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牵强附会的意思

qiānqiǎnghuì

牵强附会



拼音qiān qiǎng fù huì

注音ㄑ一ㄢ ㄑ一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解释牵:拉;附会: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说成彼此相干。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例子揣古希腊哲人,似不无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则牵强附会之说大行。(鲁迅《坟 人之历史》)

正音“强”,不能读作“qiáng”。

辨形“附”,不能写作“咐”。

辨析牵强附会与“穿凿附会”有别:牵强附会侧重于表示把不相关联的事拉在一起十分勉强;“穿凿附会”侧重于表示硬要把讲不通的讲通。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歇后语指驴说骡子

谜语牵大虫去赴会

感情牵强附会是贬义词。

繁体牽強坿會

近义穿凿附会、生拉硬扯

反义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英语give a strained interpretation

俄语притянуть за волосы

日语無理(むり)なこじつけ

德语an den Haaren herbeigezogen sei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iān   注音  ㄑ一ㄢ   繁体    
部首  牛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PRH  五笔98  DPTG  仓颉  KBHQ  郑码  GDWM  四角  40502  结构  上下电码  3677  区位  3903  统一码  7275  笔顺  一ノ丶丶フ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牵(牽)的拼音:qiān(ㄑ一ㄢ)  

⒈ 拉,引领向前:牵引。牵曳。牵头。牵线。牵萝补屋(把萝藤拉上屋顶来补草房,形容生活困难,亦喻将就凑合)。

⒉ 关连,带累:牵连。牵强(勉强牵连在一起)。意惹情牵。

统一码

牵字UNICODE编码U+7275,10进制: 29301,UTF-32: 00007275,UTF-8: E7 89 B5。

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牽撁

汉英互译

involve、lead along、pull

造字法

形声:从牛(“冖”像牵牛的绳)、玄声

English

drag, pull, lead by ha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牵的拼音:

q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2)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pull;lead along]

牵,引前也。——《说文》

牵,引也。——《广雅》

飱牵。——《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

与其牵傍。——《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

牵牛悔亡。——《易·夬》

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牵笼(拉扯);牵红(牵巾。新郎新娘拜堂后,以两家红巾绾同心结,各牵一端而行);牵扭(拉住);牵役(谓被拉去从事劳役);牵拖(拖拉。形容行动困难);牵拉(牵引拉住)

(4) 牵制 [check]

令出不行谓之牵。——《管子·法法》

牵于俗而芜秽。——《楚辞·招魂》

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注:“犹系也。”

(5) 又如:牵笼(牵制束缚);牵肘(从旁牵制);牵物(为外物所牵制);牵挽(牵制);牵缀(犹牵制)

(6) 牵连;牵累 [implicate;tie down]

道而弗牵则和。——《礼记·学记》。疏:“谓牵偪。”

牵复吉。——《易·小畜》。疏:“谓牵连。”

(7) 又如:牵枝带梗(牵连;牵带);牵惹(牵连);牵及(牵连;关系到);牵染(牵累,株连);牵率(株连;拖累)

(8) 牵强 [strain]。如:牵书搭俗(牵强附会);牵附(牵强附会);牵率(牵强附会);牵裂(牵强割裂)

(9) 拘泥 [rigidly adhere to]

不牵于执。——《吕氏春秋·离俗》。注:“拘也。”

(10) 又如:牵文(谓拘泥于字面);牵拘(拘泥;拘束);牵俗(拘泥于习俗)

(11) 蔓延 [spread]。如:牵蔓(蔓延);牵漫(蔓延满布);牵绵(牵延连绵)

词性变化

牵的拼音:

qiān  

〈词性:名〉

指可牵走的牲畜如牛羊猪等

脯资饩牵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常用词组

牵绊、牵缠、牵肠挂肚、牵扯、牵掣、牵动、牵挂、牵记、牵就、牵累、牵连、牵牛、牵牛、牵牛星、牵强、牵强附会、牵涉、牵头、牵线、牵心、牵心挂肠、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牵引力、牵着鼻子走、牵制

