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ī huáng zhī rǔ
注音ㄑ一 ㄏㄨㄤˊ ㄓ ㄖㄨˇ
解释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
出处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用法作宾语;指奔波劳苦。
感情栖遑之辱是中性词。
繁体棲遑之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栖的拼音:qī(ㄑ一)
⒈ 鸟禽歇宿:“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
⒉ 居留,停留:栖身。栖息。栖止。栖遁(隐居,遁世)。栖迟(游息,居住)。
栖的拼音:xī(ㄒ一)
⒈ 〔栖栖〕形容不安定。
⒉ 〔栖遑〕a.忙碌不安,到处奔波;b.被迫。均亦作“栖皇”。
栖字UNICODE编码U+6816,10进制: 26646,UTF-32: 00006816,UTF-8: E6 A0 96。
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栖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棲捿
dwell、perch、stay
形声:从木、西声
perch; roost; stay
详细解释◎ 栖的拼音:
棲 qī
〈词性:动〉
(1) (棲本作“西”。同“栖”。形声。从木,妻声。本义:鸟类歇息)
(2) 同本义 [perch]
鸡栖于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山有栖鹘。——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栖竿(捕虫鸟的黏竿);栖山(栖息于山。指隐遁);栖峙(栖止伫立);栖荡(栖息游荡);栖歇(栖止,歇止);栖鸟(栖宿于树上的鸟);栖鸟于泉(使鸟停息于泉中)
(4) 停留 [stay]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居栖。——晋· 陶渊明文
与汝双栖。——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两栖(水陆两处生活);栖迟(游息);栖所(居留之地);栖泊(居留;停泊;寄居)
(6) 居住;寄居 [dwell;lodge at]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国语·越语上》
(7) 又如:栖苴(寄生在树上己枯萎的草);栖住(居住);栖凭(居住安身);栖寓(寄居,暂住);栖处(栖居,寄居)
(8) 隐居 [withdraw]。如:栖云(隐居);栖遁(归隐);栖崖(隐居山林);栖衡(隐居);栖影(栖踪,隐迹;寄生);栖游(隐迹优游)
(9) 寄托 [place (hope,etc.) on]。如:栖托(依托,托身);栖诚(寄托心志);栖情(寄托情志);栖志(寄托情志);栖意(寄寓心意)
◎ 栖的拼音: qī
〈词性:名〉
(1) 居息的处所,止息的地方 [inhabitaion]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诗》
(2) 床 [bed]
二嫂使治朕栖。——《孟子·万章上》。注:“栖,床也。”
(3) 另见 xī
栖地、栖禽、栖身、栖息、栖霞、栖止
◎ 栖的拼音:
棲 xī
〈词性:形〉
(1) 忙忙碌碌;不安定 [rushing]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诗·小雅·六月》
(2) 又如:栖屑(奔忙不安的样子);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栖栖默默(忙碌而失意的样子);栖遑(栖皇,栖惶。忙碌不安,奔忙不定)
(3) 孤独 [alone]。如:栖栖(孤寂零落的样子)
(4) 另见 qī
遑的拼音:huáng(ㄏㄨㄤˊ)
⒈ 闲暇:不遑。未遑。
⒉ 〔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亦作“皇皇”。
⒊ 古同“惶”,恐惧。
遑字UNICODE编码U+9051,10进制: 36945,UTF-32: 00009051,UTF-8: E9 81 91。
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遑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徨偟
形声:从辶、皇声
leisure, leisurely; hurry about
详细解释◎ 遑的拼音: huáng
〈词性:形〉
(1) (形声。从辵( chuò ),皇声。本义:急迫)
(2) 同本义 [hurriedly;pressed]
墨子遑遑,闵世也。——《盐铁论·散不足》
(3) 又如:遑急(急迫不安);遑遽(急迫不安,恐惧慌张)
(4) 通“惶”。恐惧 [fear]
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遑遽。——《三国志·虞翻传》
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列子·杨朱》
满堂变容,迥遑如失。——谢庄《月赋》
仲达闻阵而惕惕, 子丹望风而遑遑!—— 明· 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
◎ 遑的拼音: huáng
〈词性:名〉
空闲;闲暇 [leisure]
遑,暇也。——《玉篇》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诗·召南·殷其雷》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书·无逸》。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
遑遑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辱的拼音:rǔ(ㄖㄨˇ)
⒈ 羞耻:羞辱。耻辱。
⒉ 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
⒊ 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
⒋ 玷污,辜负:辱没(mò )。辱命。玷辱。
辱字UNICODE编码U+8FB1,10进制: 36785,UTF-32: 00008FB1,UTF-8: E8 BE B1。
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disgrace、dishonour、insult
宠、荣
会意
humiliate, insult, abuse
详细解释◎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 nòu )。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disgrace]
辱,耻也。——《说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耻辱和损害);辱残(受耻辱和残害)
◎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动〉
(1) 使…受辱;侮辱 [insult]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足以辱晋;辱邈(辱没,玷辱);辱抹(辱末,辱灭,辱模,辱么,辱莫);辱没(玷污,玷辱);辱玷(玷辱);辱污(玷辱)
(3) 埋没 [stifle]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左传·襄公三十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唐· 韩愈《杂说四首》
(4) 谦词。承蒙 [be indebted (to sb. for a kindness)]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辱游(对朋友的自称谦词);辱子(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辱临(对他人来临的敬词。有屈尊枉驾之意);辱知(谦辞。受人赏识或提拔);辱蒙;辱临;辱赐;辱承指教;辱荷(承蒙)
(6) 压下去,挫 [deflate]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形〉
(1) 污浊;混浊 [dirty;muddy] 。如:辱行(污秽的行为)
(2) 隆重;厚 [solemn]
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管子》
(3) 黑 [black]
大白若辱。——《老子》
(4) 通“溽”。湿润 [moist]
土润辱暑。——《礼记》
辱国、辱骂、辱门败户、辱命、辱没