]
未知臧否。——《诗·大雅·抑》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否心(邪恶之心);否德(卑劣的品德);否臧(善恶)
(5) 通“鄙”。鄙陋 [superficial;shallow]
不善少而否老。——《庄子·大宗师》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6) 又如:否妇(鄙陋的妇女)
〈词性:名〉
(1) 通“痞”。病名,胸中满闷结块的病 [lump in the abdomen]
心下否痛。——《素问·五常政大论》
(2) 又如:否肿(痞块肿胀)
(3) 另见 fǒu
否极泰来、否泰
终(終)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末了(liǎo ),完了(liǎo ),与“始”相对:年终。终场(末了一场)。终极。终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终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⒉ 从开始到末了:终年。终生。饱食终日。
⒊ 人死:临终。送终。
⒋ 到底,总归:终归。终究。终于。终将成功。
⒌ 姓。
终字UNICODE编码U+7EC8,10进制: 32456,UTF-32: 00007EC8,UTF-8: E7 BB 88。
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終㣎
death、end、eventually、finis
末、初、始
形声:从纟、冬声
end; finally, in the end
详细解释◎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mì ),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2) 同本义 [wind silk tightly]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3)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end;finish]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 苏洵《六国论》
(4) 又
用武而不终。
终亦不顾。——《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不终岁。——《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月终(月底);年终(一年的末了);始终(从开始到最后);终服(父母之丧,服满三年。同终制);终献(古代举行祀典时有三献之礼,第三次奠酒为终献);终覆(复试结束)
(6) 死 [death;die]
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终吾身而已。——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终誉(死后的声名);终没(寿终);终具(送终之具,指棺、槨等);终服(终丧);终丧(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8) 完成 [complete]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9) 相当 [equal]
出载而立,其广终队。——《墨子·备梯》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名〉
(1) 歌诗一篇,乐一成为一终 [piece]。如:终篇(写完或读完一篇文章)
(2) 古代历法指称“闰月” [leap month]
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史记》
(3) 通“众”。众人[everyone]
终莫能就。——《战国策·韩策》
以义终。——《礼记·祭法》
终生之化。——《汉书·杨王孙传》
(4) 姓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形〉
(1) 整;全,尽 [all;entire;whole]
终宵刺探。(终宵:通夜。刺探:探问。)——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终夕(整夜,通宵);终夜(整夜,全夜);终风(整日刮风);终朝(整个早上;整天,整日)
(3) 通“众”( zhòng )。多[many]
终三十里。——《诗·周颂·噫嘻》
以永终誉。——《诗·周颂·振鹭》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副〉
(1) 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consistently;thoughtout;from start to finish]
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
终无所成。——《世说新语·自新》
终不敢搏。——唐· 柳宗元《三戒》
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终究,到底 [after all]
终不可强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终遣之。——汉· 刘向《列女传》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终不蒙见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猛鸷终弗逮。——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终乖(到底违背);终究(毕竟,也作“终久”);终须(终究,毕竟);终于(终究;到底);终久(终究);终归(终究;毕竟)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 [often;for a long time]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
(5) 又如:终古(久远;经常)
终场、终点、终端、终伏、终归、终极、终将、终结、终究、终久、终局、终老、终了、终年、终期、终日、终身、终身大事、终审、终生、终霜、终岁、终席、终宵、终已不顾、终于、终止
则(則)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模范:以身作则。
⒉ 规程,制度:规则。总则。原则。细则。
⒊ 效法:则先烈之言行。
⒋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则喜。
⒌ 表示转折,却:今则不然。
⒍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则余之罪也。
⒎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则房子太小,二则参加的人数多。
⒏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则甚(做什么)。
⒐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则。
则字UNICODE编码U+5219,10进制: 21017,UTF-32: 00005219,UTF-8: E5 88 99。
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则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則
criterion、follow、rule、standard
会意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详细解释◎ 则的拼音:
則 zé
〈词性: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district about 300 square li]。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standard weighing 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example]。如:以身作则
◎ 则的拼音:
則 zé
〈词性:动〉
(1) 划分等级 [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follow;imitate]。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 则的拼音:
則 zé
<连>
(1) 正相反 [but]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however]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and]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if]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though]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 则的拼音:
則 zé
〈词性:副〉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so]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then]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immediately]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only]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already]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instead;on the contrary]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 则的拼音:
則 zé
〈词性:量〉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则则、则个、则例、则甚
泰的拼音:tài(ㄊㄞˋ)
⒈ 平安,安定:泰适(幽闲安适)。泰安。泰然处之。
⒉ 佳,美好:泰运。否(pǐ )极泰来。
⒊ 极:泰西(旧指欧洲)。
⒋ 骄纵,傲慢:泰侈(骄纵奢侈)。骄泰。
⒌ 通:天地交泰。
泰字UNICODE编码U+6CF0,10进制: 27888,UTF-32: 00006CF0,UTF-8: E6 B3 B0。
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㤗太夳
peaceful、safe
原为形声
great, exalted, superior; big
详细解释◎ 泰的拼音: tài
〈词性:形〉
(1) (形声)
(2) 同本义 [slippery]
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安定平和 [peaceful]
泰,安也。——《字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以祈国泰民安。——吴自牧《梦梁录》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处之泰然也。——《元史·许衡传》
否泰如天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如:泰日(天下太平的时代);泰治(太平安定);泰定(安定);泰和(太平);泰平(政教清平,国泰民安。即太平);泰通(国泰政通)
(5) 奢侈 [luxurious]
泰,侈也。——《玉篇》
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
(6) 又如:泰侈(骄纵奢侈);泰靡(奢靡)
(7) 骄纵;傲慢 [arrogant]
骄泰奢侈。——《国语·晋语》
以泰于国。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礼记》
(8) 大之极,极大 [maximal;great]
泰,大也。——《易·泰卦》释文引马注
遇泰之需。——《左传·哀公九年》。疏:“泰者,大也。”
假尔泰龟有常。——《礼记·曲礼上》。疏:“泰者,大中之大也。”
不以泰乎?——《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泰河(大河);泰吕(大吕);泰武(强大的武力);泰运(大运,天运);泰风(大风,西风)
(10) 极 [extreme]。如:泰西(极西。旧泛指西方国家);泰东(极东。泛指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泰玄(深奥玄妙的道理);泰古(远古,上古);泰东西(泛指欧美和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
◎ 泰的拼音: tài
〈词性:名〉
(1) 山名 [Taishan mountain]。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县境。是“五岳”之首的东岳。又名岱宗。如:泰华(泰山与华山);泰岱(泰山);泰岳山(武当山别名)
(2) 古州名 [Tai prefecture]
(3) 五代唐置,明代改称保定府,治所在河北省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4) 南唐置,治所在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5) 县名 [Tai county]。在江苏省中部。汉置海陵县,明为泰州,1912年改为泰县。1949年后拆置泰州市
(6) 古酒樽名 [wine vessel]。如:泰和汤(指酒)
(7) 六十四卦之一 [name of a trigram in paguah]
象曰:天地交,泰。——《易·泰》
(8) 泰国的简称 [Thailand]
(9) 姓
泰半、泰斗、泰米尔语、泰然、泰然自得、泰然自若、泰山、泰山北斗、泰山鸿毛、泰山压顶、泰晤士河、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