  拼音  qiáng qiǎng jiàng   
注音  ㄑ一ㄤˊ ㄑ一ㄤˇ ㄐ一ㄤˋ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XKJY  仓颉  NRLI  郑码  YZJI  四角  16236  结构  左右电码  1730  区位  3931  统一码  5F3A  笔顺  フ一フ丨フ一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强的拼音:qiáng(ㄑ一ㄤˊ)  

⒈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强壮。强健。强人。强力。强大。强劲。刚强。富强。列强。强弩之末。年富力强。

⒉ 程度高:强手。强烈。强酸。能力强。

⒊ 胜过,优越,好:强干。争强好(hào   )胜。

⒋ 有余,略多于某数:强半(超过一半)。

⒌ 使用强力,硬性地:强占。强加。强攻。强悍。强横(hèng   )。强梁(强横霸道)。

⒍ 着重,增加分量:强化。增强。

其他字义

强的拼音:qiǎng(ㄑ一ㄤˇ)  

⒈ 硬要,迫使,尽力:强使。强迫。强逼。强辩。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其他字义

强的拼音:jiàng(ㄐ一ㄤˋ)  

⒈ 固执,强硬不屈:强嘴。倔强。

统一码

强字UNICODE编码U+5F3A,10进制: 24378,UTF-32: 00005F3A,UTF-8: E5 BC BA。

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強犟彊

汉英互译

better、by force、strive、strong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trong, powerful, energet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強、彊 jiàng  

〈词性:形〉

(1) 倔强;固执 [stubborn]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2) 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

(3) 僵硬 [stiff]

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儒林外史》

(4) 另见 qiáng,qiǎng  

常用词组

强嘴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 同本义 [a black insect]

(3) 通“襁”。襁褓 [swadding clothes]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词性变化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形〉

(1) (通彊。弱的反义词)

(2) 弓有力 [strong;forceful]

彊,弓有力也。——《说文》

强,健也。——《广韵》

材官引彊。——《史记·绛侯世家》

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

(4) 强盛;势力大 [strong and prosperous]

不可谓强。——《墨子·公输》

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

自胜者强。——《老子》

赵强而 燕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强则国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

(6) 强健;健壮,有力 [strong;powerful]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刚健强力。——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强仕(四十岁。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

(8) 刚强;坚决 [firm]

四十曰强。——《礼记·曲礼》

强立而不反。——《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彊而义。——《书·皋陶谟》。传:“无所屈挠也。”

彊忍不义。——《国语·楚语》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9) 又如:强果(坚强果敢); 强执(坚强固执)

(10) 强横 [brutal and unreasonable]

凶强侠气。——《世说新语·自新》

(11) 又如:强悍(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

(12) 强暴 [violent]

彊,暴也。——《尔雅》

侯彊侯以。——《诗·周颂·载芟》

曾是彊御。——《诗·大雅·荡》

(13) 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

(14) 优越;好 [better;surpass]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

(16) 略多于…的 [slightly more than]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木兰诗》

(17) 又如:三分之一强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名〉

(1) 强有力的弓 [powerfulbow]

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2) 强者 [powerhouse]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3) 姓

强的拼音: qiáng  

〈词性:动〉

(1) 使强,加强 [reinforce;strengthen]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

(2) 另见 jiàng;qiǎng  

常用词组

强暴、强暴、强辩、强刺激、强大、强盗、强敌、强调、强度、强渡、强队、强夺、强风、强干、强攻、强国、强悍、强横、强化、强击、强记、强奸、强健、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劲、强力、强梁、强梁、强烈、强令、强龙不压地头蛇、强蛮、强扭的瓜不甜、强弩之末、强取、强取豪夺、强权、强人、强韧、强身、强盛、强手、强似、强酸、强徒、强袭、强心剂、强行、强行军、强音、强硬、强占、强者、强直、强制、强中、强中自有强中手、强壮、强壮剂

基本词义

强的拼音:

強、彊 qiǎng  

〈词性:动〉

(1) 强制,强迫 [force;strive]

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

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

(2) 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

(3) 劝勉 [advise and encourage]

强之。——《周礼·司谏》。注:“犹劝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

词性变化

强的拼音: qiǎng  

〈词性:副〉

(1) 勉强 [do with difficulty]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

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

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

虽欲强聒。——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3) 竭力;尽力 [forcedly]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注:“修业不敢倦。”

强焉日有孳孳。——《礼记·表记》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强忍与言。——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将军强留之。——清· 魏禧《大铁椎传》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

(5) 另见 jiàng;qiáng  

常用词组

强逼、强辩、强不知以为知、强词夺理、强记、强劳、强留、强买强卖、强迫、强求、强人所难、强笑、强颜、强征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阜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WFY  仓颉  NLODI  郑码  YNDS  四角  74200  结构  左右电码  7096  区位  2429  统一码  9644  笔顺  フ丨ノ丨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附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另外加上,随带着:附体。附件。附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附附”;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附附,十年乃成”)。附赘悬疣。

⒉ 同意,赞同:随声附和。附议。

⒊ 捎带:“一男附书至”。

⒋ 靠近:附近。附耳低言。

⒌ 依从:依附。归附。趋炎附势。

统一码

附字UNICODE编码U+9644,10进制: 38468,UTF-32: 00009644,UTF-8: E9 99 84。

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附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孚坿駙

汉英互译

add、appose、attach、enclose

造字法

形声:从阝、付声

English

adhere to, append; rely on near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附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2) 沾着,附着 [adhere]

如涂涂附。——《诗·小雅·角弓》

是故涂不附。——《考工记·轮人》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附缠(附着,纠缠住);附离(附着)

(4) 依傍;依附 [rely on;depend on]

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人勿附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附势;附籍天潢(依附皇室);附郭(近城的地方;郊外);附纳(依附交结);附顺(依附顺从);附权(依附权贵)

(6) 附带 [add;enclose;attach;annex]。如:附项(附带的事项);附记(附带记述);附呈(附带送上);附款(文件中的附带条款或款项);附答(附带)

(7) 归附 [submit to the authority of another]

荆州之民附 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8) 又如:附众(使众人归附);附款(归附款服);附化(归化);附就(俯就,屈己从人);附悦(顺从悦服)

(9) 附会 [strain one's interpretation]。如:附甲(在他人的奏议上签名以示附议);附合(附会);附讹(附会讹谬)

(10) 佩带 [wear;attatch]

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

(11) 靠近 [be near]

燕不用而耳不附。——《韩非子·用人》

其附于刑者,归于土。——《周礼·大司徒》

(12) 又如:附火(靠近火取暖)

(13) 增益 [gain]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荀子·礼论》。注:“附,增益也。”

(14) 如:附益(增益,增加);附说(增加解说)

(15) 搭乘[船] [take]。如:附搭(搭乘);附舟(搭船)

(16) 捎带;寄 [bring]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17) 通“抚”(   )。体恤,抚慰 [show solicitude for;placate]

昭公之弟商人以 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史记·齐世家》

词性变化

附的拼音:   

〈词性:名〉

(1) 树木外表的粗皮 [coarse bark]

(2) 中草药“附子”的简称 [prepared a conile root]

(3) 通“腑”。脏腑 [viscera]

臣幸得托肺附。——《汉书·楚元王传》

(4) 姓

常用词组

附带、附带、附点、附耳、附和、附会、附骥、附骥尾、附加、附加、附近、附录、附设、附属、附属国、附图、附言、附议、附庸、附庸风雅、附载、附则、附注、附着

  拼音  huì kuài   注音  ㄏㄨㄟˋ ㄎㄨㄞˋ   繁体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FCU  仓颉  OMMI  郑码  ODBZ  四角  8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2585  区位  2765  统一码  4F1A  笔顺  ノ丶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会(會)的拼音:huì(ㄏㄨㄟˋ)  

⒈ 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审。会话。

⒉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会议。开会。

⒊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会。省会。

⒋ 彼此见面:会面。会见。

⒌ 付钱:会账。会钞。

⒍ 理解,领悟,懂:会心,体会。

⒎ 能,善于:会游泳。会英语。

⒏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会难得。

⒐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

⒑ 恰好,正好:会天大雨。

⒒ 一小段时间:会会儿。

其他字义

会(會)的拼音:kuài(ㄎㄨㄞˋ)  

⒈ 总计:会计(①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②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⒉ 姓。

统一码

会字UNICODE编码U+4F1A,10进制: 20250,UTF-32: 00004F1A,UTF-8: E4 BC 9A。

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會屶屷㑹㞧

汉英互译

be able to、meet、shall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云

English

assemble, meet together; meet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会的拼音:

huì  

〈词性:动〉

(1) (会意。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2) 同本义 [get together;assemble]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会茶(一起喝茶);会酒(一起吃酒);会猎(原指会合打猎,又比喻会同作战);会衔(联名签署公文);会次(朝会停留的时刻)

(4) 晤见 [meet;see]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卻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会于西河外渑池。

与秦王会 渑池。

与赵王会饮。

(5) 又如:会定(见到);会少离多(相会少,别离多);昨天我没有会着他

(6) 使协调一致;符合 [accord with]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 吴均《续齐谐记》

(7) [体力或智力方面] 能 [can;be able to]。如:他会滑冰;他会读;他会弹钢琴

(8) 懂得 [know]。如:他会英文;他会做思想工作

(9) 对…进行社交性看望 [visit]。如:会朋友

(10) [多指在饭馆、 茶楼中] 付 [款] [pay]。如:会钞;会钱

(11) 领悟,领会 [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如:会家(行家);会事(懂事,识趣);会得(理解);误会;心领神会;会心

(12) 应当;应须 [should;ought to]。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词性变化

会的拼音:

huì  

〈词性:名〉

(1) 器物的盖子 [lid;cover]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 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 又如:晚上有个全组会;开会;欢迎会;欢送会;会文(兼含观摩、竟赛、考试等多种功能的写作集会)

(4) 时机 [opportunity;occasion]。如:适逢其会

(5) 定期市集 [fair]。如:赶会;庙会

(6) 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capital]。如:会城(省城);省会;会垣(省城;都市)

(7) 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 [society;association;union]。如:帮会;学会;耶稣会;董事会;理事会;同学会;同乡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8) 灾厄;厄运 [adversity]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9) 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 [mutual help financial group]。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10) 一小段时间 [a little while]。如:一会儿;多会儿;这会儿;那会儿

(11) 中医经络穴位名 [Hui]

扁鹊乃使弟子 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2) 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hui]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会的拼音:

huì  

〈词性:副〉

(1) 必然,一定 [certainly;definitely]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 李白《行路难》

(2) 恰巧,正好 [just;right;happen to]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all]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会的拼音:

huì  

<连>

(1) 相当于“与”、“同”、“和” [and]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 查郎河按治, 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2) 另见 kuài  

常用词组

会标、会餐、会场、会钞、会车、会典、会费、会风、会馆、会合、会话、会徽、会集、会见、会剿、会聚、会刊、会考、会客、会客室、会猎、会门、会盟、会面、会宁、会票、会期、会齐、会签、会亲、会商、会社、会审、会师、会士、会试、会首、会水、会谈、会堂、会同、会务、会晤、会心、会要、会演、会厌、会议、会议室、会意、会阴、会遇、会元、会员、会战、会章、会账、会诊、会址、会子、会子

基本词义

会的拼音:

kuài  

〈词性:动〉

(1) (会意。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同本义 [compute]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2) 又如:会事(统计事务);会最(总计;汇总)

词性变化

会的拼音:

kuài  

〈词性:名〉

(1) 缝隙 [crack]。如:会弁(一种束发的小型冠冤。上有缝,可饰以玉);漆其四会(即把盖子四周的缝隙用漆封上)

(2) 买卖居间人 [middleman]。如:会任(指专事买通官府,保释罪犯,居间谋利的人)

(3) 会稽( kuàjī  )。山地名,县名。在今浙江绍兴

(4) 姓

(5) 另见 huì  

常用词组

会计、会计师、会计制度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